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021-10-25高琴琴
高琴琴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其中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好方程知识与运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通过为学生布置数学应用题,教授学生不同的方程应用题解法,巩固学生的数学方程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应用题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在学生的解题思考中,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学习方程这一部分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将简单的算数,转化为方程的学习思想,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的综合性应用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方程学习效果,加快学生数学发展的步伐。
一、加强基本训练
(一)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列出表示未知数的代数式
运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不同的数量间关系以及计算公式,是学生对方程应用题求解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这一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数学应用题,正确表示出方程中的数量等量关系,为学生正确地进行方程求解做好铺垫,增强学生对方程应用题的学习与运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方程应用题解法教学中,教师不能主导学生的学习进度,而是应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自身的教学指导地位。教师应运用向学生提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数量间关系的表示与探究;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探究情况,对学生进行方程应用题解法教学。如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方程解题知识基础。
(二)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沟通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内在联系
在小学数学的方程应用题求解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列出需要求解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实际的应用题,表示出其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以及内在联系,列出正确的方程式进行求解,进而不断强化对学生的方程解题训练。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方程应用题,调动学生解题训练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进行应用题的求解、描述代数式的数量关系,或者根据已知数与未知数列代数式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合情推理能力,提高教师的方程应用题教学效果。
(三)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某些句子写出或补充数量关系式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大部分是让学生根据题意,自己思考与写出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写出正确数量关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将题中的问题与自己所学的方程知识整合,增强学生的解题技巧与能力。为避免学生在实际应用题练习中不会正确运用方程快速且正确求解的不良学习状态,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应用题中的句意,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进而高效地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这种加强对学生方程学习基础的训练方式,能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方程知识的学习成效。
二、注意思考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正确与否,决定了他们能否正确解方程。尽管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都是以算术方法为基础的,但教师应将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过渡到对数学方程应用题的求解中,使学生学会整合性的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的列举,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思考方法的转变,学生将会把自己的数学思维局限在应用题中,无法正确调整其中的复杂等量关系而高效地解方程,不利于学生对方程的学习与自身的数学发展。
三、注意一题多解
数学题中的求解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运用变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数学应用题中的不同角度进行求解,发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不再局限在单一的解题思路中,而要使学生能够学会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
(一)变换主要等量关系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
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方程应用题解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以自身的解题思路求解,再对学生进行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变化,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学习不同的方程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方程解决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
(二)变换方程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
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列出经典的应用题方程,让学生通过变换方程式获得不同的方程思路,认识到方程式的列举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使学生突破传统的解题思维,增强自身的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算术解法的规律,进行用方程式的转化,但同样要注意,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清算术与方程的不同点。教师要以算術解法思维促进学生方程解题思路的提升,让学生能够运用应用题中的已知数,高效地求解应用题中的未知数,增强学生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