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裂缝控制及防水设计
2021-10-26宋一秋杨德标陈志博
宋一秋,杨德标,陈志博
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地下结构包括各类人防工程、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管廊、地下水池等,此类工程对抗渗防裂要求严格,对于工程的使用功能与生命周期等具有重要作用。此类结构复杂,尽管受力计算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可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但是地下工程的裂缝问题无法杜绝。裂缝问题与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水性能、防水方案及节点防水等因素相关,同时也受防水材料的影响。
1 地下结构裂缝形成机理及成因
1.1 受力裂缝
地下结构荷载裂缝形成机理为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造成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过大,形成裂缝。荷载裂缝包括剪切裂缝、弯曲裂缝与扭转裂缝等[1]。主要成因如下:前期调查中地质资料中参数不准确;结构荷载输入有误;结构受力假定条件不符合实际状况;结构计算不精确;构造措施不合理等。
1.2 自收缩裂缝
自收缩裂缝形成机理为混凝土内部因水化、泌水或蒸发等原因造成结构失水严重,原有水分占据的内部空间形成空腔,同时因受到毛细压力、内部负压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出现收缩变形,若变形达到极限状态则演变成裂缝。主要成因如下:材料配比不当、振捣不足;施工环境温度过高;后期养护不到位,等等。
1.3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形成机理为混凝土热胀冷缩,结构变形受到约束,若该约束作用使温度变形不能自由释放,导致结构的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2]。主要成因如下:结构构件外露导致环境温度差异大;结构在极低或极高温度下合拢;结构超长不足以抵抗温度应力;工作环境温差变化比较大等。
2 地下工程裂缝控制思路
首先,应保证软件计算的荷载、假定、配筋、输入资料等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构件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超限的受力裂缝,并在设计中适当考虑加强防开裂和渗漏的构造措施,如与水、土接触的构件用抗渗等级较高的防水混凝土浇筑。其次,应注重在施工过程中的养护和工序,以及在规划部位预先设置变形缝,在新旧混凝土间留有施工缝等措施,通过“放”的方式释放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力,减少无序裂缝的发生。事先预设的缝越多,则无序裂缝发生的概率越低。再次,依据现行建筑工程相关规定,地下结构工程变形最大间距约为30m,当地下工程的整体长度超过30m,应设置温度后浇带,加强养护,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以减小前期温度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收缩,配置温度钢筋抵抗后期温度产生的温度应力。最后,设置伸缩缝,缝的设置必须遵循“结构放、防水抗”的原则,依据地下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变形情况及施工现场等进行合理设计,以达到“有缝不渗漏”目的[3]。除了利用构件自身的裂缝控制防止地下水的渗漏,还可以通过建筑防水设计措施对地下水进行阻断。
3 实例分析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某住宅工程建筑面积为26060.6m2,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共一层,防水等级为二级。地下室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P6,人防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P6。顶板为无梁楼盖,主楼为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厚度为400mm。地下室外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高度为3.4m,厚度为300mm,内墙为页岩多孔砖。该项目设有抗浮锚杆,地下室顶板为超长结构,工程所在区域昼夜温差大,地下室水位较高,地下土层水系较发育,结构防水难度大。该项目根据现行防水规定与技术,结合防水设防要求,采用结构自防水体系,部分采用氧化镁膨化剂配置的结构自防水混凝土,同时使用了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涂料其外防水作用。外防水层还均匀涂刷了厚度为1.2mm的聚合物防水涂料,在防水细部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进行加强处理。
3.1 基础底板
在工程土方开挖过程中,做好基坑降水措施,基层处理结束后,对基础底板进行防水处理,详细内容如下。
(1)在地下室的阴阳角增设附加层,附加层为50mm厚的混凝土,内加细钢丝网片。在附加层表面均匀喷涂一层水泥素浆,为平整铺设防水卷材创造条件。同时,按照卷材的尺寸在基层测量放线,标注出卷材铺贴控制线位置,以确保铺展后卷材的整体平整度。
(2)展开卷材后,应对其进行拉伸,平铺于基面上的适宜位置,与弹线对齐;明确基层表面尺寸,对其进行裁剪,卷材与卷尺搭接处长边大于100mm,短边大于150mm,搭接宽度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下;底板卷材收头应靠近侧墙,高度为500mm。
(3)抬起卷材一侧并撕开,尺寸为0.5~1m,卷材底部预留出一角,将隔离纸抽出。抽出的同时需借助辊滚反复压排,挤出空气;封边处理,抬起上面卷材的搭接位置,下面卷材的搭接位置需均匀刮涂聚合物水泥砂浆,并黏合搭接部位,应对已完成黏合的卷材部位进行多次封边处理,刮涂聚合物水泥砂浆。
3.2 地下室外墙
(1)外墙后浇带防水细部构造做法。该项目外墙后浇带位置采用了混凝土导墙超前止水做法,在后浇带的两侧设有钢板止水带,后浇带的位置浇筑高强度微膨胀混凝土。
(2)外墙防水细部构造做法。在距离基础梁顶面500mm高的位置设置外墙导墙施工缝,防水构造为钢板止水带,在框架柱位置的止水带设置如图1所示。钢板止水带是将厚度为0.4mm的镀锌钢板或厚度为1mm的树脂板作为芯片,两侧涂刷厚度为2~3mm的丁基橡胶腻子,外层包裹有隔离纸。隔离纸揭除顺序应依据混凝土埋入顺序分层揭除,待混凝土浇捣到位后方可揭除后浇带混凝土位置的隔离纸。采用水平施工缝法安装钢板,在预先浇捣的混凝土表层留设茬面,当混凝土浇捣完成但还未完全凝固时置入止水带,此前需揭除止水带一面的隔离纸,未插入的一侧应保留隔离纸,待开始上部混凝土作业前再揭除。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需密切观测丁基钢板止水带作业。对于优先浇捣混凝土的一侧,可借助钢筋对其进行固定,控制混凝土浇捣位置。此外,由于丁基橡胶黏结力较强,连接位置可以直接叠合黏结,叠合宽度为50mm,后利用穿螺栓对搭接部位进行固定。
图1 钢板止水带构造及防水示意图(单位:mm)
3.3 地下室顶板
因为该项目结构中对顶板有种植需求,所以防水构造选用的是厚度为2.0mm的TPZ耐根穿刺防水卷材与厚度为1.0mm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通过防水材料实现阻断。
3.4 防水效果
施工结束后对底板、侧墙与顶板中心进行监测,分析内部温度变化与应力变化状态。混凝土内部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后逐渐与环境温度贴近,趋于稳定;底板、顶板与侧墙厚度不一,温度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与降至环境温度时间均有所差异,厚度越小,温峰越低,温峰出现时间及降至环境温度的时间越短。由监测数据可知,底板、顶板与侧墙混凝土内部最大应变数据分别为256με、226με、78με,因为温度下降数值也会有所下降,趋于稳定后各部分应变分别为96με、70με、27με,就整体混凝土应变来看,呈现微膨胀状态;由于混凝土周边有钢筋存在,适当的微膨胀会产生一定的预压应力,可与混凝土温度计后期干燥收缩拉应力相抵消,可有效抑制混凝土裂缝。
在混凝土拆模后,对混凝土裂缝进行了30d的监测,发现底板、侧墙与顶板未出现贯穿性裂缝;细部防水节点,经过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处理后,也未出现渗漏问题。由此可知,该项目防水设计方案效果理想。
4 结束语
地下结构工程裂缝易发,防治难度较高,需结合适宜的防水设计方案,根据地下建筑结构进行细部处理。严格按照规定步骤操作,确保施工质量,方可提高构造防水能力,延长地下结构的使用寿命。通过以上措施,该项目竣工后地下未出现渗水、漏水等现象,可为类似地下工程的防水和裂缝控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