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核潜艇南海撞击事件真相
2021-10-25
一向行踪诡秘的美军潜艇,这次被迫站到了聚光灯下。据美国海军协会新闻网报道,10月2日下午,美海军“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南海潜航时撞上不明物体,导致11名艇员不同程度受伤。目前,美方已针对该事件发布声明。但声明并没有提供此次撞击事件的具体细节,引发不少疑问。
时间和空间上的巧合
“康涅狄格”号为美军“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二号艇。该型核潜艇集合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以造价高昂著称,首艇造价高达30多亿美元,仅建造了3艘。
值得注意的是,在事故发生时,包括两艘美军航母在内的美英日等国的17艘军舰正在冲绳西南海域进行多国联合演习。一般来说,水面舰艇的活动肯定会有潜艇的配合,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巧合不禁引人遐想。
先进的美国核潜艇在南海出没,已不是新鲜事。从自然环境来看,南海海阔水深,平均深度达千米以上,非常适合核潜艇活动。近年来,美国海军加大了在南海区域的活动力度,核潜艇成为美军手中非常重要的一张牌。美军认为,其潜艇部队具备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能够袭击水面舰艇、投射远程火力、投送特种作战力量、遂行侦察监视任务,在未来南海地区的可能冲突中发挥重大作用。
潜艇部队的活动需要相关作战体系有力支撑,才能发挥作用。美军一方面强化了驻西太平洋区域的潜艇兵力和相关支援力量,企图在该区域复制冷战时期在对手海军基地门口“蹲坑”跟踪对方核潜艇的“猫鼠游戏”,而关岛基地被视为“枢轴”,支援美军核潜艇运作的能力得到强化;另一方面,美军海洋监测船近来频频现身南海,进行高强度作业,而有关海域也频频发现不明无人潜航器。有分析认为,这些不速之客正是为了搜集相关海区水文数据而来。这些数据掌握得越充分,潜艇部队的水下对抗就越有优势。这种“战场建设”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对潜艇部队的活动极为重要。所以,美军在相关领域的动向值得格外注意。
撞上了什么
作为美海军现有战斗力最强和灵敏度最高的攻击型核潜艇之一,“康涅狄格”号为什么会在潜航时撞上“不明物体”?这个“不明物体”可能是什么?
两名美国海军军官表示,虽然不知道潜艇撞上的到底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另一艘潜艇。军事专家尹卓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水下岛礁。若水下声图不完整就很有可能撞到,如果撞击力量不大,也可能是擦过岛礁;二是水下沉船;三是美军在南海遗留的水听器;四是其他潜艇。由于核潜艇和常规潜艇都用被动方式航行,常规潜艇的噪音远远低于核潜艇,所以不能排除撞上其他潜艇的可能性;五是大型鲸类。如果鲸在水下潜游不发声,也有可能撞上。
另有专业人士透露,最大可能是水下无人潜器。该专业人士分析称,美军核潜艇在南海航行,一般都在100米水深下,如果是与暗礁或潜艇相撞,事故一般会很严重。而根据美军目前公布“后果较轻”的状态来看,“最大可能是与水下无人潜器相碰撞,无人潜器体积较小,相碰后果较轻。”该专家进一步分析,美军在南海投放了很多的水下无人潜器来探测南海水文特征和我军潜艇行动,很有可能是自食其果。
不是第一次
涉及美军潜艇的相撞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1992年,美军“巴吞鲁日”号核潜艇和俄罗斯核潜艇相撞;2001年,美军“格林维尔”号核潜艇撞沉日本“爱媛”号渔船;2005年,美军“旧金山”号核潜艇撞上海底山脉;2009年美军“哈特福德”号核潜艇撞上“新奥尔良”号两栖舰……突出的隐蔽性赋予潜艇强大的威慑性能,但主要活动于水下的特性也令潜艇难言“耳聪目明”,如果不按照规程使用声呐等设备进行态势感知、不及时更新水下的水文和地形资料,就会给潜艇带来安全风险。
美军一向视其潜艇部队为“重器”和“精锐”,对其核潜艇部队活动讳莫如深。从历来美军对核潜艇真实作战训练情况鲜有透露的态度来看,恐怕本次事故另有内情。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所说,长期以来,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兴风作浪,这是此次事故的根源,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重大风险。美方此次故意拖延和隐瞒事故详情,缺乏透明度,不负责任,中国及南海周边国家不得不质疑事件真相和美方意图。美方有责任说明事故的详细情况,并解释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美方核潜艇事故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二是事故有没有造成核泄漏,破坏海洋环境?三是事故会不会影响事发海域的航行安全、渔业作业?美方应采取负责任态度,尽快对此次事故作出详尽说明,给国际社会和地区國家一个满意交代。
(《环球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