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农作物(七)
——高丹草、甘蔗、甜菜、藏红花、红花、薰衣草、紫苏

2021-10-26王艳杰王德梅常旭虹杨玉双赵广才

中国种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藏红花紫苏甜菜

王艳杰 王德梅 常旭虹 杨玉双 赵广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 高丹草

青翠嫩柔高丹草,

根强蘖足枝叶茂。

不须更问田园意,

东风细雨绿茵娇。

1.1 高丹草的起源与分布高丹草是用高粱和苏丹草杂交而成的,是以取食茎叶为主的一年生禾本科饲用牧草。在阿根廷、美国等美洲国家种植极为广泛,是优质的畜牧用草。我国种植的高丹草是由第三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最新审定通过的新牧草,在全国多地均有栽培。近年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高丹草品种改良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继选育出大量品质优良的高丹草新品种,如蒙农青饲1号、2号、3号,皖草2号、3号,GB-4-2等。这些品质优异的饲草新品种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1 高丹草

1.2 高丹草的特征特性高丹草综合了高粱茎粗、叶宽和苏丹草分蘖力、再生力强的优点,杂种优势非常明显。高丹草是高光效、多用途、多抗性的C4植物,产草量高,分蘖能力强,再生能力比玉米、高粱强,可多次刈割利用。在江淮流域一年可刈割4次,北方地区可刈割2次,生物产量比高粱和苏丹草高50%。高丹草为须根系,根系发达,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和耐高温等抗逆性,适应区域十分广泛,热带、温带、亚寒带均可种植。茎秆高大,株高可达2~3m。高丹草为喜温植物,与传统品种相比,它具有更长的营养生长时间、更高的消化率以及更高的产量。抗性较强,在降水量适中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均可获得高产。种子最低发芽温度为8~10℃,最适发芽温度为20~30℃。高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沙性土壤、微酸性土壤和轻度盐碱地均可种植。

1.3 高丹草的经济价值高丹草营养价值高,干草含粗蛋白15%以上,粗脂肪含量高于双亲(高粱和苏丹草),含糖量较高。高丹草产量高、质量好,草质柔软,适口性好,是草食家畜良好的饲料。高丹草既可青饲又可青贮,鲜草水分含量高、茎秆富含汁液、比较脆嫩,加之氰化物含量较低,可满足不同草食动物的营养和饲养需要,是马、牛、羊、鱼的首选饲料,也可以调制成干草,作为牲畜的冬季饲料。目前有特别适合饲养奶牛的高丹草品种,无论青饲还是青贮饲喂,均可大幅度地提高产奶量。此外,高丹草喂鱼的适口性也超过了苏丹草。因此,高丹草在畜牧业及渔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高丹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国土资源保护与治理上有着极高的潜在利用价值,它可以向旱地、坡地、黄土丘陵山地和盐碱地扩展,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增产增收。

2 甘蔗

甘蔗本自生南国,

清甜美味汁液多。

榨糖鲜食皆上品,

不负耕勤对山河。

2.1 甘蔗的起源与分布甘蔗(学名:Saccharum oきcinarumL.)是甘蔗属多年生高大实心草本植物。原产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部下一位将领曾说印度出产一种不需蜜蜂就能产生蜜糖的草。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库思老一世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8世纪至10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带到了美洲。

甘蔗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梵文sakara。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丹也普遍种甘蔗制糖。

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居第3位,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中国的甘蔗产区,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和海南等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地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中国台湾省的产量)。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图2 甘蔗田(高三基供图)

2.2 甘蔗的特征特性甘蔗属C4作物。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6m,根状茎粗壮发达,圆柱形。茎秆直立、分蘖、丛生、有节,节上有芽;节间实心,外被有蜡粉,有紫、红或黄绿色等;叶子丛生,叶片有肥厚白色的中脉;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小穗基部有银色长毛,长圆形或卵圆形颖果细小。表皮一般为紫色和绿色两种常见颜色,也有红色和褐色,但比较少见。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需年积温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800~1200mm,日照时数1195h以上。

2.3 甘蔗的经济价值甘蔗依据用途不同可分为糖蔗和果蔗;按外表形状也可以分为“黑金刚”“黑青刚”和“白玉蔗”等。糖蔗含糖量较高,是用来制糖的原料,一般不会用于市售鲜食,因为皮硬纤维粗,口感较差,只是在产区偶尔鲜食。糖蔗茎秆汁液含蔗糖12%~15%,还原糖、淀粉、果胶和脂肪49%,是优质的制糖原料,可制成蔗糖酯、果葡糖浆等。在世界食糖总产量中,蔗糖约占65%,其中中国占80%以上。糖是人类必需的食用品之一,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此外,甘蔗还具有药用价值。其味甘、涩,性平,无毒,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还可治呕吐反胃,宽胸膈。

果蔗是专供鲜食的甘蔗,具有易撕、纤维少、糖分适中、茎脆、汁多味美、口感好以及茎粗、节长、茎形美观等特点。

甘蔗渣作为制糖工业的主要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蔗渣的纤维含量约占12%,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为主,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利用木聚糖酶对甘蔗渣进行降解可制备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低聚木糖,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此外,蔗渣的滤泥还可制成纸张、纤维板、碎粒板、糠醛及食品培养基等。

甘蔗的综合利用价值较大,不仅是主要的制糖原料,而且可生产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是轻工、化工和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3 甜菜

块根甜味不胜情,

穿越季夏始成型。

秋风送爽无限意,

丰收歌舞庭园中。

3.1 甜菜的起源与分布甜菜(学名:Beta vulgarisL.)是藜科甜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从瑞典传入到西班牙。目前世界甜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地球北部地区,以欧洲最多(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其次为北美洲(占世界总产量的9%),亚洲占第3位,南美洲最少。2007年全球有43个国家种植甜菜,其中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埃及、美国和中国种植面积较大。甜菜是世界上仅次于甘蔗的第二大糖料作物,2000-2009年甜菜糖占食糖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4%。1747年,德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甜菜根中含有蔗糖,随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糖用甜菜品种,并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制糖厂。19世纪初,法、俄等国相继发展了甜菜制糖工业,至今仅2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的甜菜糖业始建于20世纪初。1991-1992年度产糖量167万t,占产糖总量的21%,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在1992年后的20年内,中国甜菜种植面积日益减少,2009年产糖量降至90万t,仅占总产糖量的7%。我国的甜菜糖业主要分布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和甘肃等省区。1991-1992年度制糖期,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3省区甜菜糖产量合计占全国甜菜糖总产量的74%,黑龙江省甜菜糖产量居第1位,占全国甜菜糖总产量的38.4%。随着部分地区退出制糖业,近年来,3省区甜菜糖产量占全国甜菜糖总产量90%左右,新疆甜菜糖产量上升到第1位,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新疆已取代黑龙江成为我国甜菜产量、甜菜糖产量最高的省份。

3.2 甜菜的特征特性甜菜的根属于直根系,主根膨胀肥大而形成肉质块根。叶片一般绿色,根体、根肉白色,以楔形、圆锥形、纺锤状和锤形居多,块根多汁。甜菜是喜温作物,但耐寒性也较强。块根生育期的适宜平均温度为19℃以上。甜菜是二年生植物,第1年主要是营养生长,可分为幼苗、叶丛繁茂、块根糖分增长和糖分积累4个时期。第2年主要是生殖生长,可分为叶丛、抽薹、开花和种子形成4个时期。甜菜是一种需肥量大的糖料作物。叶丛快速生长期至块根糖分增长期,是甜菜的需肥高峰。菜用甜菜栽种第1年即生成粗厚的肉质直根,可供食用。第2年即长出高大、多分枝的茎,开绿色簇生小花;果棕色,质如软木,俗称“种球”。直根扁球状、球状、锥状直到长锥状,皮肉一般为深红色至深紫红色,间有近乎白色者,煮后肉色即变均匀。

图3 田间生长的甜菜

根据甜菜的主要用途,可以分为糖用甜菜(B.vulgarisL.var.SacchariferaAlef.)、叶 用 甜 菜(B.vulgarisL.var.Cicla.L.)、食 用 甜 菜(B.vulgarisL.var.CruentaAlef.)和 饲用甜 菜(B.vulgarisL.var.CrassaJoh.)4种类型。

3.3 甜菜的经济价值糖用甜菜是最重要的商业类型,其主要产品是糖。糖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也是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除生产蔗糖外,甜菜及其副产品还有更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如糖蜜经过发酵或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能生产甲醇、乙醇、丁醇、甘油、味精及丙酮等工业原料,还可用于制取三磷酸腺苷、金霉素、维生素B复合体、蛋白酵母及柠檬酸等医药与轻工业产品的原料。制糖后的滤泥,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其他养分,可作肥料,有中和土壤中游离酸的作用。甜菜茎叶、青头、尾根以及甜菜粕等,既可作为酿造原料,提取甜菜碱等,又是优质多汁的饲料。

叶用甜菜俗称厚皮菜,叶片肥厚,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及耐暑性,可作为蔬菜食用或作为甜菜草药及饲料。叶用甜菜叶柄有红色、黄色、紫色、绿色,非常艳丽,极具观赏价值。在欧洲中部、东部地区及我国的南方,叶用甜菜广泛用于饮食,可凉拌、煮熟及做汤、做馅等。

食用甜菜俗称红甜菜,根和叶为紫红色,因此也称火焰菜。块根可食用,类似大萝卜,生吃略甜,可作为配菜点缀在凉拌菜中,或作为雕刻菜的原料,颜色非常鲜艳,也可做汤类菜,其中俄罗斯甜菜浓汤是东欧的传统甜菜汤。目前食用甜菜在食品、药品及天然色素等方面均有较多的利用。如甜菜根的色素甜菜红(Betalains)含量极为丰富,常用于冰激凌、凝态优酪乳、干混食品及糖果等食品中。红甜菜含有较多的甜菜碱、角皂苷,具有改善肝功、抑制胆固醇和防治高血压等作用。

饲用甜菜的突出特点是块根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易收获,而且含糖量仅为5%~7%,符合动物适口性和摄取糖量不宜过多的要求。其根和茎叶是牛、羊、猪和家禽等良好的多汁饲料,有极高的饲用价值。饲用甜菜主要应用于畜牧业,在丹麦、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用饲用甜菜喂牛羊很普遍,我国则应用较少。

甜菜茎、叶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古代西方将甜菜做药用,过去罗马帝国用甜菜治疗便秘和发烧,用甜菜叶子包裹治疗外伤。中世纪欧洲用甜菜根治疗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食用过多的甜菜会使小便颜色变红。

4 藏红花

奇珍异草藏红花,

万里飘香满天涯。

争鲜斗艳秋色里,

蜂蝶漫舞戏朝霞。

4.1 藏红花的起源与分布藏红花(学名:Crocus sativusL.)为鸢尾科植物,又名西红花、番红花,多年生草本植物。藏红花是一种昂贵的中药材,在藏药称苟日苟木。一般认为藏红花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和伊朗。早期主要栽培中心是西利西亚和小亚细亚,随后阿拉伯人将其引种到欧洲,主要种植于西班牙、法国、希腊、意大利、印度、伊朗和克什米尔等地。因最早是由中东地区经西藏传入我国,故而得名藏红花。藏红花引入中药可上溯到唐朝中期,从资料推测中药藏红花最初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藏红花之名始载于唐代的《本草拾遗》(时名“郁金香”),番红花之称始见于《本草品汇精要》,在《本草纲目》中以番红花为正名。

图4 藏红花(干花)

藏红花主要出产在地中海、欧洲和中亚地区,其中以西班牙、法国、伊朗和印度占主要地位。西班牙生产的藏红花质量最好,出口量也最多;印度生产的藏红花产量很高,但品质一直不如西班牙。研究认为种质上不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采收后加工工艺上的差别造成的。西班牙藏红花的平均产量为0.7~0.8kg/667m2,意大利、印度、西班牙试验种植中的产量高达1kg/667m2。目前,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生产藏红花100~120t,占世界总产量的70%。西班牙的产量在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和年轻一代不愿从事这项工作。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种,在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引种成功,实行室内培养,干柱头产量为0.5~1kg/667m2。

图5 藏红花(鲜花)

4.2 藏红花的特征特性藏红花的球茎扁圆球形,有黄褐色膜质鳞片。花1~2朵,淡蓝色、红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属于短日照植物,性喜冷凉、湿润,需要充足的阳光,怕高温,耐旱,怕酷热,较耐寒,适宜在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中生长。球茎在夏季高温情况下休眠,前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29℃,花期以天气晴朗,温度15~18℃为宜,冬季不低于-10℃即可安全越冬。在我国藏红花的生长期是第1年的9-10月到第2年的5月,一般花期为10-11月,花朵日开夜闭。

“物以稀为贵”,藏红花仅仅是一朵花中雌蕊的3根柱头,产量极低,7万~20万朵花才能够生产1kg干藏红花柱头。因为藏红花的采收和从花中分离柱头都是手工劳动,所以1kg柱头需要370~470h的工作量。故弥足珍贵,有着“植物黄金”之称,因此市场售价极高。

4.3 藏红花的经济价值藏红花的柱头(雌蕊的顶部)为名贵中藏药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其中记载藏红花的功效为:藏红花味甘、性平,归心、肝经;能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用于经闭癒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藏红花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利胆保肝、降血压、抗血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而且,藏红花柱头含有藏红花素、藏红花苷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作用,被称为21世纪最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为此很多人将其捧为神药,特别是冠以“藏”字头衔,出于对藏区神圣且神秘的心理定位,更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目光。

除药用以外,藏红花柱头中所含的藏红花色素是一种世界各地广泛应用最昂贵的天然食用香料、食品调料及化妆美容品。藏红花作为食用香辛料和调味品收载于我国国家标准——《香辛料和调味品名称》,在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食用习惯,中医药典籍中未有毒性记录。藏红花可以作为面包中的调色和调味佐料。藏红花常用的食用方法有口服、泡水、泡酒、蒸鸡蛋等。

5 红花

满地红花一片情,

彩蝶漫舞戏东风。

游人莫问桃源路,

回首田园醉意生。

5.1 红花的起源与分布红花(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L.)为桔梗目菊科红花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蓝花、草红花、刺红花。红花种类繁多,包括怀红花(又名淮红花,河南)、杜红花(浙江宁波,质佳)、散红花(河南商丘,质佳)、大散红花(山东)、川红花(四川)、南红花(南方各省)、西红花(陕西)和云红花(云南)等。原产中亚地区,俄罗斯、日本和朝鲜都有种植。红花在中国多省均有栽培,主产于河南、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甘肃、山东和浙江等地。

5.2 红花的特征特性红花茎秆直立,上部有分枝,一般株高50~100cm。干燥的管状花,橙红色,花管狭细。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红花喜温暖、干燥气候,抗寒性强,耐贫瘠。抗旱怕涝,适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沙壤土上种植,以油沙土、紫色夹沙土最为适宜。种子容易萌发,5℃以上就可萌发,发芽适温为15~25℃,发芽率为80%左右。适应性较强,生活周期120d。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作为药材使用。

图7 白色的草红花

红花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是妇产科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始载于《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中医认为红花味辛微苦、性湿,归心、肝经,是活血通经,去淤止痛之良药。据调查,新疆吉木萨尔、河南新乡、四川简阳和云南巍山是我国红花的4个主要产地。

5.3 红花的经济价值红花是一种经济作物,花油两用。红花油色黄、味香、液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物质,是食用油中的上品。花丝主要用于天然色素提取或作为药材使用。红花的花入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可治疗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孕妇忌使用,否则会造成流产。花色红黄、鲜艳、干燥、质柔软者为佳。现代医学表明红花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兴奋子宫、降压、抗癌和抗炎作用。红花还可制成红花饼,晒干入药。

古人用红花染色或将红花素浸入淀粉中做胭脂。红花在红色染料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产生沉淀,可形成鲜红色的沉淀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

6 薰衣草

天山脚下薰衣草,

漫坡遍野紫云飘。

药食美容人称赞,

踏青留影更妖娆。

6.1 薰衣草的起源与分布薰衣草(学名:Lavandula angustifoliaMill.)又名香水植物、灵香草、香草、黄香草、拉文德,为唇形科薰衣草属,是一种散发着独特芬芳的多年生小灌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地及大洋洲列岛,后被广泛栽种于英国及南斯拉夫。13世纪,它是欧洲医学修道院园圃中的主要栽种植物。16世纪末,在法国南部地区开始栽培。19世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相继引种栽培,现已遍及地中海与黑海沿岸诸国。

中国1952年开始从法国引种薰衣草,新疆伊犁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薰衣草的生长发育。目前,伊犁是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5%以上,被称为中国的“薰衣草之乡”,与法国的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共称世界三大薰衣草基地。伊犁薰衣草作为名贵天然香料作物,被列为世界八大顶级品种之一。

图8 薰衣草田(张学超供图)

6.2 薰衣草的特征特性薰衣草直立生长、分枝多、丛生,大多数品种株高45~90cm,也有30~40cm的品种。花冠上部是唇形、下部为筒状,花长约1.2cm,蓝紫色为常见的颜色,另外还有白色、粉红、深紫、蓝色等。6-8月为花期。整个植株上带有清淡的香气,茎、叶、花的茸毛都含有油腺,油腺轻轻触碰就会破裂而后释放香气。

薰衣草植株根系发达,主根为圆锥形,须根茂密,有些长达2m,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性喜干燥、需水不多,年降水量在600~800mm比较适合。成年植株既耐低温,又耐高温。收获季节能耐40℃左右高温,新疆地区经埋土处理和积雪覆盖可耐-37℃低温。

图9 薰衣草吸引了美丽的蝴蝶

6.3 薰衣草的经济价值薰衣草又名“宁静的香水植物”,素有“芳香药草之美誉”,是一种名贵而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其香气清香肃爽、浓郁宜人。花中含芳香油,提炼的薰衣草精油作为香料、调味剂和添加剂有着极为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多样的生物活性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广泛用于香水、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尤为棕榄型香皂及花露水香精中的主要原料。鲜花含油量0.8%,干花含油量1.5%左右,精油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醇、丁酸芳樟醇及香荳素。

薰衣草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态观赏价值。其叶形、花色优美典雅,蓝紫色花序颀长秀丽,是一种新的耐寒庭院花卉,适宜花径丛植或条植,也可盆栽观赏。可用于建薰衣草专类芳香植物园,做到绿化、美化、彩化、香化一体。既能观赏,又能净化空气、治疗疾病,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薰衣草用于治疗疾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代的波斯、希腊和罗马将其用于医院和病室消毒,并认为它具有愈合伤口的作用。17世纪古波斯医药文献称其为“大脑的扫帚”,意指它可恢复脑损伤,后传入印度和中国西藏并用于治疗精神错乱和重型精神病。以蒸汽蒸馏法从薰衣草花序中提取精油,已被载入《欧洲药典》,一些内服、外用制剂也已获得德国许可,用于治疗失眠、神经性胃肠不适和功能性循环障碍等病症。

7 紫苏

特异芳香紫苏灵,

药食兼用传美名。

遥望乡间春色好,

青翠满园无限情。

7.1 紫苏的起源与分布紫苏(学名:Pefilla frutescensL.)又称桂荏、白苏、红苏、赤苏、香苏等,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很早就被中国人应用在日常饮食中。紫苏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在我国主产于江苏、安徽和湖南等地,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分布。

7.2 紫苏的特征特性紫苏具有特异的芳香。株高0.3~2.0m,绿色或紫色。叶片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7~13cm,宽4.5~10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腺鳞,叶柄长3~5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嫩枝紫绿色,紫苏植株气清香,味微辛。花期8-11月,果期8-12月。紫苏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排水良好,沙壤土、壤土、黏壤土,房前屋后、沟边地边均可种植,但肥沃的土壤上栽培,生长更好。前茬作物以蔬菜为好。果树幼林下也可栽种。

图10 紫苏植株

7.3 紫苏的经济价值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植物,也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种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其营养丰富,叶中含有较多的类胡萝卜素;茎、叶和种子中含钾、钙、镁、钠等矿物质;叶片和紫苏油中含萜类、黄酮及苷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用于药物、食用油、香料和食品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等症。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能。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种子出的油也称苏子油,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图11 紫苏种子

中国人用紫苏烹制各种菜肴,常佐鱼蟹食用,少数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茶。烹制的菜肴包括紫苏干烧鱼、紫苏鸭、紫苏炒田螺等。另外,在南方地区,在泡菜坛子里放入紫苏叶或秆,可以防止泡菜液中产生白色的病菌。日本人多将紫苏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配料。韩国紫苏变种的叶片比日本青紫苏要更大、更圆、更为平坦,而且锯齿较为细密,一面是紫红色,一面是绿色。韩国人用紫苏制作泡菜,基本上在全世界的韩国商店中都有紫苏泡菜罐头销售,在这种罐头中,每两片紫苏叶包裹着一个红辣椒。新鲜的紫苏叶可用来制作沙拉。越南人在炖菜和煮菜中加入紫苏叶,或者将紫苏叶摆放在越南米粉上作为装饰,他们使用的紫苏叶子一面红中带绿,一面是紫色,与日本紫苏品种相比香气更浓。

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备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紫苏具有抗氧化、防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抗过敏、抗微生物、提高记忆力和改善视觉等保健功能,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药、食两用植物,日益成为国内外医疗保健、食品、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现已开发出了保健食用油、调味品、饮料、色素、防腐剂、甜味剂、香料和药用制剂等几十种紫苏产品。由于我国紫苏资源丰富,紫苏易种易活,因此具有相当广阔的开发前景。

猜你喜欢

藏红花紫苏甜菜
原来藏红花这么贵啊,那我找的这款岂不是白捡?
甜菜种植与成本收益调查分析
市场价一克一百元的藏红花,师姐给你们搞到了20元!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当食物成为艺术创作的燃料
岁岁紫苏
藏红花泡水,适合谁饮用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伊朗的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