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

2021-10-25魏国文

高考·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魏国文

摘 要: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背景下应用综合思维能力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复杂情境下的地理问题,体现人地协调观和实现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原本多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问答题中,往往得分率较低,本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地解答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形成过程;高中地理;逆向推理思维

随着高考改革推进,各省市地理试卷中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份试卷中都可以找到,有些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有些以大题中的一问出现,难度上问答题大于选择题,如何更好地做好这类试题,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得分率、考试获得感,这都需要寻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一、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解题问题的出现

随着试题考查中对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增多,高中地理对这类知识点的教学比例也开始增多,可学生答题情况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虽然不会做但是也可以猜的选择题正确率很低;问答题的答题逻辑性不强、缺少环节、不知从哪个环节开始作答、变化趋势预测不会等现象层出不穷。教师经常都是结合材料分析按答案进行索引,讲评时总感觉难度不大,学生也都能听得懂,可下次考试换一个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依然不会,写不出来或写不完整。大部分学生很怕做这类题目,因为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没有入手点,很多学生都是按照地理原因角度来回答,写出来的答案是分点描述,点和点之间没有衔接,环节先后顺序也不对,每次得分率都不高,大大打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获得感也不高。

正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是常用的方法,优点是推理逻辑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教师讲评,教学难度较小,总让人感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样子,但缺点就是描述的起始环节把握不准、易跳节点、环节容易缺失、学生答题知识点迁移性不好。经常发现一个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经过讲评掌握了,会分析了,但是换一个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又不会。如将乐玉华洞形成过程,大部分学生经过正向推理分析为:水的溶蚀→溶洞;少部分学生能推理出:石灰岩沉积→水的溶蚀→溶洞;而完整的过程分析为:水环境→石灰岩沉积→石灰岩→地壳抬升(构造)→裂隙(节理)→水的渗入与溶蚀→溶洞,明显可以看到出现起始环节把握不准,以及缺失形成环境、地壳抬升、裂隙等环节等问题。

二、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方法

(一)逆向推理正向描述

针对正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的不足,许多教师也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规避这个缺点,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地理要素正向推导分析或者是用原因导致结果(导致的过程中的节点)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这类地理问题环节的完整性,一方面需要经常性的训练,要有一定题量和尝试不同类型的形成过程,这样经过训练后学生涉及知识面会得到不断扩宽。另一方面要有一种更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以达到答题逻辑性更强、环节更完整的目的。在实际教学和学生答题过程中经过实践发现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它的结果反推回去,一步一步地把上一级的原因推理出来,在推导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每一个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都当成问题式案例情境来分析,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万寿岩山前草地上分散分布的落石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过程:分散分布落石(结果);为什么会掉下来(重力崩塌);为什么崩(与母岩分离),为什么会分(裂隙、风化侵蚀、底部悬空等),为什么会有节理或裂隙(地壳运动、岩层挤压等),沉积岩为什么会受侵蚀(比周边高),石灰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沉积环境)。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后就可以顺着将答案组织后写出来了:远古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大量堆积形成石灰岩,后因地壳抬升开始受外力侵蚀,因构造运动岩层挤压等原因形成裂隙,流水顺裂隙溶蚀形成空洞,造成岩块底部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下来滚落分散分布于山前。

(二)常见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

教学中要对常见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解题的技巧与经验,每一类的形成过程地理问题都要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探研式的分析。常出现的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有地质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以风蚀蘑菇为例)、河流地貌景观形成过程(河床发育过程、河漫滩形成)、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以构造剖面图为例)、植被景观形成过程(以旗状树为例)、气象景观(以云瀑为例)、同一区域地理现象进退过程(以海岸线进退、林线上下为例)、水文景观形成过程(连续瀑布景观)、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盐碱化形成过程)等。

三、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的要求

(一)教师分析过程要环环相扣,结合题目材料中的信息,从结果倒推回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原因并去寻找答案,然后不断引导出上一级的原因,确保思路方向的正确性,不走偏,也要注意形成某一环节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有可能出现地理问题的形成过程不止一条过程线,大部分地理问题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情况尤其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分析过程可以多采用逻辑性好的思维地图来进行,可以在答题过程中快速画出简易的思维地图来帮助自己进行推导分析,平常训练中可以多采用景觀图或视频片段来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如CCTV10的《地理中国》栏目就非常好,一般长度都在二十几分钟,教师设计出几个可探究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进行地理过程逆向推理思维分析训练。

(二)精确把握开始环节和环节先后,逆向推理推到推不下去了的地方就是开始的环节,构造剖面图中A破坏了B则A就是后形成的。如罗布泊风蚀城堡形成过程逆向推理分析过程为:风蚀城堡←风顺节理侵蚀和搬运←岩层出现节理←湖床出露←湖水消失←气候变干旱←水环境堆积形成沉积岩。经过逆向推理分析可以发现罗布泊风蚀城堡形成过程的开始环节应该从地质历史时期是水环境,流水堆积形成厚厚的沉积岩,环节的先后要符合地理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

(三)学生逆向分析之后要把握重点,避免答案冗长。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有原因有结论就行,表述要有一定专业性,技巧在于先分析问题后组织语言再写出来,如河岸沙金形成过程的逆向推理过程:沙金←沉积在这里←水的堆积←水的搬运←金矿被外力侵蚀←矿脉出露←地层抬升←变质作用形成金矿,正向表述为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金矿脉,后因内力作用地层抬升受侵蚀,矿脉出露受外力侵蚀流水的侵蚀和搬运到河里,河水将含金矿石搬运到流水减速到适当速度的地方沉积和淘洗,形成沙金。这样的答案就逻辑性较强,环节也比较完整且言简意赅,关键点都有答到。

(四)师生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类形成过程类地理问题,多用逆向推理去分析,难度由浅入深,环节由简入繁,现实生活情境中大多以各类景观最为常见,要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谓形成过程,通俗理解其实就是同学问你问题,你怎么分析,怎么和同学解释的过程,用专业的词语来表述出来而已。如外出旅游中发现漳州沿海山坡上有许多花岗岩石蛋,就可以用逆向思维来推理这一地理问题形成过程。

(五)将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力。分析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境材料中对形成过程有用的信息。对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为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的地理现象进行推导。如我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减少,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或变小。注重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的应用,比如:热力环流、水循环等。尤其是整体性角度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过程类问题,经常会发现学生回答时题目看不明白在问什么,比如:问西北欧挪威峡湾形成过程,很多学生不知道它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而這部分知识,在区域地理中西欧和北美的学习中都有涉及。

四、逆向推理思维分析形成过程实操案例分析

案例:两万年前,阿拉斯加东南部海拔1500米以下附近都被冰原覆盖,如今海拔较低处谷地已经变成了峡湾,沿海地区拥有典型的峡湾地貌,形成于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轮廓曲折,岸壁陡峭。请说明该地峡湾地貌形成过程。

解题分析过程:分析地理问题最好是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认真看情境材料和图表信息,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推导,再写出关键词,最好能画出这个问题的思维导图,最后再依据材料和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组织答案包含关键词有理有据的进行解答,这样的答题答案就比较完整,不容易出现缺环节或起点找不清的现象。

本题问题是分析该地峡湾地貌形成过程,情境材料中有用信息为阿拉斯加沿海、冰川、谷地、冰原。根据地理基本知识判断冰川侵蚀会形成U形谷。采用逆向思维来推理这一地理问题形成过程:峡湾(U形谷方向)←冰川侵蚀←冰川广布←气温低;峡湾(湾方向)←海水淹没谷地←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逆向分析完成后把过程正向理清思路描述为:两万年前,阿拉斯加气温低冰川广布,受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沿海海拔较低的谷地,形成峡湾地貌。

结束语

无论是正向推理还是逆向推理分析,对于近年来试题考查中频繁出现的过程性地理问题的描述都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操作中要多采用二者的优点,在训练中寻找对自己而言最有效的方法,逆向思维分析正向回答模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早期训练分析难度还是较高,刚开始许多学生往往觉得太复杂,需要从选科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以现实情境中的地理过程类案例不断进行训练,慢慢地就会感觉分析这类地理问题越来越顺,组织的答案也会越来越规范准确,提高学生得分率。

参考文献

[1]董玉芝.让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走向结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2]程良安.高效地理课堂学生行为的五大要件:关于“用教材教”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3).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案例实施研究”2020XB0394成果。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过程探析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