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传统美学意蕴
2021-10-25张佩溶
张佩溶
关于美的定义,每位哲学家都有着独立的思考。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美学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主观性质。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中西方对美的解释是有所区别的。西方的油画更注重画面中的比例透视,强调画面中物体的立体感,以写实精确为美;而中国水墨画注重画面表达的意境和画面中线条的节奏安排,力求神似形不似。中国水墨山水画主要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的传统美学的意蕴在中国画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传统美学思想,对山水画审美方式形成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有个十分特别的喜好,就是喜欢黑白不喜欢彩色。“五色令人目盲”,看得太多反而令人眼瞎。所以自己认为再靓丽的颜色也都比不上黑色这种比较单纯的颜色。黑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众色之母。而在传统的美学思想中,黑色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认为玄黑是本源,一切颜色都是从玄黑这个单纯的颜色中生长出来。所以这种喜欢黑色的思想被应用在中国绘画中,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墨画五色”的水墨画。而墨色只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出来的最基础的传统美学思想,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体现,以下将从倪瓒,石涛,黄公望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进行分析,阐释中国水墨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传统的美学意蕴。
一、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倪瓒,元四家之一,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元代画家之一,他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简约、疏淡。他的作品常画太湖边上的山水,构图特别空淡,景物多极致简单,经常画稀疏的丛林和陡坡的水岸。他晚年的画作平淡天真,笔法看似简单但意境深远。《六君子图》描绘的是江南秋天的景色,土坡上有松树、柏树、樟树、楠树、槐树、榆树这六种树木,画面里的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背后是一片河水,在遥远的天边是此起彼伏的山峰,整幅画面气象萧疏,近乎给人荒凉的感觉,用笔用墨也特别简洁。《渔庄秋霁图》是倪瓒晚年的作品,也是倪瓒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描绘的是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处小丘上有五株树木,参差错落,中间隔着大片湖水,景物不多却充满深秋的凄凉和寂静。
倪瓒的山水画,因为以学习董源的画法为主,所以画面里的景物特别简单,讲究天真且幽淡,意境清远萧疏,形成了他自己画作中独特的“空疏之美”,以淡泊、空疏的意境为主要特征。倪瓒的空疏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的虚无也是不谋而合,虚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由虚化生,又化还为虚,这种虚有互化,相互循环是传统美学一种独特的思想理念。在倪瓒的山水画中,他将简略空疏推向了极致,虽然描绘的物象极少,但画面表达的情感却极其深刻,给观赏者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1 倪瓒《六君子图》
二、石涛山水画的自然美
石涛是明末清初时期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所以自然界的真实的山水为他水墨山水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同样赋予他深厚的绘画涵养。他的山水画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通过学习到的前人的技法表达在自己的画面当中,同时技法又与情感相互融合。因而他强调画家进行创作时必须面向现实,投身到自然山川中去,他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境界。他的代表作《山水清音图》取景就来自于大自然,描绘的是黄山的景色,在错落纵横的山岩间,山头的瀑布飞流而下,穿过茂密的竹林,仿佛一首交响曲般穿梭在山峦之间。在竹林中有一座小亭子,在亭子里有两位高士正相对而坐,二人侃侃而谈,似乎在交流悟道心得。另一幅作品《淮扬洁秋图》也几乎是直接再现原有的景观,取景来自于扬州,画面宛若真实的景象。描绘了河岸田野的清秋景色,弯弯的河曲,河边的芦苇丛生,几点红叶也增添了秋天的氛围,近处的柳树和房屋也使整个画面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无论是《山水清音图》还是《淮扬洁秋图》,石涛都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从他画面的这个特点,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传统的美学思想。传统美学的思想主张自然美,强调这份美本身的自然特性,追求创作的自然美,是对天地间存在的万物原来就存在的状态的确认,是一种不露痕迹的更为纯粹的对美的追求。而这些观点在石涛的山水画中深有体现,石涛力求在他的画中表现自然美。
三、黄公望山水画的高远美
黄公望是元代的画家,他晚年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和倪瓒一样,他也是元四家之一,他81 岁创作的《九峰雪霁图》描绘的是江南松江的九座名山,称之为“九峰”,整幅画用极为简练的线条勾画了雪后的山峰,靠前的山峰在墨色的点染下突显出山石的立体感,而靠后的山峰仅仅用线条简单描绘了山石的形态,画面中的山峰主次分明,丰富了画面里的层次感,靠后的山峰以高远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山峰的高远,而靠前的山峰则采用深远刻画出雪后的群山景象,使得整幅画面虽然物像简淡但气象浓厚。黄公望著有的《写山水诀》中,主要论述山水画法,其中提到了山论三远,即平远,阔远,高远。平远是从近处遥望远山,阔远是从前面窥视后山,高远是从山外描绘远景。强调了三远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高远深远就是采用不同的透视角度描绘山水,拉深整个画面的空间感。
黄公望的山水画采用的高远深远构图的方式,不仅可以描绘出山峰的瑰丽景象,还可以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画面感。老子曾经说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玄远”美学思想在黄公望的高远构图方式上都有所体现。基于传统“玄远”的美学,黄公望山水画的高远式构图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图2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从中国水墨山水画整幅画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来刻画,虽然水墨山水画画面从头到尾只用了墨色一种颜色,但这么一幅山水画看下来,好像已经看到了墨绿的山体,看到了青翠的山林,看到褐色的山石,看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再到倪瓒山水画描绘景物的空疏美,石涛山水画刻画的自然美,黄公望描绘山石的高远美。这些画面的表达的美的追求与自然、虚无、玄远的传统美学思想都是相符合的。古代山水画家看似在描绘景物,但透过画面都能让我们感觉到一定的传统美学思想。而这种美学感受的形成也不是画家刻意表达的,而是在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下一种不自觉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山水画家对美的追求的真实流露。
中国水墨山水画体现出的传统美学意蕴也不仅仅只是上述列举的三个,中国山水画家常在画面中表达的那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也与传统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等,还有很多山水画面美学方式的形成与传统美学有关。用传统美学描绘出的水墨山水使得山水画在形式语言上更加特别,也使得水墨山水与西方绘画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从而使山水画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经牢刻在中国山水画家对美认识的思想中,丰富着山水画的情感表达,同样也是因为这些传统美学意蕴,使中国水墨山水画有了更加独特的美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