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上的人车博弈
2021-10-26
享受机动车礼让的前提是,行人和非机动车也依法行使路权,否则同样要受到谴责,交管部门可尝试约谈、通报等方式。此外,要推动交通文明进社区、进校园,让礼让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礼让斑马线”行动在全国进行推广。多地明确了处罚标准,取得了初步成效。从“要我礼让”到“我要礼让”,“人让车”执行得如何?
整治不礼让行为早已有法可依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去年1至10月,在機动车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中,12.24%是由于未按规定让行,居十大危险驾驶行为之首。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王丽梅表示,斑马线是保障行人安全的生命线,也是体现城市文明的刻度线和风景线。“礼让斑马线”在一些国际大都市推行已久,是世界公认的驾驶文化,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的总体水平。
整治不礼让行为早已有法可依。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机动车驾驶人若违反上述法律、法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北京市交管局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汪海表示,“车让人”并非新规,各地的专项整治行动旨在不断强化礼让意识、细化让行规则。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表示,作为道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当“人”“车”冲突时,首先行人拥有最高路权,其次是非机动车,最后是机动车,这也符合倡导绿色出行的宗旨。
多地明确处罚标准
2015年,《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被写入地方性法规。
2018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北京西单商业区的灵境胡同西口,是北京确立的118个交通文明示范路口之一。北京市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副科长李磊介绍,交管局在摸排灵境胡同西口的基础情况后,调整了车道设置。同时,在路口由北向东方向,采取机动车7至20时禁止左转的措施,以保障由南向北行人的通行安全。
今年6月起,杭州进入“礼让斑马线2.0时代”,通过“左进右出”的“Z字形”,让非机动车、行人“绕起来”面对来车方向,看清车辆通行情况。同时,在600多个主要路口设置黄网格线,减少视线遮挡和提高警示。
在各地的实践中,“电子警察”的非现场执法是最主要的监管手段。在广东深圳,很多路口上线违法自动抓拍系统,可做到全天候不间断自动查处。到今年底,北京的“不礼让行人”违法抓拍路口将增加800至1000个,由东城区、西城区两个核心城区推广至其他城区。
一个共同点是,多地在治理不礼让斑马线行为时,都把明确处罚标准作为第一步,且大多采用“罚款+记分”的方式。其中,广东省深圳市处500元罚款并记3分,安徽省合肥市处100至200元罚款并记3分。
如何使礼让成为整个社会的文明习惯
“只有通过持续性严格执法,才能改变驾驶员的不礼让行为,进而使礼让成为整个社会的文明习惯。”程世东说,上海市于2016开始治理此类违法行为,自2018年起,“电子警察”拍到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违法量年均下降近五成。而杭州市严格执法十几年后,“车让人”已经是城市共识,人车博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配合。
“最近1个月,不礼让行为减少了六成左右。”在灵境胡同西口执勤的西城区交通支队民警说,开始罚款后,大部分机动车驾驶员都能够依规行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低头族”在斑马线上走神,一些电动车、自行车越线逆行。
对此,王丽梅认为:“享受机动车礼让的前提是,行人和非机动车也依法行使路权,否则同样要受到谴责,交管部门可尝试约谈、通报等方式。此外,要推动交通文明进社区、进校园,让礼让观念深入人心。”
程世东建议,推动“车让人”常态化,除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外,还要根据各地区的交通复杂程度不断升级技术。“例如,科学应用信号控制方式,在人行横道较长的信号灯路口设置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对于人流稀疏路段的斑马线,采取行人请求式按钮信号控制,有效平衡人车需求。”
专家表示,要通过持续性严格执法,辅以不断升级的技术手段优化通行环境,让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真正慢得下、停得住,最终将制度的外在约束内化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推动“要我礼让”向“我要礼让”加速转变。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