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中南部出土汉代钱币初探*

2021-10-26周炜杰李荣辉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国钱币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南部汉墓钱币

周炜杰 李荣辉(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中南部是指西起宁夏贺兰山、东至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大马群山、北起阴山、南抵山西与内蒙古边界的广大区域,从今天的行政区划看包括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四市。两汉时期,在这一区域设立了上郡、五原郡、九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定襄郡等边郡。张郁[1]、崔树华、连吉林[2]等学者从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这一地区出土的汉代钱币和钱范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内蒙古中南部出土汉代钱币进行系统梳理,从钱币铸造和传播的角度探究两汉时期该地区的经济状况。

一 内蒙古中南部出土的汉代钱币及铸钱遗物

图1 霍洛柴登古城出土“始建国元年三月”阳文陶范

(一)古城遗址和窖藏出土钱币及钱范

1.鄂尔多斯霍洛柴登古城铸钱作坊遗址

霍洛柴登古城铸钱作坊遗址在古城西北部,共发现铸币窑址4 座,钱范150 余块,另有古钱币和铜铁炼渣等。钱范包括“大泉直一”“大泉五十”等,上有文字“始建国元年三月”,时代为王莽时期;铸钱作坊及其附近出土的古钱币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大泉直一”等。[3]“五铢”“半两”未经打磨,可知这些钱铸造之后并没有进入流通领域[4]。

2.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乌兰乡窖藏

图2 霍洛柴登古城出土“大泉五十”“小泉直一”陶范

达拉特旗乌兰乡窖藏共出土4000 枚西汉半两钱和一部分郡国五铢残钱。半两钱种类包括“四铢半两”“八铢半两”“简笔半两”“颈半两”“内外郭半两”等,其中“四铢半两”占九成以上,“八铢半两”数量较少、无标准型。另发现有废铜块(疑似钱范碎片)、钱枝及残币,残币一类为无标记钱币、一类为穿下郭钱币,钱文字形随意,为早期“郡国五铢”[5]。

3.呼和浩特市美岱召二十家子古城及周边地区

二十家子古城遗址出土有“半两”石范残块一件,为长方形,正面有4 枚不完整的半两钱样,钱径24、穿7mm,钱文反书,半字作“”,两字作“”,书法风格趋向隶体化。出土“半两”钱币115 枚,参考刘舒对“半两”钱的分型研究[6]、按形制大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出土于地层下层,大而厚重,钱径约30.2-30.5、肉厚1、穿宽7mm,重4.5-4.7g,无内外郭,背面平整,与高后八铢“半两”的大样型特征相符合;第二类出土数量众多且集中发现于地层中下层,钱径23-24、肉厚1mm,重2-2.5g,无内外郭,“两”字下半部分为“”型,背面光平,系文帝时期所铸的四铢“半两”;第三类出土于地层中下层,与武帝所铸“五铢”钱同出,制作精致平整,钱径24-26、肉厚1mm,重2.3-5g,外郭不明显,厚重无内郭,字体方正,“两”字下半部分为“”型,光背,为武帝“半两”;第四类出土于城墙夯土之中,地层年代应早于四铢“半两”,钱体轻薄,体积较小,钱径13.5-14.5、肉厚0.5-0.9mm,重0.4-0.7g,或为民间私自铸造的高后五分钱或荚钱[7]。

图3 二十家子古城遗址出土钱范

图4 沙梁子古城出土半两钱

2017年8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的沙梁子古城进行了发掘,出土完整“半两”钱18 枚、完整“五铢”钱6 枚、残片20 余枚[8]。

(二)墓葬出土钱币[9]

1.呼和浩特地区汉墓

呼和浩特地区汉墓出土钱币统计表

2.包头地区汉墓

包头地区汉墓出土钱币统计表

(续表)

图5 窝尔吐壕村6 号汉墓出土钱币

3.鄂尔多斯地区汉墓出土钱币

鄂尔多斯地区汉墓出土钱币统计表

4.巴彦淖尔地区汉墓出土钱币

巴彦淖尔地区汉墓出土钱币统计表

5.乌兰察布地区汉墓出土钱币

乌兰察布地区汉墓出土钱币统计表

二 内蒙古中南部出土钱币的分类及断代

(一)“半两”钱

“半两”钱集中出土于呼和浩特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两个地区均在古城内发现铸钱遗址。种类包括文帝四铢“半两”、武帝四铢“半两”、荚钱、三铢“半两”、八铢“半两”及秦“半两”。铸造年代集中于文帝、武帝时期,还有一些铸造于汉初的八铢“半两”与高后五分小钱。

(二)“五铢”钱

“五铢”钱出土数量大、类型多,这与其铸造由政府主导有关。根据大小、形制及钱文,可分为郡国“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东汉建武“五铢”以及东汉孝灵帝四出决文“五铢”五类,此外还有部分有穿星、穿月等特殊记号及形制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五铢”钱出土[10]。“五铢”钱铸造年代大多集中于武帝时期。

(三)莽钱

莽钱主要集中出土于鄂尔多斯和包头地区,以“货泉”为主,“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布泉”“契刀”“大布黄千”[11]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部分墓葬出土有压胜钱等[12]。

三 内蒙古中南部汉代钱币与商品经济

(一)产地及来源的探讨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出土了数量庞大、形制多样的汉代钱币,究其来源,一是本地铸造,二是外地流入,其中本地铸造者比例较高。

1.本地铸造钱币

二十家子古城出土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半两”钱币。经比对,第二种类型的钱币与出土钱范完全吻合,不仅“半两”二字写法完全一致,“两”字下半部分同为“十”字“两”,且薄厚、大小也相同。由此可见,出土钱范为第二类“半两”钱的母范。结合在古城附近发现的冶炼厂遗址及出土的铜渣、熔炉等铸钱相关遗物,可知二十家子古城第二类“半两”钱为本地铸造。

二十家子古城周边的沙梁子古城出土18 枚“半两”,钱文及大小均与二十家子出土的二、三类“半两”钱相同。沙梁子古城距二十家子古城距离不远,且附近没有发现铸币遗址,故推断其来源可能为二十家子铸币遗址所铸的文帝四铢“半两”。

沙梁子古城出土部分“半两”钱数据

(续表)

霍洛柴登古城出土钱币大部分为新莽时期的泉类钱币,这些钱币在整个内蒙古范围内,只大量出土于鄂尔多斯地区。经对比,古城及周边地区出土钱币的钱文、形制等均与古城出土钱范相符合,且钱币铜质与铸钱遗址内的铜渣相同[13]。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区出土的“货泉”“货布”“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等均为本地铸造。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围绕各个古城分布,其出土钱币以“五铢”钱为主,与周围古城年代相近,尤其是出土的特殊记号钱币,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由此可见,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墓葬出土钱币大部分应为本地所铸造。

2.外来流入钱币

霍洛柴登古城发现有“五铢”钱,“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方折,与陕西兆伦遗址发现的I 式钱范母[14]形制一致。

墓葬出土的钱币大部分为“五铢”钱,以武帝、宣帝时期铸造钱币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新莽时期钱币和少量东汉时期的“四决五铢”等。在出土钱币中,纳林套海汉墓M13、M23、M25 出土的“五铢”钱与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I 型、II 型“五铢”钱类似;沙金套海墓葬群M34 出土的“五铢”钱与洛阳烧沟汉墓I 型、II 型、朔县汉墓I 型“五铢”钱的钱文相同[15],故不排除中原地区钱币流入的可能。

(二)从出土钱币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遗址出土钱币中,“五铢”钱与泉类钱币的比例较大,同时出土了一批带有纪年的钱范及铸币遗物。汉文帝时期采用晃错“徙民实边”的主张,移民戍边[16];汉武帝时期打败匈奴,北方边境地区出现和平局面。边城的兴建以及涌入的人口,都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霍洛柴登古城、二十家子古城铸币遗址的发现,表明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郡县自行铸造钱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古城中出土的“五铢”钱中,“上林三官五铢”数量较多,反映了汉武帝以后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

葛剑雄认为,武帝时期,关东地区因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压力过大。同时,汉匈战争中汉朝取得优势,收复河南地,设朔方、西河郡,郡县初设需要人口进行建设巩固、关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流民无处安置等一系列情况,促成了武帝时期的人口大迁徙。据统计,西汉中后期关东向西北地区移民约82.5 万,其中元狩四年达到移民高潮,人数约72.5 万人。移民来源有两类,一是关东地区流民,第二类则是来自长安及全国各地的罪犯及其家属。在西北大规模移民后,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等郡设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17]。这群田卒有大部分来自关中地区,这些涌入的移民及田卒也是内蒙古中南部外来钱币流入的原因之一。

东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人口数量比西汉少很多,到了东汉末期,北部边郡由于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的侵扰,甚至出现了移民遣返现象。人口的减少,导致这一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出土东汉时期钱币数量较少。

注释:

[1][7]张郁:《呼和浩特郊区二十家子出土半两钱范小议》,《〈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2002年。

[2]崔树华、连吉林:《内蒙古发现的汉代铸钱遗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沿》,2015年第6 期。

[3]王吉祥:《哈劳柴登古城遗址铸钱作坊再探》,《〈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2006年。

[4][13]连吉林:《内蒙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发现秦汉铸钱作坊遗址》,《中国文物报》,2014年5月23日。

[5][11]李鹏:《达拉特旗乌兰乡窖藏西汉货币初探》,《〈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2006年。

[6]刘舒:《半两钱分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8]全文涉及沙梁子古城出土钱币的数据与图片,均系笔者亲自测量、拍摄。

[9][10][12]武成、王秀清:《内蒙古中南部汉墓出土货币概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七辑),2006年。

[14]陕西省文保中心兆伦铸钱遗址调查组:《陕西户县兆伦汉代铸钱遗址调查报告》,《文博》,1998年第3 期。

[15]王沛:《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墓葬相关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6][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 页。

[17]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9-185 页。

猜你喜欢

中南部汉墓钱币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谜团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内蒙古中南部出土汉代铜镜纹饰的文化内涵浅析
左脑风暴
寿县中南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埃及两车相撞至少8人死亡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