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和沉》教学设计

2021-10-25王晓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钩码橡皮筋浮力

王晓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浮和沉》。教材中创设问题情境,提示准备的材料。通过提出为什么小船和游泳圈不会沉入水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浮力的探究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情境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事实依据;第二个活动是“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呈现了探究在水中下沉的钩码是否会受到浮力的实验情境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将自己的设计与想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第三个活动是“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材呈现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拓展活动是查找资料,制作浮沉子。目的是通过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课下通过制作活动进一步了解浮和沉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浮力。

科学探究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

教学难点:能设计探究实验,知道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四、教学准备

活动一材料:泡沫板、木头、钉子、气球、玻璃球、橡皮、水槽

活动二材料:拴绳的塑料小球、盛满水的水槽

活动三材料:直尺、橡皮筋、水槽、钩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瓶子里有一个塑料小球,你能想办法不把瓶子倒过来,就能取出小球吗?

2.引导学生提出把水倒进瓶子里的办法

一起观察塑料球上浮的情况。发现塑料小球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浮了上来。

谈话:如果把塑料球换成铁球,这个办法还可行吗?引发学生思考。

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浮和沉。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想办法取出塑料球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浮和沉的兴趣,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对浮沉知识的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浮和沉

活动一:探究水中的浮沉现象

猜一猜,是沉还是浮。

谈话:老师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你们猜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出示泡沫板、木头、钉子、气球、玻璃球、橡皮这些材料。请同学提出猜想。

根据猜想,小组交流,补充实验记录表。

实施实验。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小组汇报。学生发现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水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下沉?

学生提出猜想可能有力托着它们。教师引出活动二。

设计意图:

学生先通过提出猜想,再动手操作,获得事实证据,养成先动脑思考,再动手实验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下沉的原因,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认识浮力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浮力的方向

按一按。学生提出猜想后动手实验: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水中按压,交流手上的感受。

谈话:你觉得浮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教师出示一个拴线的塑料球)

实验探究。将拴线的塑料球放到水中,线就表示力的方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线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发现,(板书)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像这样的力是浮力。

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请学生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

通过按一按,学生先感觉浮力的方向,再通过演示带线的塑料球在水中的方向,使浮力的方向可视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优越性,乐于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活动三:探究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验证猜想。

学生可能猜想:用手掂量一下在外面和沉在水里时的重量。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呢,借用什么工具或材料能更准确地验证猜想。学生可能猜想:用绳子拉,看绳子的长短等等。

出示实验材料:直尺、橡皮筋、盛满水的水槽、钩码。

引导学生对比挂有钩码的橡皮筋在用手托住前后的长度,并思考长度变化的原因。学生会发现用手托住钩码时橡皮筋会变短,证明手给了钩码一个向上托的力,减少了橡皮筋受的力。

谈话:在验证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时,我们可以怎么直观地观察呢?

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测量对比钩码放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钩码不碰水槽壁和底;

橡皮筋稳定后测量长度;

钩码完全浸在水里。

引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发现:浸入水中的钩码,橡皮筋的长度比直接提起钩码时的长度短。

得出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

设计意图: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测量对比钩码放入水中前后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发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比实验的特点和优越性,培养学生对比思维。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循序渐进认识浮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想一想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先举例子,教师再出示图片。

播放生活中利用浮力的视频。

拓展活动:玩浮沉子。

出示潜艇图片。谈话:同学们,水中有一个可以自由浮沉的小能手,它就是潜艇。老师制作了一个简易潜艇“浮沉子”,塑料瓶是大海,里面的小瓶子是潜艇,老师通过按压塑料瓶控制潜艇自由地上升下沉。大家也来玩一玩,猜猜它是什么原理。

课后实践:请查找资料,制作“浮沉子”,并了解“浮沉子”的原理。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观看视频,让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通过潜艇图片和玩“浮沉子”,激发学生对“浮沉子”的探究兴趣。再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制作“浮沉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钩码橡皮筋浮力
例谈极值法的应用
生活中的小魔术
橡皮筋小妙用
神奇的浮力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