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过于追求技巧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21-10-25洪鑫楠
洪鑫楠
一、引言
如何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一直是个难点。同时,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是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笔者认为,应用题教学不可过于追求解题技巧传授或采用题海战术,而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实现新课改教育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是开阔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但在实践教学中,应试教育使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单一,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上多以解题技巧的讲解为主,只求学生能得出正确答案,而不考虑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培养其数学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对教学材料把握不准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为实际,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表现形式也更为多元化。小学数学教材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内容表达上也有所创新,用图形传达意思的内容逐渐增加,文字部分逐渐减少。教材改革将原本密集的知識点打散,同时增加了应用题类型,这使得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存在误区,无法正确解读教材重点。
(二)过于追求解题技巧
过去,许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要求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必须用对应的、固定的解题步骤。这种教学方法确实能快速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效率,提高数学成绩,但没有为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余地,会极大地遏制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一些教师对应用题解答只看结果,只要最终答案正确,就认为学生已学会如何解题,没有考虑到解题思路多样性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不会多层面、多角度地考虑应用题解法,只会使用一种方法解题,无法发现更简洁、高效的解题技巧。
(三)没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只有完全理解题目内容,掌握题目中的所有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并了解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才能完成应用题的正确计算。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在提高阶段,生活经验缺乏,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理解题目含义。而在没有真正弄懂题意的情况下,解题技巧是无用武之地的,还有可能使其解题思路更为混乱。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分析
(一)小组合作,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掌握教材全部内容、理顺教学重点之后,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等形式,通过自身的观察、推理,并与同学交流,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探究欲望。在合作小组的人员构成上,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教师要针对小组学习水平进行调整,以保证每个小组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比例相对合理,所有小组的水平大体一致。这样方能确保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二)培养审题能力,厘清数量关系
许多应用题是用文字说明的,而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审题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为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纯文字的题目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如,题目给出一个人在一定长度路段上,前半程的行走速度与后半程的速度和时间,要求计算总行走时间。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行走流程,这样小学生就能够理解题干并能计算出答案。
创设情境也是一种提高解题效率的方法,如鸡兔同笼问题,单凭语言描述可能使学生思维混乱。
小学应用题中常有对比多少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把数量关系弄混。教师在讲解这类题目时,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面对题目时是如何思考的,从而选择正确的切入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掘题干的隐藏条件,了解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获得的结果。
(三)将应用题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应用题本身就是与生活情境关系紧密的题型,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教师可将书本中的问题转化成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这样,就能使小学生更轻松地理解题目并完成解答,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开放式练习,通过解决一个个特定情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应先吃透教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把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避免过于追求解题技巧,并要提供学生交流探索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真正掌握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使之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新课改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