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0-25杨晓花
杨晓花,王 银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较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再创新高[1]。如何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康护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已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要求做好养老事业、医养结合事业和老龄友好社区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持续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及其对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情感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2]。但不同地区因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等原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海原县隶属于宁夏中卫市,地处中部干旱带。本文对海原县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对提高该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生活状态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原县2个乡镇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共调查214位老人,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4.86%。
1.2 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4]3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11个条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肖水源[5]在1986年编制的,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总分为各个条目得分之和,总分越高说明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是由Kozma和Stones在情感平衡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总共包括24个条目。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总分的计算方式为SWB=PA-NA+PE-NE+24,得分范围为0~48,总分越高表示幸福感水平越高,总分≤12,表示幸福感处于低水平,总分≥36表示处于高水平,介于两者之间表示处于中等水平[4],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分析,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以P<0.05为参考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其中男性93人(45.81%),女性110人(54.19%);老年人中60岁~人数最多,共95人(46.80%),其次是70~的有71人(34.98%),80岁~的老年人37人(18.23%);文化程度文盲102人(50.25%)、小学76人(37.44%)。83人(40.89%)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健康,80人(34.78%)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仅有40人(19.70%)自评健康状况良好。
2.2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分析
海原县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5.46±8.86)分,得分范围为12~52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得分为1,主观幸福感得分为0.553,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
2.3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和自评健康状况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分析
2.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海原县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26.44±9.34)分,高于李钰勤等[6]的(29.22±12.64)分的调查结果,而低于王黎等[7]的(38.54±9.80)分的调查结果,提示海原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
3.2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发现年龄和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年龄大的老年人易受到病痛的折磨,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降低其自身的主观幸福感。有配偶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9]。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配偶的老年人在生活上会互相帮助,所以他们可以得到配偶的关心和照顾,比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而单身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老伴的陪伴,有的子女也不在老人身边,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得不到慰籍,并且单独面对外界压力,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而降低幸福感。
3.3 身体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发现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与汤倩、张瑞[10,11]的研究结果一致。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这可能因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好,他们所遭受的疾病的折磨就会越少,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主观幸福感比较强烈。同时,良好的健康状况促使老年人减缓社会功能退化的趋势,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而负性情绪减少,主观幸福感会比较高。
3.4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是老年人能够利用的外部资源,是个体赖以满足自己对社会、物质、精神需求的汇总,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增益作用[12]。个体处在社会环境中,都希望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获取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促进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获得较高的幸福感。然而随着年龄增加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老年人不会再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接触日渐减少,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配偶和儿女,家庭作为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重要载体就显得重要,家庭中有配偶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没有的老年人,同时社会支持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总分也越高,也说明老年人从家庭或社会中获得的情感及物质上的帮扶对其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促进作用,社会支持高的老年人对生活的状态满意,心态更积极、乐观,参与社会活动较多且生活丰富,这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4 建议
4.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经济保障。积极探索和开展适宜当地的农村养老服务,针对特殊老年人,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提供多元健康养老服务,满足其身心健康需求,为农村地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养老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有效衔接家庭和医疗、养老机构的整合照料,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生活照护、文化休闲等服务[13]。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使农村地区老年人享受更多优质、便捷、安全的服务,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4.2 发展多元农村养老服务
在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进程中,加强农村发展,解决年轻人就业促进经济新发展,将更多的年轻人留在老人身边,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幸福感。在农村社区完善社会养老模式,通过购买公共服务、集中养老、互助养老等多种方式,弥补家庭养老,为特殊需要的老年群体服务。同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与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互相帮助,培养自我养老意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效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探索符合地区特点和需求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多元化服务需求[14]。
4.3 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按照兴趣或需求主动学习和生活。家庭养老是我国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家庭应当满足老年群体在基本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的需求,一个完善的家庭结构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子女不仅给予老年人经济支持也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网络来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其次,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第一活动场所是家庭,第二活动场所是所在村组织或村委会组织的集体活动,这些集体组织应为老年人承担并提供精神赡养的功能,其所具有的邻里互助、情感交流、娱乐等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15]。社区要加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健康养老机构的建设,为农村地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和活动场所,为农村地区老年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增加其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