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策略与管理机制研究
2021-10-25谭丽霞
谭丽霞
摘要:新形势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其国际科技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本文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和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策略与管理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国际及科技合作;合作策略;管理机制
一、新形势下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与问题
(一)合作层次有待拓展,合作质量与深度不够,承担深层次合作的人才欠缺。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合作层次和技术含量达不到国际一流的水准,在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上的发挥受限。虽然国国际科技合作形式展在不断拓展,但是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仍然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仍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和团队,资金投入、研究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信任意识缺乏,人才外流形势比较严峻,高科技人才引进也存在阻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组建困难。
(二)项目来源渠道有限,科技合作布局需要进一步统筹。目前,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赖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的项目支持,经费来源竞争激烈,多元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尚未建立;国家及地方层面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资助存在交叉重叠,科技合作布局需合理统筹,进一步解决国际科技合作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分级管理和部门协同联动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组织机构顶层设计不足,管理模式不健全,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意识。校院二级分级管理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工作孤岛和信息孤島现象较为突出。资源、渠道分散在各级,缺乏有效的协同沟通机制,尚未形成合力。
二、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势和新要求
十三五”中后期至“十四五”开局,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在从跟随到引领的变化过程中,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着新形势下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思路和方式。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从国际角度来看,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国际因素混乱多变,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将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从国内环境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开放创新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推手,可见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对于我国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有着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强调了外循环的畅通开放在赋能国内循环和建构新发展格局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国际科技合作也提出了持续深耕的新要求,高校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突破瓶颈、抓住机遇,为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与韧性、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努力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疫情带来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传统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受到了大大的冲击,已经不能完全有效满足国际科技合作的需求,但同时也催生并推动了新的国际交流合作路径。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疫情时代,政治生态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前提;双边友好关系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有效执行是双边互动的载体,科技成果共享是双边合作的共同期待。准确识变并应对疫情带来的国际科技合作新变化和挑战,是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实现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新形势下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合作策略
(一)准确识变,转变科技合作思维
国际科技有效合作是发展我国自主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推手。高校应该正确认识看待国际科技合作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两者间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变化,要准确识变,转变科技合作思维,不断地在既有合作基础上,拓展合作新空间、新渠道与新模式,提升国际科技合作长效性。
(二)科学应变,构造科技合作新框架
在准确识变、转变科技合作思维的基础上,国内高校还需科学应变,构造科技合作新框架,主要包括国际科技合作模式、重点任务以及评价体系这三部分内容。在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合作什么-合作对象-合作价值”为决策理念贯穿合作活动,利用好“政产学研”的价值效益,落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内容方面,高校应该利用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紧扣“四个面向”的要求,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层次,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要务,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求为导向,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底层技术、科技法律伦理等领域重点展开合作。在国际科技合作评价体系方面,“重立项、轻管理、弱成果转化”是国际科技合作亟需突破解决的问题,评价过程中需要以质量并重为原则推动绩效考核标准的改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要以破“五唯”为导向,助力我国在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高校以上三个维度来实现科技合作新框架的优化构造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质量与韧性。
四、新形势下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的举措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政策牵引,自上而下引导激励
在全球化、“双循环”的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国际科技合作需要国家和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规划,政府要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加大扶持力度,高校也要发挥主动作用,突破传统国际合作模式,自上而下地引导学校科研人员主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积极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深化校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国际化意识,拓展合作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新局面,开展长期稳定高校国际科技合作。
(二)挖掘合作潜力,深化合作层次,拓宽合作渠道
目前,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高校应该是从管理部门需要基于学校实情,寻求多元化的经费投入,充分挖掘各方潜力,拓宽合作渠道,涉猎更多合作领域,多渠道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稳定的支撑。积极动员科研人员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为契机,学校要围绕特色/优势学科,着力重点学科领域,拓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组建国际科研团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推动更多高科技、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合作。立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形势,推动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影响力机制构建,加强各个高校之间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突破传统的的校际交流方式,积极探索联合建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产业化合作、进行技术贸易等多种科技合作模式,由单一的学术科研交流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质性科技合作发展,推动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再上新的台阶。
(三)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落实校院分级管理
科学、专业的组织管理是提升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水平的重要。高校在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水平方面,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人事处、国际合作处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各职能部门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从人才引进与交流、职称评审制度、绩效考核体制和境外事务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鼓励国际科技合作、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整合优势资源,吸纳优质人才,做好统筹谋划;建立专业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及时更新、熟练掌握各类国际科技,提升国际合作信息的传递时效性,重点严格审核把关在涉密问题、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二级分级管理,落实学院主体责任,提高二级单位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学校-学院协调机制,不断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01).
[2]温军,張森,王思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形势与提升策略[J].国际贸易.2021(06).
[3]孙思玥.新趋势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战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20(16).
[4]徐丽萍,曹阳,夏文莉.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顶层设计研究——来自浙江大学的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
[5]张瑄,王青青,鲁建华,余庆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今日科技.2016,(04).
[6]刘全芬,任颖.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管理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20,(Z1).
[7]张小兰,蔡祺祥,韩薇,吴咏梅.关于提升高校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水平的思考[J].科技风.2019,(11).
[8]许戈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8,(05).
[9]张莉,孟徽.新时期加强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