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实践探索
2021-10-25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梅宝龙天津工业大学李新荣袁汝旺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王胜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 梅宝龙、天津工业大学 李新荣 袁汝旺、青岛海佳机械有限公司 王胜楠/文
1 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基本民生产业,现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智能化为目标推动行业向高技术、高质量、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纺织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受到更多专家的关注。2015年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曙东曾表示,随着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低素质劳动者需求减少,并提出如何优化高职生就业结构,增加高素质人才吸纳的措施[1]。2017年安徽工程大学储长流等基于霍兰德理论对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及对策研究,为高校完善培养方案、大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提高未来就业水平提供参考[2]。2018年辽东学院曹继鹏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如何开展纺织类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建议[3]。2018年河南工学院张昊对纺织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探析,为如何促进纺织行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指导策略[4]。2018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陈梓杰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提出让高职院校与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相结合,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5]。2019年德州学院王秀燕等介绍了德州学院以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校企合作需系统化、连贯化[6]。上述研究主要注重学生培养、校企合作和就业与创业教育等方面,本文对全国纺织类院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纺织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优先考虑因素,分析原因并提出实践探索方案。
2 纺织行业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就业现状调查
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作者面向纺织专业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余份。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占比45%,女生占比55%。按专业划分,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占比最高为69%,纺织机械专业毕业生占比1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占比6%,其余纺织专业相关毕业占比11%;按学历划分,大专生占比14%,本科生占比56%,研究生及以上占比30%;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81%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较多。学历越高面临就业选择的机会越多,50%的专科毕业生会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工作;7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有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就业选择为公务员、教师和科研院所占比达到85%。就业城市的选择,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家乡附近就业,如来自河南的学生就业城市的第一选择为郑州,山东毕业生首选青岛,来自甘肃的毕业生会选择西安作为就业城市,但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同时苏州、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对人才吸虹效应明显;在选择纺织产业集群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占比35%,本科生占比50%,专科生占比67%。就业城市的选择决定毕业生薪资预期,选择发达城市就业的学生要求薪资待遇7000~8000元占比37%,8000元以上占比47%,选择纺织产业集群就业的学生,如青岛、南通和绍兴等城市,期望薪资待遇5000~6000元占比37%,6000~7000元占比48%。85%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愿意从事研发岗位,更注重企业有较强的研发体系;本科毕业生更愿意从事管理岗位占比80%;专科毕业生愿意从事工艺岗位占比67%;学生最不愿意从事的岗位是车间生产岗。
2.2 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2020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874万人,同一份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表象为学历“内卷化”,实为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配,学生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也未达到心理预期。学生学习能动性普遍下降,加之教材与纺织设备落后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导致工作后无法承担相应工作;企业方面,企业觉得大学生经短暂的实习培训后可适应工作岗位,但往往未能达到预期要求,由于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缺少研发能力,没有人才储备计划,导致大学生在企业发展的受重视程度不高。
通过上述就业环境与问卷调查分析可知,高校毕业生关注未来就业相关问题主要有:单位性质、地区(城市)、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
目前,虽然大部分纺织类专业高校毕业生愿意从事自己所学专业,但更倾向于选择公务员、教师或者进入国有企业,上述选择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职业安全感,而纺织企业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方面不具备竞争力,同时纺织产业基地多以产业集群形式位于县级市或乡镇,对于向往大城市的大学生缺少吸引力。
单位性质和企业所在区域为企业招聘人才增加难度,但纺织类学生对与所学专业存在认知偏差也是重要原因,从家长到学生都认为纺织行业为传统夕阳行业,与金融、互联网、5G通讯等行业“高、大、上”形象相比存在就业落差,对行业前景、企业环境和薪资待遇等认知不足,同时学生存在急于求成和浮躁的心态,对从事纺织行业工作缺乏决心。
在职业规划方面,高校学生缺少长远职业规划,往往入职后所从事工作未达到期望值或与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同学相比存在落差,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大学生。如八成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更愿意从事管理岗位工作,此为岗位认识偏差,无论从事纺织工艺设计或者机械设计,大学生都需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产品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才得以完成,而实践往往是在“脏、乱、差”的车间完成。大学生需要在基础岗位经过多年实践与知识积累才可以在未来职业的发展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选择管理岗位或研发岗位。
3 实践探索
3.1 加强纺织行业发展宣讲
纺织行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传统观念认为该行业工作环境恶劣,薪资待遇低,大学生认为从事纺织行业前景较差。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不局限于服装、家用纺织品领域,也在结合新型纤维逐步向技术纺织品领域扩展,如中空纤维模、心脏用半月瓣、宇航服等。加强对纺织行业宣讲或举办纺织专业学术报告,转变学生对纺织行业认知的偏见,介绍纺织行业新产品、新成果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树立与互联网、5G通讯、芯片等行业相媲美的形象,让大学生对纺织行业的发展更有信心,对从事纺织行业工作产生兴趣。
3.2 优化纺织课程体系
纺织专业高等教育的目标需实现教学与实习、工作无缝衔接。高校应优化纺织课程体系以适应纺织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企业与高校产学研融合,在企业设立教学课堂或研究生工作站,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的实物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技能;定期举办学术论坛,随着专业课程深入让学生分享对纺织的认知和理解,针对纺织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见解,最终归纳总结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
3.3 加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纺织企业资本积累与技术不断进步,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研发与创新,这就迫使企业对现有设计模式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培养方式做出改变。在完成生产设计任务时,成立项目组对重点短板环节进行攻关;在研发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更应具有主动性,可结合工作经验将研发问题解耦为纺织和机械问题,从而扩大专业范围以获得解决方案;企业有必要建立实验室,实现对设备性能与产品的检测,同时对关键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分析后便于产品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助于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同时为企业后续人才引进打下基础。
3.4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企业了解市场需求,高校具备基础研究能力,双方需深度融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提出前瞻性课题,由高校做基础研究;也可依托在研项目,跨专业组建专业团队,对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为企业培养研发人员;为了加强进一步合作,高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与发展,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同时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需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学生长远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高校与企业对优秀技术人员和优秀教师采用“双聘”制,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课程优化与企业技术改进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真正把教学与实践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当前,存在企业对高校的研究成果存疑现象,认为其研究内容较难实现产业化与期望高校能在短期内拿出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解决短板问题的矛盾,故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信任感。校企达成合作意向后,企业将所研究课题或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课题给予高校研发时间。在科研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技术交流、科研攻关等方面不断磨合,增进信任;培养参与科研项目的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校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将实践经验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培养企业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与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学生也可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科研能力,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更具有倾向性,有利于为企业人才引进;同时为企业培养一支善于技术攻关的团队。项目合作完成后,对技术资料与知识产权进行整理归纳,可实现科技成果共享,通过科学评价的方法指出项目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不同学历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及岗位等方面差异较大。
企业也可与高校尝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飞地研发平台,利用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的科研资源,有效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及制造等环节的科研瓶颈和技术难题,同时有效解决纺织企业所在城市高水平科研人员引进难、高端人才留住难的问题,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3.5 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创新平台,邀请企业与高校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平台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依托研发项目建立企业与高校纽带关系,为企业解决技术短板,实现研发项目产业化;依托平台定期举办行业技术培训,行业大奖赛和学术论坛等活动,为行业培养技术专家和人才储备提供解决方案。
4 结论
针对纺织行业企业招聘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据纺织专业高校毕业生调查问卷并对结果分析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于人力资源结构性错配、学生就业对纺织专业存在认知偏差,等方面,本文提出加强纺织行业发展宣讲,优化纺织课程体系,解耦纺织工艺问题,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实践探索,为企业与学生面临双向就业选择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