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
2021-10-26曹克明
曹克明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1月采取内科住院患者110名,分别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5名,分别采取传统护理、风险管理法,分析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对策。结果:对2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与投诉情况比较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1人(1.82%),在护理投诉的情况上为2人(3.64%),对照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9人(16.67%),观察组在护理投诉的案例数为13人(23.64%),比较2组的相关指标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治疗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比较我们可知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下,观察组的满意度比较中,观察组得十分满意人数32人(58.18%),基本满意人数12人(21.82%),不满意人数1人(1.82%);对照组的比较中十分满意人数20人(36.36%),基本满意人数26(47.27%),不满意人数9人(16.67%),比较2组后可知,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别采取传统护理、风险管理后我们可知在心血管内科中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后,能有效降低風险发生,维护护患关系,大大改善患者对护理内容的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与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003
在心内科,多数老年患者病因复杂,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1]在治疗和护理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各种护理纠纷。因此,有必要对心内科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但与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种趋势正在变得年轻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长,治疗效果好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加上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医患关系日趋恶化在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总结,本文提出了提高风险防范的有效解决方案,目的是通过对心血管系统内部因素的分析,探讨护理部护理病人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心内科患者共计11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5名,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名、女性患者28名,年龄范围在19~69岁,年龄均数39.47±10.74岁,患病时间约为1.4±3.1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名、女性患者29名,年龄范围在20~70岁,年龄均数39.31±10.21岁,患病时间为1.3±3.4个月。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差异性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展开研究,主要内容是病情监测、生活护理、用药支持、饮食护理与出院指导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法,(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熟练度,掌握护理知识与技能是保障护理条件的重要因素,护士应纳入定期考核制度中,参加护理工作的培训与管理,在整个护理实际中需要汇集各项问题并加以讨论,针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加以改善并纠正。(2)建立完善的护士管理制度,医院总结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严格遵循国际标准,规范护理流程与相应内容。(3)增强护理监督与管理,医院管理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状况提出更为合理性的建议,对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加以改进,让护理工作开展更为规范与合理。(4)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到心血管内科基础疾病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学习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5)提高与患者的沟通,促进2者的沟通,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为其树立良好的病情治疗信心,妥善处理好可能突发的各项风险事项。(6)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记录可能要发生的风险原因与风险事件,在日后的护理过程中格外注意这些风险因素,同时对病情加以记录整理为护理文书,确保全程工作无遗漏,日后翻阅过程中能作为有效依据。
1.3 评价标准
(1)评价2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费用采用自编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数为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不满意,60-85分为基本满意的,85分以上是十分满意的。护理满意度是(十分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满意人数×100%。(2)分别记录2组患者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案件的投诉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得数据均预录入EXCEL软件中,整理好数据后录入SPSS20.0软件中,其中计量资料应用Pearsonx2检验,计数资料采取t检验,若P>0.05,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较为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发生与投诉情况
对2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与投诉情况比较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1人(1.82%),在护理投诉的情况上为2人(3.64%),对照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9人(16.67%),观察组在护理投诉的案例数为13人(23.64%),比较2组的相关指标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治疗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通过比较我们可知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下,观察组的满意度比较中,观察组十分满意人数32人(58.18%),基本满意人数12人(21.82%),不满意人数1人(1.82%);对照组的比较中十分满意人数20人(36.36%),基本满意人数26(47.27%),不满意人数9人(16.67%),比较2组后可知,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科具有人员流动性大,病情复杂等特点,由于心血管科的患者多为身体素质差的老年人,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表现较差,同时基础病情较多,病人之间的性格可能不合等原因,在心血管科护理十分不易,极易发生各种护理案件,引发患者家属的担忧,出现大量的举报事件,这是护理工作的不尽责,因此医院正在追求改善措施,为此提出了风险管理预案,其主要内容包括:
3.1 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3.1.1 护理人士的相关因素
护士在整个风险管理事件中是实施主体,也是发生医患纠纷后他人攻击的主要对象,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若是护理人员缺乏实际经验,在安全保卫工作上的缺少意识或能动性,不能妥善处理好各项护理风险,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整理治疗。鉴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复杂的特点,护理人员更应该保持高度专注,时刻关注患者的变化,不能因疲劳或者职业倦怠出现工作疏忽。
3.1.2 患者方面的因素
中老年人由于是高发心血管患者的人群,在病情急剧变化上,猝死等事件发生了并不能得到家属的认可,由于一些心血管疾病不能完全治愈,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抗拒心理,不能妥善执行医嘱,在问题发生时大多将责任归结与护士,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在病情变化下可能与护士发生冲突,引发护理矛盾。
3.1.3 其他因素缘由
由于目前我国护理管理的发展起步慢,在管理体系上尚不完善,由于监管缺失,护理记录少等原因,护理隐患大大增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缺乏实际护理经验,不能掌握急救操作与医疗护理仪器,紧急状况下易出现风险失误,严重情况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引发护理纠纷。如在心血管科室内随意加床,造成治疗环境不佳引起患者与家属的不满,直到演变为医疗纠纷。
3.2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安全防范策略
3.2.1 在护理人员管理上
护理人员需要培养自身的护理能力,倡导护士多阅读、学习一些法律常识,增强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以便在纠纷发生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提高业务熟练度,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树立起良好的护理模范,激励护士自身的职业精神,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围绕护理工作。适当做些“减压”工作,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防止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给工作增加难度,可通过集体活动,户外拓展等方式保持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3.2.2 提高护患沟通
护患沟通是维护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由于心血管内科具有基础病情复杂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增强“护患”沟通。在实际护理工作时需要把握住患者的性情变化,避免敷衍解决事情,态度要友好,适当提高护理工作的人情味,使其心情舒适,以真诚的服务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和谐,以提高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性。护患关系的关键是通过规避在临床过程中出现的误解与争议,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杜绝风险事件的发生。
3.2.3 构建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的推出能规范护理行为,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外在因素,医院或者科室需要制定一套统一化的标准或制度。规定医疗器械、药物保管、护理措施、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实施标准,基本做到凡是有章可依。可由医院的相关部分成立风险监督管理小组,严格落实制度管理,分别记录护理人员的具体表现,实现绩效考核、人称评定考核等多方面表现,并制定奖惩制度,便于激励护理工作的积极性。
心血管内科在实际护理管理过程中由多方因素共同制约,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能力时,需要始终以患者为核心,坚持“以人文本”的护理思想,及时把握患者变化,关注其内在需求,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倡导良好的护理体现,促进患者依从性的提升,进而规避各项护理风险案件的发生概率,极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防止出现医疗设备使用不善等医疗纠纷。在本次调查中对2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与投诉情况比较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1人(1.82%),在护理投诉的情况上为2人(3.64%),对照组在护理风险发生的案例数为9人(16.67%),观察组在护理投诉的案例数为13人(23.64%),比较2组的相关指标后可知,观察组在护理治疗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了我们风险管理下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医患关系的和谐,保证护理质量与水平,提升护理服务。观察组的满意度比较中,观察组得十分满意人数32人(58.18%),基本满意人数12人(21.82%),不满意人数1人(1.82%);对照组的比较中十分满意人数20人(36.36%),基本满意人数26(47.27%),不满意人数9人(16.67%),比较2组后可知,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风险管理下整体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不同的护理模式对于特定患者的影响有所区别,心血管内科的患者更易接受细节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中采取必要的护理方案能有效规避在整个护理管理中发生的风险,降低不良风险的发生,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能大大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与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厉丽芳,钱银芬.团队互评式查房在心血管内科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4):169-170.
[2]蔡天娇.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5):147.
[3]朱麗萍,任国琴,卢回芬,周焕芳,任玉娇.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质量监测指标的构建与实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7):2619-2622.
[4]郭宏欣.8S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舒适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0,33(15):177-179.
[5]尹丽燕.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16):131.
[6]屠思维.双心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38(14):152-153.
[7]鲁倩,韩志华.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分析[J].人人健康,2020(14):511.
[8]陈景林.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