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课程的现实之思与解困之道

2021-10-25周瑜

红豆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系统化

周瑜

【摘要】当前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地位之争仍然存在,而一线教师更关注活动课程开展中的活动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活动开展的条件问题。有效解决活动课程开展的现实问题需要关注活动课程内部的系统化和外部的条件。

【关键词】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系统化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活动课”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使得各级各类中小学不断地探索实施綜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阴阳课表”的存在是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服务的表现,这让活动课程的现实地位和政策文件中的描述差异甚大。解决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对中小学开展活动课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动课程的现实之思

活动课程系统性的缺乏是长存的现实问题。活动课程的地位、目标与内容的不够整合、活动设计不足、活动方式单一、活动评价客观性与可靠性差、课程督导缺位[1]等都是关于活动课程的大问题,而一线教师更注重的是在活动开展中的现实性问题。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线,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而不是执行预先计划的教学任务。活动课程的缺点就是损害了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连贯性,学生获得的知识零散片面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知识内容的碎片化问题会导致课程目标不准确、课程组织杂乱、课程评价不全面,使得课程实施的全体系处于松散状态。教师在进行此类活动课程时总会手忙脚乱,找不到问题症结,想要整改教学计划,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

活动课程的开展受学校场地和软硬件设施的限制。活动课程的灵活性和学生的探究性是对场地空间的直接要求。考察探究活动突出实践的特性,学生可利用考察、调查、访问、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2]不同的探究活动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课程需要实验设备,以信息资源为主的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以人文内容为主的课程需要大量、广泛、真实的材料内容。

二、活动课程内部系统化的解困之道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两者是应然和实然的差别,活动课程既要突出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也要强调课程开展的真实情境,避免学科化、去知识化、活动化倾向。[3]因此教师开展活动课程时。

(一)知识连接,强调学科与活动并列关系。突出以学科为导向的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活动课程都突出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即要求将知识与实践的综合运用,避免极端的认知现象。以学科为导向的活动课程突出了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活动课程突出了活动课程本身的操作性。在知识内容不严谨的呈现状态下,强调知识内容的重要作用,就是连接知识、经验与实践的一个方式。以学科为导向,将学科特点融入活动课程之中,以学科知识为活动课程的切入点以及串联线,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既表达出知识的逻辑性,又突出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是根据活动课程忽视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在任何课程中大部分学生不会将松散的知识进行有逻辑的整理,也都只是泛泛地吸收知识。因此,活动课程中将实践、经验、知识的连接则更能够系统化的突出学习内容。

(二)多样形式,突出活动课程动态魅力。活动课程的关键点仍然是以知识为内核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活动课程的过度批判会否定知识的作用,活动课程的“形散神不散”就在于知识的连接,因此正确看待活动课程需要注重对以知识培育人的课程目标的重要性。课程内容安排以“分课堂,分活动”的形式进行。“分课堂”是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分活动”是课堂上与课堂外的交流操作活动学习。两者都突出时间的分配。一种突出了在课堂内对学生知识的教授过程,另一种突出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两种教学形态的结合主要在于对学科性质的区分来进行比重的安排。一方面,知识内容较为丰富,思想政治方向较为鲜明而难以实际操作的学科,就可以采用“多课堂,少活动”的形式。

(三)具身生活,注重活动课程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并不是随心所欲和异想天开,而学生兴趣的多样化也不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为了统一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掌握课程内容的方向,并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环节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的导入,通过引导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置身于问题困惑中。不管是发现问题、创设问题,还是最后的解决问题环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是活动课程的关键内容,而科学的思维过程是关键步骤。毕竟科学的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利于组织系统化的活动。

三、活动课程外部条件的解困之道

活动场地、空间、材料的缺乏是阻碍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直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活动课程的开展不能以材料为主,而是要考虑其它因素的多方面协调运用,平衡教师、学生、环境、内容四个要素,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教学活动中找到实现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的路径。

具备结构化的基础材料,实行轮流制的场地使用。可替代材料的创造与创新运用、高级材料简单运用,简化复杂环境等通过控制第三方状态来适应活动课程的方式也能够解决条件缺乏的情况。即使学校条件很差,无法达到对每位学生设备的标准配备,但是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材料。轮流制使用材料应当是现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的一种方式。以分年级、分班级、分时段使用活动场地的方式进行活动。大型的场地以及材料物件,可以进行人员流动的方式来开展活动课程,小的材料就可以是物体流动的方式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我国活动课程发展7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31-38.

[2]梁烜.中小学如何开展考察探究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考察探究”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Z1):54-58.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系统化
系统化心理护理在生长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陪产家属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影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激励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