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设计
2021-10-25闫舒慧
闫舒慧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倡导探究式学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贯穿于整个科学探究活动。问题驱动是指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学问题为驱动,推进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
一、情境问题,驱动思维聚焦
教师在了解学生前认知的基础上,将科学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利用情境问题的教学形式生动地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驱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引导学生将已有认知迁移到新认知中,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进行高效思维。
教学设计1
师:冬天万物凋零。为了给科学教室增加几抹绿意,老师选择肥沃的土壤种植了两块草坪。1号10cm2草坪种植在平坦的土壤上,2号2cm2草坪种植在倾斜的土坡上。老师给两块草坪浇水,同学们认真观察!(1号草坪浇50mL水,2号草坪浇200 mL水)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2号土壤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师提问:为什么2号草坪水土会流失?水土流失的多少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说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雨量、坡度、植被面积)
教学设计1中创设了“给两块不同草坪浇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形成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内驱力,进行持久的探究学习。情境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还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地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感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促使科学思维的聚焦,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发展,提升课堂的高效性。
二、任务问题,拓宽思维广度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线。教师充当引导者,合理提出高效的问题,促使学生专注研究,保持思维高度活跃。任务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拓宽其思维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设计2
教师提问:让一瓶水底朝上、口朝下,但水不会漏出来吗?(不可以用任何东西挡住瓶口)
学生讨论并展示。
引导学生尝试方案:手抓绳子的一端,做垂直地面的旋转活动,快速旋转水瓶。
教师提问:瓶中的水是否会洒出来?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做旋转运动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
教师进而解释:月球围绕地球在特定轨道运动,是因为月球受到的离心力与吸引力达到平衡。
本片段中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的任务问题,将抽象的宇宙知识转化为身边的实际问题,驱动学生多途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将离心力原理延伸到宇宙天体上,深入浅出再升华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域度。
三、阶梯式问题链,驱动深度思维
教師通过阶梯式问题链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科学知识。阶梯式问题链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进行猜想、验证、总结归纳,有效地引领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向深度发展。
教学设计3
师:课前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一幅画,你们能看到吗?为什么?
生:不能。教室太暗了。
师:谁有办法看到墙壁上的画?
生:打开灯;拉起窗帘。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看清楚画?
生:因为有光进入教室。
总结:光是我们看到物体的必要条件。
教师开启后排灯,提问:能看清楚画吗?(不能)
教师打开全部灯,提问:能否看清楚?(看清楚了)
师:为什么看清楚了?(引出光有强弱之分。光越强,越明亮。相反,光越弱,越黑暗。)
教学设计3通过设置连续性的阶梯式问题链,将教学重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层层深入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认识到看到物体的必需条件是光,进而知道看清楚物体需要足够强度的光,认识到光有强弱之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清楚地认识到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中的逻辑关系,科学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设置融入生活的情境式问题、有针对性的任务型问题以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阶梯式问题链,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高效的思维能力,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