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清净 艺禅林
2021-10-25钟小敏
钟小敏
潜心插花的每一个瞬间,对黄依雨来说,都是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洗礼。
清代雍正十年,意大利米兰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创作了一幅绢本设色画作品——《午瑞图》。棕黄色调的画面中,插在青瓷瓶内的红色石榴花、粉色蜀葵花、绿色菖蒲叶和棕色枝丫风姿绰约,色彩缤纷。青瓷瓶旁散落着几个粽子,前方的托盘里摆放着李子和樱桃。画家利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让人仿佛能闻到清新的果香和花香。
作品署款“臣郎世宁恭画”,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位意大利画家正是著名的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2017年5月8日,该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中展出,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也改变了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子的美学之路。
花道之源
说起花道,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日本花道——一种日式插花艺术。其实,和众多古老的文化艺术一样,花道源于中国,在中国被称为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隋唐时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插花艺术更为普及。无论宫廷、寺庙或民间,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与此同时,佛堂供花兴起,《南史》有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插花艺术传播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展、衍生出各种流派。宋朝时期,插花艺术进入鼎盛时期,与焚香、点茶、挂画一起,成为文人雅士崇尚的生活“四艺”。“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写出了当时文人的高雅情态;时至元代,受战争影响,插花艺术陷入停滞期;至明代复兴,至清代又衰微。进入近现代,插花艺术随着时局动荡基本消失,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复兴。2010年,传统插花作为传统美术类别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方插花艺术的立意布局多为借鉴中国山水画和书法的构造、布局技法以及传统的儒家哲理。人们用自然界的花草之态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和美化生活,用插花来表现自然的生命力和魅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插花艺术老师,他们倾尽心力教授插花艺术,弘扬传统文化。黄依雨就是那位醉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插花师,大家称她“清净老师”。
带着对美学的执着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黄依雨潜心研究中式插花数十载,并把所学传递给当代喜欢插花的爱好者。
东方花道
走进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七楼,曲曲折折地绕过百花厅,一处摆放着鲜花的空间旁,就是黄依雨的南京清净禅林文化有限公司。宽敞的空间装饰有形态各异的绿植、优雅的竹子、栩栩如生的仙鹤、白色的鹅卵石,竹韵悠悠,处处禅意,令人心旷神怡。
教室中间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鲜花、绿枝和不同的花器。一花一叶,一器一皿,一人一剪。在这里,黄依雨带着一个又一个美学爱好者,完成了一件又一件诗情画意的作品。
不同于欧式的对称之美,中国插花艺术讲究非对称之美,这是一种留白的禅意之美。在众多作品中,一个以枯枝为主调的作品简洁却不简单:三根由高及低的树枝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点位上,最高一枝看似向上,为天;最低一枝看似往下,为地;中间一枝,为人,寓意“人在天地间”。
另外一个作品只有一根树枝,三个不同的点位,开着三朵不同形态的花朵。开得最好的一朵,寓意过去;半开着的一朵,寓意现在;另一朵花苞,寓意未来。正面看似一个平面,侧面看则有高低错落之感,这是插花艺术的独特之美,也是插花学员的必学之技。
“插花看似是艺术作品,其实也在传递生活中的某些道理。比如这个作品中三朵不同的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不管是哪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美,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黄依雨说。
陌上花开
从黄依雨的身上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香气,那是多年来浸润在美学中不张扬、静心投入的晕染。插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需要天赋和努力并存的手艺。在技艺学习方面,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插花爱好者每天都在反复练习,黄依雨则是反复创作、授课、交流……
“在每一次全然忘我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每每此时,我都会静下心来,把心灵放空,同花共语,静处几分钟。”眼前一株株美丽的花仿佛是一个个花仙子,一颦一笑都感染着她。在一道道工序中,看着作品渐渐完成,黄依雨特别有成就感,心情也变得平静,不经意间,就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和快乐。
插花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修剪、整枝、弯曲等环节,结合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工艺,将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内,用大自然的美装点生活的美。
初来的学习者问道:“想把学到的插花技术带回家里,用亲手做出的作品装饰自己的空间,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黄依雨笑着说:“很简单,一把剪刀、一个花器、几朵带枝叶的花,再加一个插花用具剑山。”
中国传统插花主要用到六大类花器:碗、盘、瓶、筒、篮、缸。事实上,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花器,如不同材质的花瓶、竹筒,甚至干葫芦。花器不仅用来插花,它更是花道作品的一部分,不复杂,不鲜艳,不喧宾夺主,衬托花草的灵动,与花成就彼此,不可分割。
剪刀是核心工具,需要用來剪切花材、修整枝叶。花材质地不同,所需的剪刀型号也会不同,有时也会用到利刀、小型手锯、钳子,甚至订书机等工具。剪切的手法也会稍有不同,如花材较粗,应斜向裁切;剪花草时可垂直剪发,易于将花固定于插花器内。
根据花材的质地和形状,有时还需要用到剑山、花托等,用来保持或支持作品的造型。在表现作品主题创意时,一些不同材质的小玩具、草编小人和工艺装饰品,天然辅材如贝壳、羽毛、石头等,也是常见的搭配点缀。
“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便已不仅仅是一花、一物、一景,它折射出的更多是人们内心的意识、情感和梦想。”黄依雨说。
清净禅林
“中国传统生活美学需要仪式感,而我恰恰是一个没有仪式感的人,我尊重仪式感却不完全依赖。我想创造出来的东西,希望它是简单干净、具有亲和力的,能让人产生共鸣。”黄依雨说,“今后,我和团队会有大量的作品展示出来,它们不仅有好看的形式,而且更有意义与内涵。”
说起创立清净禅林美学的初心,黄依雨感慨道:“大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在提花道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学日本花道。相比之下,90后和00后这两代人,更愿意接受中国花道的文化概念,这愈发激起我要传承古典文化的想法。”
为了普及传统插花艺术,清净禅林开展了各类形式的培训和推广活动。经过不断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中式插花,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学员。学员在清净禅林学习的第一课,不是插花,而是传统礼仪课程。在黄依雨看来,中国乃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修行,也是必学的传统文化。
在黄依雨的理念中,文化是民族性格、情感、精神的主观性体现,互联网则是一种客观的技术手段,客观的互联网技术在人文传承中会变得有温度、有感情。因此,她创建了清净禅林线上生活美学传播平台,通过线上的资讯传播和线下的技能培训,汇集产业资源,孵化文化项目,全力推广传统美学文化。
“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插花都是意义深远的,它不仅能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而且能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在黄依雨的心里,插花艺术博大精深,吸引着自己不断追寻。潜心插花的每一个瞬间,对她来说,都是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