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摆长设计”实验设计
2021-10-25高海鹏
高海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内容,但是由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很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在教学“摆长设计”这个实验时,我改进了实验设计,通过搭建“脚手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撑,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摆》一课,在探究了“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教材给出了一个摆长设计实验:全班分为10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分别摆动7,8,9……16次,然后把各小组的摆按顺序挂在黑板上,最后观察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图形。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但真正到了课堂上我才发现,学生花费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也没有设计出合格的摆长,实验最终失败了。课后分析原因,我认为学生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中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但具体到多长的摆线可以使摆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学生是没有概念的。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去试,不仅不会得出满意的结果,而且长时间的失败,也大大挫伤学生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二、利用“脚手架”降低实验难度
我决定对摆长设计实验进行改进。鉴于学生对于摆长与摆动次数只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我决定先给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参考,让学生建立起具体的数值概念。
我首先选择了5个有代表性的数值:每15秒摆动6,9,12,15,18次,先制作出这5个摆给学生进行参考。为了减少尝试次数,节约备课时间,我采用了先理论计算、再实际制作的方法。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
可得摆长计算方法:
据此可以计算出这5个摆的理论摆长值分别为155cm,69cm,39cm,25cm、17cm(精确到1cm)。即当摆长为155cm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约为6次;当摆长为69cm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约为9次;当摆长为39cm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约为12次;当摆长为25cm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约为15次;当摆长为17cm时,摆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约为18次。如下表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制作出这5个摆后,逐一测试并微调摆长。上课时,将这些摆分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这5个摆的摆线长度和15秒内的摆动次数。这里我没有一上来就让学生动手设计摆,而是只进行了简单的测量活动,这是因为只有经过了量摆长、测次数这个过程,学生才能开始理解摆长与次数的关系,并建立起初步的数值概念,最终获得一个可以参考的“脚手架”,为下一步正式开始设计摆做好准备。
接下来,我把这5个摆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摆线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猜测一下黑板上缺失的其他8个摆,即每15秒摆动7,8,10,11,13,14,16,17次的摆,它们摆长可能会是多少厘米。
由于刚刚经历了一个测量的过程,摆长和次数已经有了明确的数值参考,学生很容易就能推算出:每15秒摆动7次的摆,摆长介于155cm和69cm之间,更接近155cm,可能有120cm左右;每15秒摆动8次的摆,摆长也介于155cm和69cm之间,但是更接近于69cm,可能有90cm左右。其余几个摆,同样很容易推算出大概的摆长。
接下来,就是验证猜测的过程。把制作这8个摆分成4组,临近的两个为一组,比如每15秒摆动7次和8次的为一组,每15秒摆动10次和11次的为一组,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组摆进行验证制作。
比如某个小组选择了每15秒摆动7次和8次的摆,先验证制作每15秒摆动7次的摆,就先制作一个摆线长度为120cm的摆,然后用秒表测试15秒内的摆动次数,如果发现15秒内摆动次数多于7次,就说明摆得快了,也就说明摆线短了,要适当增加摆长;如果测试发现15秒内摆动次数少于7次,则说明摆得慢了,也就说明摆线长了,要适当缩短摆长。这样,经过几次微调,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值。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制作出每15秒摆动8次的摆。
为了培养学生的误差意识,我采取了多组制作一个摆的方式。需要制作的摆只有4组,而学生的小组数则多得多,这样每组摆都至少有两个小组进行验证制作,多个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印证、对比,从而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
学生制作完成后,把学生设计的摆按顺序挂在黑板上的缺失处,让学生观察呈现出了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观察出: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而且随着摆动次数的增加,摆长会变得越来越短,但变化是不均匀的。每15秒摆6次和摆8次的两个摆,摆长相差很大,但是摆17次和摆18次的两个摆,摆长就相差很小,总体来看,相邻两个摆的摆长差距是越来越小的。把所有摆锤用线连接起来后,在黑板上就形成了摆长计算公式的函数曲线,虽然学生现在学不到这么高深的知识,但是可以借此初步领略到数学之美。
三、经验和教训
摆长设计实验属于开放性的设计任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难以当堂完成。而修改之后的摆长设计实验,先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得出明确的数值,获得了一个可以倚靠的“脚手架”,然后以此为参考,先估计摆长,再进行实际的验证,最终制作出比较精确的摆。实验经过这样的修改之后,层层递进,化解困难,将开放式的高难度设计问题,转变成了低难度的验证制作,对学生的要求低了许多。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盲目尝试的次数,保护了学生动手制作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完成了知识的内化,又体验了动手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情,为学生搭好“腳手架”,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