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1-10-25苏文婷

艺术品鉴 2021年29期
关键词:琴书徐州曲艺

苏文婷

徐州琴书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乐器伴奏为辅的民间曲艺种类。在其300 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牌、唱腔、演唱风格以及伴奏形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目。它以浓郁的徐州方言为基础,在徐州地区及苏、鲁、豫、皖等周边地域广泛流传。徐州琴书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蓬勃发展期,有着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是目前江苏省内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齐名的三大曲种之一。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出现传承人锐减,受众萎缩,新剧目减少等现象,徐州琴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徐州琴书,2007 年徐州琴书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对徐州琴书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展开深入地研究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徐州琴书的历史发展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唱扬琴,可溯源于明清时期的徐州说唱艺术,它是徐州琴书的早期雏形。根据徐州琴书传承人魏云彩的讲述,以曾、柴、杨、张几个徐州琴书大户的传承为例,徐州琴书已历经了二十五辈人的发展,以一辈人十五年估算,到现在徐州琴书已有接近四百年的历史了。在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些收容机构“育婴堂”、“清洁堂”、“养济堂”中,要求收容对象必须学习一门谋生技能。一批盲人选择学习丝弦,后来他们将丝弦作为职业,人们称之为“瞎腔”。“瞎腔”艺人创作了以《凤阳歌》、《垛子板》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曲牌。这些曲牌声腔因以百姓广为熟知的民歌为基础,深受群众的喜爱,迅速广泛流传。清代的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对早期的徐州琴书有这样描述“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名为叠段桥,甚动听。”《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也有对徐州琴书当时的繁荣景象的记载。到了清末民初,徐州琴书飞速发展。1924 年,一位到徐州演出的河南艺人使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后在滕维善(“育婴堂”艺人)等人的推动下,扬琴在徐州丝弦中广泛应用,人们也开始将这种曲艺形式改称为“唱扬琴”或“扬琴”。艺人们常常出现在街头巷尾说唱表演中,简单时两三人,以坠胡、扬琴为伴奏;复杂时一二十人,再配以二胡、笛子、三弦、唢呐、脚梆、手板等乐器伴奏,徐州琴书常引来大量民众驻足观看,是当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扬”与“洋”同音,人们渐渐的开始用“琴书”代替“扬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到徐州琴书的创作和发展中,徐州琴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仅民间团体红红火火,一些专门从事徐州琴书表演或系统教授的单位也开始出现,“徐州市曲艺工作队”、“徐州戏曲学校”、“徐州市曲艺团”,“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等等,这些部门培养出魏云彩、蒋丽霞等一批徐州琴书优秀表演人才,创作出《王二还家》、《摆渡》、《西瓜情》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徐州琴书的演员们还在全省以及全国的交流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包括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全国曲艺邀请赛《马街书会》的奖项。

二、徐州琴书的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各种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在徐州琴书传承者魏云彩等人的努力下,徐州琴书虽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和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的相似困境。首先,徐州琴书的从业演员越来越少。专业团队的后备人才数量下降迅速,年龄普遍较大。民间团体近些年人数也急速下降,日渐萎缩。其次,徐州琴书在新时期的发展缺乏新鲜的曲目,改编填词的作品多,创作的作品少。老曲目不能与当代的生活接轨,难与当下的受众群体产生共鸣。长篇的作品多,短篇的作品少,很难建立固定的观众群。再次,徐州琴书的演出市场萎缩严重。受到文化政策的影响,各个演出团体走向社会,自负盈亏,没有经济上的倾斜,缺乏资金的支持,无法形成定期的固定的专业演出场所,不能培养固定的受众群,整个演出团体的发展日渐低迷。最后,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不大。在徐州琴书的主要流传地徐州,大部分青少年对徐州琴书知之甚少,对徐州琴书鲜有听闻,听过的也因“曲调不流行”,不愿意学习。综上所述,徐州琴书在新时期虽有发展但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三、徐州琴书的传承策略

如何有效地推动徐州琴书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既能深入挖掘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徐州琴书的文化价值与独特吸引物,成为当下及未来徐州琴书传承与发展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一,要创作一些徐州琴书的新作品。毋庸置疑,优秀的作品是一个曲种得以传承的根本。而徐州琴书传统演出曲目难以在听众中产生共鸣。比如说,传统曲目歌词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与现今社会脱节严重,所述内容听众们没兴趣,不关心。传统演出曲目的曲调也不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特点,新时期的徐州琴书急需创作一些有着一定时代感,人们朗朗上口的新曲调。对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资金和奖励制度,寻找优秀的创作人才,成立一些专业创作团队,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提供可能性。另外,为了建立稳定的观众群,还应该在剧本内容的创作上下功夫,政府应引导鼓励创作者多创作一些大型的、长篇的剧目,多创作一些与当下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现新时期时代特征的新作品。这样,新创作的曲目才会既有脍炙人口的曲调,又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最终成为人们喜爱的作品。

第二,扩大影响,培养新的徐州琴书人才。徐州琴书的职业艺人日益老去,培养新生力量刻不容缓。建议在市区及各个乡镇长期安排一些固定的演出场所,定期表演徐州琴书。给予徐州琴书演出团队政策上的支持和专项的资金倾斜,减免演出场馆费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经常看到琴书表演。这种常态化的表演势必会培养一批徐州琴书的爱好者,对于普及徐州琴书非遗的传承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还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对在校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尤其对徐州琴书的理论技术和演唱演奏能力都要有所顾忌。这样,以本校教师为主,校外徐州琴书的演员为补充的师资队伍就建立成了。然后鼓励教师编撰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在大中小学中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徐州琴书相关课程,甚至还可以开设小舞台,表演一些简单剧目。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意在推进徐州琴书传承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学子了解徐州琴书的博大精深,探索其中蕴含的曲调风格特征,激发他们对徐州琴书这种非遗文化的学习热情,为未来徐州琴书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同时,通过系统的学习徐州琴书,也能发现一些热爱传统音乐,愿意为徐州琴书的传承贡献力量的人才。

第三,重视网络传播,打造互联网+徐州琴书的新型传播模式。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据“前瞻网”报道,截止到2021 年6 月,我国现有10.11 亿网民。同时,互联网传播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传播对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给广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徐州琴书也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将互联网传承与传统传承结合起来。(1)加强专门网站的建设。目前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轻松查阅到的是“徐州琴鼓网”中的子菜单“琴书MP3”、“戏曲网”中的子菜单“琴书”等等,这些网站都有对徐州琴书以及相关资料的介绍。但也可以看到,徐州琴书的相关内容在这些网站中大部分都隶属于其中的子菜单,而且相关内容并不全面。应选派专门的人员设立专门的网站。在此基础上,将徐州琴书的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搜集、整理、分类、整合。保留其中优秀的内容,修改或删除一些不当的内容或者不准确的记载。整理没有发布的一些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尽可能的上传到网络平台,为热爱但苦于无处赏析的观众们提供欣赏的平台。一些最新、最前沿的徐州琴书发展动态,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地发布出去。(2)借助一些网络直播平台,将当下正在进行的演出活动,通过平台,以直播的形式与网民见面。通过各种网络互动方式,例如,直播PK、弹幕讨论、直播课堂等方式,让网民直接参与到徐州琴书的演唱、学习及讨论中,拉进网民与徐州琴书艺术工作者的距离,让网民产生一种主人公意识,感受到自己就是徐州琴书的参与者。通过以上分析,传统曲艺文化本身就依托于民间土壤,网络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范围更为广阔,徐州琴书的发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积淀深厚,表演声腔体系较为完整,保留的曲目丰富,是江苏省重要的曲艺种类。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徐州琴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渐式微。目前,徐州琴书的发展及传承工作是广大徐州琴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只有研究探讨出新时期传承与发展的可行之路,才能为徐州琴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保证。

猜你喜欢

琴书徐州曲艺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疫散待春回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