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策略探究

2021-10-25张力转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实效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育人提出新的思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堂”既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为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文章从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思政课程以及创新教学考核三个方面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实效

2014年,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上海高校在进行探索时提出来“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开发利用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1]。这一理念的提出迅速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多所高校就“课程思政”展开积极研究,教育部随后发布的一些文件、组织的会议中,也多次出现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程作为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各高校的探索之下,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当前高校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属于不同的概念,“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借助或依托于各类学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程”则是特定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思想理念,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二者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教育功能以及内容要求方面。价值取向方面,思政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培养的主渠道,以培养全面发展、且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为主要目标,而课程思政则是充分开发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作用,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二者最终的价值目标一致[2]。教育功能方面,二者具有一致性,在坚持同一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各类课程做好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内容要求方面,要求学习资源中都应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问题分析

(一)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与学习内容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可分割。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多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制,每次上课学生数量较多,一些教师缺乏创新实践精神,依据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中多以教师为主导,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一定的师生互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抽象难懂的知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忽视学生感受,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缺乏案例教学,增加学生理解难度[3]。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

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相对其他课程略显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认识不足,重视度低,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不乏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没有深入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只在临近考试时,突击学习,连续进行机械记忆,以应付考试[4]。而突击性的机械记忆并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导致学生考完就忘,无法达到思政课程的功效。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之中。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需要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课程思政”理念下,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切入,针对学生兴趣,创新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谈话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例如,在课堂中,为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课程无法引入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工具,增添课堂趣味性。其次,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选取与教学理论相契合的实际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中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时事热点,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从学生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之外,还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思政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是一门与时事政治联系密切的课程,还是一门提升学生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课程。教师在课程中,可以有意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程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分析时事热点,重视思想课程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评价是检测课堂实效性的直接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准确全面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效果。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考核基础上,可以增加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以此来避免学生临时突击应付期末考核的情况。平时成绩考核准则中,可以加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因素,细化对学生的考核。第二,在理论考核基础中,可以合理地加入实践考核,对于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情况,可以合理增加学生的实践学分,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理念相统一。

社会的发展不断对高校育人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更需要充分抓住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只有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2]李艳,王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課教学实效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69-70.

[3]姚成玉.提升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94-95.

[4]齐敏.浅谈如何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作者简介:张力转(1979-6),男,汉族,湖南岳阳人,北海职业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实效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