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工笔画作品《等待》的创作感受

2021-10-25魏晓琳

艺术品鉴 2021年29期
关键词:用墨等待工笔

魏晓琳

一、创作来源

此次毕业创作笔者e 选择了一位刚刚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女大学生作为模特,选择该模特是因为在刚刚接触到工笔人物画时,临摹了何家英先生的作品《落英》。何家英先生很多作品都是以女性题材的,临摹过《落英》后,笔者对这种用柔美的墨线和国画颜料表现出来的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种方法在六法论中被称作“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蘑模仿。在古代,顾恺之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摹写一是可以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手段。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作者的以线造型,成功描绘了八十年代女性淳朴的特点。对于面部和手部的描绘,下笔稳重准确,力求匀称,衣裙花纹的用笔,信笔而成,重新赋予了女性灵巧而生动的活力。作者用简洁遒劲的线条准确地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手势,骨法用笔的线条对作品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还因为笔者本身也是一名即将毕业踏入社会的学生,笔者认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选择模特更能体会到主人公此刻的心情,从而在创作过程中能更真实地表达出模特的内心活动。

二、创作过程

(一)起稿

素描稿是创作开始的第一步,在素描稿的部分笔者确定了大概轮廓和形态以后,丰富了各个细节。在丰富细节这一阶段我不断地调整,反复修改,争取让画面达到最好的状态。首先,模特的头发部分选择用分组的方式来处理,两侧的刘海是外翻的,运用分组来处理头发是工笔人物画中比较普遍的方法,这种处理方法能更清晰地表现头发之间的前后关系和层次感。这也是学习了何家英先生的《落英》以及《清明》中人物的头发处理方式。何家英先生的工笔绘画,融合了写意笔法和借鉴了西式的写实精神,让细腻的线与墨表现在唯美的状态,而且,也多少融合了时代的声音,尤其让技法达到娴熟幻化的程度。在整幅画的创作中,笔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认为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小细节是很有趣的,描绘过程中可以用到很多巧妙的技法,或者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很多技法,并且在画面中会起到点睛的作用。在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十分重要,人物画常常既要有造型上的要求,又要有意境上的画外之意。在创作立意时考虑了人物和背景要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整体,因此,笔者e 将背景设置成了街角。街角意味着前方还有很多未知的路要走,也与作品名称《等待》形成了呼应。

线能准确地表现形,诸如形体的大小、曲直、部位和比例等等。我把线看作是一幅画的“骨头”。笔者e 认为一幅画就像人一样,有了健壮的骨骼才能更好地成长。此处也是受到“六法论”中“骨法用笔”的启发,“骨法用笔”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骨”字是一个比喻性概念,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在线的处理上笔者选择用浓墨、淡墨和赭墨结合。国画的用笔用墨是密切关联,难分难解的一物两面,一笔下去,既是笔又是墨,这在工笔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幅画中,不可能所有的线都用同种颜色、同种粗细的线。要粗细有别,浓淡相间。笔是表现物体的色彩,笔墨也包括了色彩。唐代张彦远云:“用墨方面五色俱”墨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是干、湿、黑、浓、淡;六彩是黑、白、干、湿、浓、淡。古代画家在用墨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方法很多,诸如: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等。在工笔画和用墨方面,除了白描、双勾用墨线勾轮廓以外,有些地方用墨作为底色,像画老枝干、石头、墨紫色花头等;有时用墨灰色或黑色的羽毛。国画墨与色并用,不但丰富了色彩,而且使色彩沉厚、淡雅、协调,这也是构成中国画一个独特的重要因素。用线的“虚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含了浓淡变化、虚实变化、枯润变化、力度弹性变化、抛物线变化、直曲变化、节奏韵律变化等一系列综合要素,囊括了造型、色彩、空间、创意等多方面面临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把握“单纯不单调”、“微妙才能丰富”这两点,是使自己的工笔作品中用线能做到“虚实相生”的关键。

(二)染色

前面提到线是画面中的“骨头”,那么,染色就是画面中的“肉”。要把“肉”染得精彩就要反复不断地染,在染色过程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刚刚接触国画时,就听老师说过“三矾九染”,笔者自己的理解就是工笔画就是要一次次的反复渲染,颜色一层层的叠加,不能厚,又不能染不够。所以,掌握这个“度”很重要。“随类赋彩”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设色方法。它是一种评画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在当时主要是指人物画的设色方法。“随类赋彩”就是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一类施一种颜色,比如人物画,可以把人物的面部、手等分为一类,山水画草本、木本等分为一类,每类物象可以按同种色调处理;也可以按季节分类,按季节处理物象的色彩;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色彩,按主观意愿用色。本次创作在遵循此种设色方法的同时,又结合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的设色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的审美角度和心理也都发生了变化,一些简洁、明快、清新、奇特的色彩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在此次创作中笔者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绘画材料。在之前的临摹作业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了岩彩,岩彩中有很多传统国画中没有的颜色,现在很流行的镭射色就出自于岩彩中。岩彩画的艺术宗旨是强调现代感和时代特征,强调岩彩的材质美感和崭新的绘画理念,从材料角度命名,提出中国岩彩画的新概念。工笔人物画的设色方法表现在色稿、国画颜料、分染、着色、罩染、整理等几个方面。工笔画中除了线以外,染色也是很关键的一步,现代工笔人物画应该是借鉴传统国画、日本画、壁画、油画等的基础上凭借主观因素的调配,最终形成被大家关注的个性色彩。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罗寒蕾说:“每一根头发里都住着一个自由的灵魂”。除了要把头发画“活”还要把头发染“活”。工笔人物中,人物的头发是不同于其他位置的,我认为想把头发染“活”,用墨也是很讲究的,因此,我借鉴了何家英先生画册里面一些头发的染法。接下来就是面部以及服饰,由于模特是个年轻人,所以面部摒弃了《簪花仕女图》中传统的染色方法,只是简单地处理了面部,然后是人物的服饰。处理牛仔裙的时候直接用废旧的牛仔布染好颜色印在纸上,然后再处理细节,这种方法是笔者第一次尝试,感觉效果很不错,而且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

三、创作感受

这是笔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作,整幅创作从选稿到最后截稿,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意想不到的状况,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及参考过一些相关书籍后,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当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笔者说,整幅画起稿的部分是最艰难的,因为工笔人物考察的就是造型能力,笔者的造型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困难,人物的五官,形体,对笔者来说都很难驾驭,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改动和调整才达到想要的效果。对于此次创作,笔者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物画的雏形,例如,当时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此时的两幅帛画已经发展到了线和技法的多样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画家,其中,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具代表性。隋唐时期是工笔人物的繁盛时期,当时主要有人物画、仕女画、历史人物画等等,随之也出现了阎立本、尉迟乙僧等工笔人物画家。两宋时期人物画在题材和内容上都有了改变。到了元明清时期,永乐宫壁画和杨柳青年画就出现了,但当时整个工笔人物画坛却呈现出衰落的状态。70 年代后,大壁画的出现使得工笔重彩再度流行,工笔重彩的流行加上从传统的西方绘画中吸取精华,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到了八十年代,一批年轻画家出现在画坛,蒋彩萍、何家英等杰出画家都为当代的工笔画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今工笔画的风格已经非常多元化了,但不论怎么发展,我们都要遵循一些传统的东西,即使再创新,再改变,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法论”是从古至今人们品评化作的准绳,此次创作笔者e 也严格按照“六法论”的标准来要求画面。作为新一代的学生,除了要继承前辈们的优点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何家英在谈到创新的话题时说:“我想,进入传统和创新开派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是一事而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其实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与之相比,罗寒蕾的作品中新鲜元素就比较多,笔者个人很喜欢她的用线,每幅作品里的线都很“俏”,特别是人物面部的线,粗细变化,墨色变化,都很到位。在背景以及人物服饰的设计上也非常多元化,看过她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很多作品的背景都是一笔一笔编织出来的,她的作品《金陵十二钗》中的网格背景她画了一年。可即使是这样,她也是在遵循了传统的作画方法基础上加以更改。是的,真正的创新并不是西洋东洋,不是把西方的东西放在自己的画面中就说成是创新,而是应该在借鉴西方一些适用于中国画的精华,不能盲目地跟风。的确,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新奇、多元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在审美上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作为中国画来讲,其魅力就在于画面传达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区别于油画的地方。无论怎么创新,怎么改变,都要“万变不离其宗”。工笔画是画出来的,一副优秀的工笔画作品是要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想创作出一幅好的工笔画作品,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足够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绘画理论。

很感谢此次毕业创作带给笔者的收获,也特别感谢一路走来帮助笔者的老师,这是笔者绘画生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今后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不为别的,只因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用墨等待工笔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微思考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