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实现路径
2021-10-26吕洁
吕洁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深刻地阐释了科学的自由观,从束缚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指明了自由实现的方向。马克思的自由观,同抽象的历史唯心自由观划清界限,实现自由观的科学性变革。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由观;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59-03】
自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理想,在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宗教神学、资产阶级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自由做出了不同的诠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就是公民在城邦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政治自由;中世纪宗教神学时期,人的自由是上帝赋予的,人的自由要服从上帝的意志,上帝是绝对的自由,人只有在赎罪才获得自由;资产阶级时代,霍布斯开启了西方個人主义自由之旅,他强调单向度的自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人生而自由;康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在道德实践意义上不受自然律的约束;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绝对精神的生成过程……纵览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产生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对自由的阐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表现出自由的个人性、抽象性、片面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阐释了科学的自由观,实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革命性变革。
一、马克思科学自由观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经典著作,深刻全面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代表作,同时也是马克思科学自由观确立的标志。通过批判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等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自由观,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自由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论是自由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首要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现象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是对历史唯心主义“抽象的人”的扬弃。任何历史以及历史进程都是由人们的活动而发生改变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发展史。把人归结为“绝对精神”,看成抽象精神的存在物,或者把人简单地看作是孤立的、原子式的、抽象的个体,自由就会脱离“无人在场”的尴尬场面。马克思、恩格斯首次从具有鲜活生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阐释了自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有生命的个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生物的存在物,还是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社会存在物,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创造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生命本身。“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1]。人作为社会性、具有独立意识的存在物,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并融合自然和社会历史,人们在直接触碰到的条件中创造历史,在彼此的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分工协作共同进行社会行为。马克思从人的存在论关注人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从现实的人深刻把握人之自由的历史活动。
(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科学自由观的核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自由观进行阐释,强调真正的自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是主观条件下,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而且在客观规律下,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由,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自由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个性自由,获得全面自由的源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人类自由天性的起源,作为劳动实践主体力量的人类,本身就具备自由能力,在劳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由,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自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劳动实践是人类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假设没有劳动实践,人类的自由将会失去重要的意义和真实的内容,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人类方能获取自由,自由是劳动的动力,自由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动因和根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吸引人的方式。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确证人的自由本质,是人在劳动中一步步探索生活、发现生活,并努力实现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在异化之前,“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体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2]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追求自由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全人类追求的远大目标,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从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尺度。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是劳动“异化”的根源,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的不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出发,分析了人不自由的主要因素,提出把人从“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任何人可以脱离特殊的活动范围,在任何部门发展,由社会调节生产,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干这事,干那事,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3]。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全面实践能力的完整的个人,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以在任何部门、任何领域胜任工作;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不是单个人存在的抽象物,人总是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面和谐发展;三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实现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
二、束缚自由实现的现实条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科学自由观的深刻阐释,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由的阶级性和虚假性、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分工导致人的活动异化三方面探析束缚自由实现的现实条件,可以从现实条件理解和把握自由的实现。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自由的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在部落所有制时代,分工还很不发达,分工只是在部落内部自然形成,人受自然的制约,人的自由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成,私有制发展起来,分工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城市利益和乡村利益对立,处于有产公民和奴隶之间的平民小农,未取得独立性发展,家庭的相对自由向阶级对立自由的转变。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第三种形式是封建所有制,行会的产生,形成了帮工和学徒制度,帮工和学徒为了获取生活资料,而失去了人身部分自由。“人类不能以主观自由选择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每时期每地域总只能从现有的生产力之状态着手”[4]。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人类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人能否实现自由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二)自由的阶级性和虚假性
马克思指出自由具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是不平等的,是虚假的[5],每一个时代占统治阶级的自由,都是统治阶级的自由,要改变占统治地位的自由,取决于不同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改变。批判把统治阶级的自由说成是普遍的自由,每一个历史时期,统治者的自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关系的体现,把一定时期统治阶级的自由看成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其原因有: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类似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的形式,这两部分人之间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对立和敌视;二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把统治阶级的自由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自由独立化,使之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自由;三是每一位企图崛起的新阶级,打着社会共同体的自由幌子,掩盖自己的目的自由,使自己的目的自由具有普遍性代表的自由。在革命初期进行革命的阶级,自由确实有比较宽广的代表性,但是当革命取得胜利以后,这种“共同自由”就演化为:特殊阶级的特殊自由。宣称超阶级的、超历史的自由实质是:把占统治地位的自由同进行统治的个人或者是阶级分割开来,把自由说成是历史上发展着的一般概念的“自我规定”。
(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分工导致人的活动异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私有制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他们认为,私有制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在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均,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的异化,导致人的不自由,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存在对立,分工不是自觉自愿的,强制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不自由,劳动分工的活动是同人本身的活动是相互排斥的,这种排斥的力量会压迫着人的自由。也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活动异化,亦即人的本质异化,人在分工的枷锁中失去自由,因为自身的生存和分工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工致使人失去了任何自由自主的活动,而且用摧残生命的方式维持生命的延续。
三、实现自由的路径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指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由,为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自由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越是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的自然封锁状态越是被日益发展的生产方式、民族间的交往和分工所彻底消灭,历史就越成为世界的历史,人的自由越具有普遍性,从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种物质活动,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无产阶级只能在世界历史意义上存在,共产主义只能在世界上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来实现自由。共产主义已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人为方案,而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 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7]建立共产主义实际上具有经济的性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偶然的、个性的自由变成必然的、全体的自由,普遍自由建立起来。
(二)在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实现自由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8]。自由是历史的自由,历史的逐次发展,特别是人类生产与交往方式的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向前推进,自由不是纯粹的抽象行动的结果,不是虛无缥缈的,也不是一种思想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世界历史的发展为人们改变旧的历史提供了物质条件,马克思在历史更替的进程中,发现物质条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现实的历史过程,并非是虚幻的、超历史的。人的历史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人的历史活动是建立在前人创立的历史基础上,发展的历史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9]。人的自由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历史是人追求自由的活动过程,也是实现自由的现实过程。片面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形式,片面的自由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历史以这种片面性的形式实现全面的发展,人们的自由也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实现。唯心主义自由观,撇开现实条件的历史,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的发展过程,自由也将是历史虚无的。
(三)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是实现自由的途径
生产力作为自由实现的客观物质条件具备之后,还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主观实践革命活动来推动自由的进一步发展[10]。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自由观,是唯心主义的自由观,都不能正确揭示自由发展的动因和人类解放的途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异化的观点,说明无产阶级必须克服私有制条件下,由生产竞争而造成不自由状态,提出无产阶级夺取自由的条件性,指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消灭私有制,并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那种以往的强制的社会分工和人的异化才能被消灭。也就是说,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革命才能实现,随着联合体对全部生产力地占据,私有制也就结束了。受进行占有的个人制约,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由自主活动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才能获得个性自由和解放,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由自主活动。
四、结语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现实的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自由观得到全面系统的阐述,找到束缚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指出自由实现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的自由观为自由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以往历史唯心主义自由观的清算,它实现科学自由观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D].湖北大学,20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5.
[4]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45.
[5]杨丽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自由观阐释[J].社会主义研究,2009,(01):24-2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9]孟翔宇.《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10]史界.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科学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9):21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