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新首相谈中日关系

2021-10-25

新传奇 2021年41期
关键词:菅义伟拜登安倍

10月4日下午,日本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64岁)当选日本第100任首相。10月8日下午,岸田在众院全体会议上发表了就任后的首次施政演说。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1957年,岸田生于东京,是政治望族岸田家族的继承人。岸田家族兴起于日本西部的广岛县,其祖父政商通吃,父亲岸田文武曾任日本中小企业厅长官等要职,前首相宫泽喜一就是岸田的叔父。

幼年留学美国、返日后就读贵族学校、毕业后入职银行积累社会经验、辞职担任政治家父亲的秘书……岸田的履历表堪称一张日本世袭政治家的标准模板。

因为同为世袭政治家且年龄相仿,岸田和前首相安倍私交甚好。日本政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安倍与岸田都还年轻时,要一起接待一批外宾。宴席上,外宾疯狂灌酒,肠胃不佳的安倍犯了难,酒量好的岸田给安倍挡了无数杯酒。岸田言行儒雅,说话不紧不慢,你很难在他身上看到情绪的外露。这与岸田所在派系宏池会的“派风”有很大关系。宏池会大多是官僚背景的政治家,精通政策,但不善权斗。

2020年8月,安倍突然宣布辞职。当所有人都认为岸田将接过安倍衣钵时,安倍却转而支持半路杀出的农民之子菅义伟,岸田最终惨败而归。近一年来,坐冷板凳的岸田走访各地,他将民众的声音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今年,在宣布竞选自民党总裁的记者会上,他将这些小本子展示给人们看。

此外,他还公开向被视作“权斗王者”的自民党二号人物二阶俊博发起挑战,要求改革自民党领导机制,实际上是要求二阶俊博隐退。

岸田变得强悍了,这是近来日本社会对他的评价。也许这种转变,终于让岸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首谈日中、日俄、日美关系

岸田当选后,日媒称,其外交政策或将延续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基调,即经济上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但在外交安全事务上继续强化美日同盟,拉拢各国组团围堵中国,并强化日本自身力量来对付中国。

这一政策可以说是日本主流社会的共识。如在首次施政演说时,岸田表示,保持稳定的日中关系对地区和国际社会都很重要,但日本将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说出该说的话”。同时,继续同中方进行对话,就各种共同问题开展合作。

对于日美关系,岸田称,日美同盟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石”,将把日美同盟推向更高的高度。

对于日俄关系,岸田说:“如果不首先解决长达数十年的领土争端,就不可能签署和平条约。我希望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建立联系,推动谈判。”他还表示,日本将作为核武器國家和非核武器国家之间的桥梁,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核武的世界”。

同时,岸田将在外交政策方面延续“安倍/菅义伟路线”,除了深化日美同盟外,还将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盟(成员国)、欧洲(国家)等同盟国,并灵活利用日美澳印四方机制,大力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构想。

有分析认为,由于岸田有过外相经历,其对华政策预计不会像菅义伟那样消极,而会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推进对华合作,其施政演说中涉及对华外交方面的内容也比较符合这一预测。

与五位国家领导人进行电话会谈

据了解,岸田上任后,已经先后与美国总统拜登、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印度总理莫迪五位国家领导人进行了电话会谈。

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习近平在电话会谈中强调,中日是近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习近平指出,中日要认真汲取两国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切实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妥善处理历史、涉台等重大敏感问题,管控好分歧,把握好正确方向,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和大局。

岸田表示,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下,日中关系正在迈入新时代。日方愿同中方一道,从日中关系历史中汲取重要启示,以明年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共同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日中关系。双方应该通过对话管控分歧。日方愿同中方继续加强经济合作和民间交流,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重要国际地区问题密切沟通合作。日方期待北京冬奥会顺利召开。

岸田在与普京会谈中,两人同意基于日俄双边达成的共识,致力于包括北方四岛领土问题在内的和平条约缔结谈判。会谈后,岸田强调,“政府澄清四岛归属问题并缔结和平条约的一贯政策没有改变”。

岸田和拜登会谈时,拜登对岸田当选首相表示祝贺,并确认了他与岸田之间将以“乔”和“文雄”相互称呼,以示亲密,并就力争早日实现日美首脑面对面会谈取得共识。

(《参考消息》等)

猜你喜欢

菅义伟拜登安倍
普通人拜登
口误频出,菅义伟开始用提词器
拜登就职
菅义伟在国会“照本宣科”引不满
菅义伟与特朗普举行首次电话会谈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拜登”献吻拜登
拜登.你的手……
安倍 避谈“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