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新六产”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2021-10-26贾文倩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贾文倩

(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把中国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安居乐业之地。在此政策背景之下,农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未来,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农业发展,而是应该着力盘活农业产业资源,特别是注重“三产”的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三产”的融合在日本演变为“六次产业”。“六次产业”是指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等)和第三产业(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等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的过程[1]。在“六次产业化”理论引入中国以后,我国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催生出了很多新业态,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新六产”。农业“新六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第一产业的一份收入经过第二产业的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第三产业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收益,产生乘数效益,得到六份收入,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简单来说,利润是“1×2×3”,在于多产业融合综合效益的倍增,产业是“1+2+3”的一、二、三产业的连接与融合。

二、我国农业“新六产”融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

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新六产”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响应逻辑提出了新要求(如图1)。

图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新六产”融合的响应逻辑图

(一)对产业兴旺要求的响应:实现乡村产业由点到线的转变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业“新六产”就是主动融入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基础产业的聚焦与产业链的延伸。农业“新六产”是将基础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相互隔离的“点”连接起来,形成以某一种农产品为基础的农业产业链。

(二)对生态宜居要求的响应:实现空间开发由块到面的转变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业“新六产”是将一个村落或是一个区域的优势农产品与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统筹规划农村地区的功能分区与业态布局进行产业融合,为“新六产”中的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农业“新六产”为了促进产业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整村或区域化规划与开发,杜绝规划内容“板块化”的割裂,打造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三)对乡风文明要求的响应:实现文化交流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农业“新六产”中的第三产业,大多通过有特色的游览形式来实现第一、二产业产品的增值,如农产品展销会、饮食业或是休闲农业。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处于主体地位,不仅需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还需要保证自身的权益与利益。因此,村民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与顾客交流,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形式,既可以弘扬淳朴的乡土文明,又可以整顿乡风、破除陋习,增强农村居民的文明程度。

(四)对治理有效要求的响应:实现贫富差距由大到小的转变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些有足够劳动力的家庭先富了起来,但是对于那些劳动力数量不足的家庭来说,生活依旧艰难,贫富差距过大会带来一系列治理问题。农业“新六产’的产业规模化和扩大化可以带动一村甚至是多村的所有居民共同富裕。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收益,能减少很多潜在治理危机。

(五)对生活富裕要求的响应:实现经济收益由短期到长期的转变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村民单打独斗、各自为营,不仅会受到其经营能力、自身经济条件与服务技能等多方面的限制,而且不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农业“新六产”是融合一村甚至是多村之力,进行某一聚焦领域的多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多产业融合可以保证在各个阶段都有收益,降低外部影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民获得持续性收益。

三、我国农业“新六产”融合面临的问题

产业有效融合与提升产业附加值是“新六产”的命脉所在,但是在这两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产业融合问题

农业“新六产”的重点是进行产业融合,通过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新业态与新模式,但是,目前我国乡村在产业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农业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新知识、新技能与新管理,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要素供给。目前,农村产业融合中人力资本要素供给是远远不够的,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困境[3],主要原因是农村提供给年轻人的发展机会不多,大学生回乡意愿不高。《就业蓝皮书》显示,2020年本科毕业生有46%选择在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就业,有15.2%的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在剩余占比不高的毕业生中选择回农村的更是凤毛麟角[4]。此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普遍不足,尽管一些地区已经对农户开展了诸如种植养殖、科学种田等方面的培训,但是占比仍然不大,不能够满足产业融合对于较高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3]。

2.物质资源支撑薄弱

资金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首要支撑要素[5],没有资金支持的产业融合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在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在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涉农信贷水平一直在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农村产业融合与升级的需求。我国商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违背[6]。高额的贷款利息与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反差较大。此外,农民的可抵押资产不足,较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缺乏长期的大额贷款支持。作为小额农业贷款发展的产物,大额农业贷款能有效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因为大额农业贷款是以商业金融保障制度或者是抵押担保制度为主,所以会对担保机制和抵押资产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农村农业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形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尚未起步,抵押资产处置难、变现难,且农业商业保险缺失导致信贷损失转移无出路[7]。

3.动员农户参与较难

村民对产业融合不够了解,加之具体实践过少,且产业融合后的收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还面临失败的风险,所以会导致动员不成功的问题发生。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例如存在农村网路不完善、道路等级低、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会增大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加大产业融合的成本和风险[8]。

(二)产业附加值问题

农业“新六产”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产业附加值的倍数增长,进而提高农户收益。但是,产业实际融合的过程往往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使得不能够取得1+1>2的效果。

1.产品同质化严重

纵观我国乡村产业,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乡村农副产品,都存在着创意不足的问题。无论走到那个村落,其所售卖的第二产业产品都让人有种置身于义乌小商品城的错觉。

2.产品附加值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售卖的农副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这些农业二产虽说是一产产业链延伸的结果,但是产品未免过于初级,不具备竞争力,附加值很低。

3.三产融合形式简单

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大多局限于一产与二产的融合,农户对于三产还处于观望的状态,没有意识到三产才是产业融合效益倍增的关键所在。另外,农户对于三产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导致了农业三产还局限于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展销会等基本形式上,吸引力也就不足。

四、农业“新六产”融合的创新路径

(一)政策体系做“加减法”

人才、资金、技术是产业融合的关键命脉所在。在鼓励青年回乡和农村贷款方面的政策应该适当地做“加法”。首先,国家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和吸引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才俊回乡创业,让大学生没有压力且有盼头地回乡,例如青年回乡创业福利政策、创业启动资金免息或减息政策等。其次,要为农业小额和大额贷款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让村民在利息可接受的情况下借到产业融合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和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让银行敢贷、农民能贷。

在产业融合政策方面,要适当地作“减法”。例如取缔或者废止制约农业产业融合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使农民在进行产业融合过程中减少挫折与阻力。另外,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格证明,政府应简化办理流程,减少冗余的手续流程,从而减少农民的顾虑,降低申办时间成本。

(二)成立产业融合组织

为了增强村民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和村委应该进行专门宣传和动员,例如在村镇中成立专门的产业融合动员协会,由专人进行动员,让村民了解这种模式的各种益处。同时,建立宣传专项基金系统,在媒体、网络和报纸上进行成功案例的宣传。

(三)协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降低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与风险。首先,地方政府要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城乡交通的互通互联水平,使城市居民去农村旅游观光更加便捷。其次,要配套建设农村二、三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产区扩建一批政企村协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根据相关需求在农村地区建设停车场等。最后,在政府主导下,运用市场机制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文化娱乐设施,并且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等。

(四)创新产品特色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考察时曾表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9]

打造特色产业,首先要分析自身优势,抓准目标对象。一方面找准主导产业,这是打造成功“六产”融合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分析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是要找准受众的目标群体,找准定位。通过进行专业的市场分析,委托第三方咨询公司来把方向、强指导。

其次,要注重注入文化要素。文化是产业的魂,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9]因此,打造乡村特色融合产业也同样需要注重注入文化要素,这是打造特色产业的关键。

最后,要打破思维困境和传统观念,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道路。这方面可以参考金吉拉西瓜节的经验。金吉拉小镇的西瓜产量一骑绝尘,但是其并没有按照常规思维来发展西瓜采摘业,而是转而发展成节庆——金吉拉西瓜节。在2017 年的金吉拉西瓜节上,有20 t 西瓜用于各种娱乐比赛项目,只有6 t 左右是用来品尝。节庆中有很多活动,比如吃瓜比赛、带瓜赛跑、吐西瓜子比赛、头撞西瓜等,令人深陷其中,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迄今为止,西瓜节已经举办了23届,成功地成为了小镇的旅游打卡地。人们吃饱穿暖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农业生产经营者要更新观念,明白“食物不仅仅是用来吃的”这一理念,才能别具一格。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