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病了 看心理医生 不丢人 硬扛 会拖垮身心

2021-10-25策划编辑自我保健编辑部

自我保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多动症焦虑症障碍

策划/编辑·《自我保健》编辑部

供稿/指导专家·陆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行政主任、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李清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五科副主任)

张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医疗带组主任)

姚军(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郭心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13.9亿人口中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5%,而且数字仍在逐年增长。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医生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得到家人支持的比例不算太高。

2019年发表的我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9.32%;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4.98%;心境障碍患病率位居第二,为4.06%,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数据显示,抑郁症患病率为2.1%,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有581万人。

随着社会进步的需要,工作节奏在逐步加快,时间的紧迫感与能力的消耗感牢牢把职场人套住,“内卷”“社畜”“躺平”等网络词汇层出不穷,也体现出当代职场人面对多重压力的窘迫感。

你为什么不快乐 多久了

生活节奏加快可能是产生情绪病的原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也开始从不同方面满足着自己的精神需求,但丰富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手段,也令情绪病的种子开始萌生。

年轻人喜爱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见闻,也乐于去窥探别人的喜怒哀乐,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分群体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意,滋生出“容貌焦虑”“婚姻焦虑”等情绪。青年人阅历尚浅,辩证的眼光仍显不足,主观情绪过急,信息还来不及甄别就片面消化,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年出现焦虑等情绪病。

家庭小型化使得中年人更易出现情绪病

过去人们的生活圈子都很小,文化生活又不丰富,精神上的满足主要来源于周边人群,特别是家人。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使得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也在弱化,加上如今“个人中心主义”的盛行,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开始滑坡。

家庭小型化逐渐演变出了“421”“422”的家庭模式,这让中年人的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此间种种更使得人们愿意成为“丁克”“不婚主义”。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家庭关系愈发松散,使得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难以面对突发情况。

情绪生病了 该怎样寻求帮助

自我检测 主动掌握自己的身心健康变化

情绪是对一个人自己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个体化的心理活动,是以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并伴有相应的行为反应。

从本质上讲,个人自己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是否出现了问题,自己往往比别人更清楚。但是如何判断个体对所经历事件的情绪反应是正常、适当,还是情绪“生病”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且必须要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去寻找治疗,许多人并不一定清楚。专业精神心理专家通过对普通健康人群和抑郁焦虑各种情绪障碍进行相关研究,开发了可以用于自我评估情绪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便于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给大家介绍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评估抑郁情绪的量表工具叫PHQ-9(见下表)。

如果累计总分小于4分,则没有抑郁情绪;5~9分可能有轻度抑郁,建议去做心理咨询;10~14分可能有中度的抑郁,最好去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卫生工作者;15~19分可能有中重度的抑郁,建议去看专业精神心理医生;20~27分提示重度抑郁,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尽早去看精神科医生。

PHQ-9(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

当然,情绪生病除了可能会有抑郁发作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分类,比如与情绪不振、郁郁寡欢完全相反的情绪病,简称为“躁狂发作”。可以用于评估心境症状的量表包括MDQ和HCL32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绪障碍,比如焦虑谱系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应激相关障碍等。不同的情绪病用不同的、比较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工具来评估。如对焦虑严重程度进行自我评估的常用量表有GAD-7、SAS等。

如果感觉自己情绪有异常状况,特别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到专科医院进行正规的评估和诊断,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咨询 各级心理咨询机构可以给你帮助

做了测试后,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寻求帮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当有明显的生活或者境遇不顺导致的情绪与失眠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可以去尝试寻求自己身边最便利的、获得帮助的方式,包括打心理热线电话、学校或者单位的心理咨询老师、社区心理咨询活动等等。

如果情绪病已经出现许多躯体症状包括吃不香、睡不好、疼痛、疲乏等各种身体不适的时候,就已经提示我们需要去医院就诊了。

由于社会上对包括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存在误解和偏见,许多病友和家属特别担心去医院看病会留下记录。其实,根据我国颁布的《精神卫生法》和《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精神障碍患者享有宪法保障的人格尊严、安全、劳动、隐私、受教育等等合法权益并受到法律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诊疗,医疗就诊记录等相关文书就像居民身份证号、银行存款、不动产等私人信息一样属于个人隐私,严格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人没有相关法律的授权是无法获取的。当然消除精神障碍的偏见和误解,不仅需要家属和病人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理解。

常见的情绪问题就医指南

抑郁症、焦虑症情绪问题的疾病表现

心情不好、凡事提不起劲就是抑郁症吗?“情绪病”成为社会大问题,我们如何远离高发的抑郁症、焦虑症?

抑郁症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因素所致。

神经生物学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神经递质水平或神经递质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甚至结构的异常。同时和人体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密切联系,情绪障碍和应激事件可以影响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也可能是抑郁障碍的病因。

遗传学因素:抑郁障碍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素质密切相关,通常会发现有家族高发现象。

心理社会因素:绝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存在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会使得脑生理活动产出持久性改变,还可能打破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得患者处于一种高危状态,且童年经历、病前人格等都会影响个体患病。

哪些危险因子会诱发抑郁症?

心情不好、凡事提不起劲是抑郁症吗?

抑郁症在医学上称为“抑郁障碍”“抑郁发作”,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以“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标准”为例,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为核心,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如注意力降低、自我评价低、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悲观、自伤或有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上述核心症状和伴随症状至少分别具备2项,发作持续时间至少2周,并影响工作、社交等,还需要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和器质性精神障碍因素。如果程度达不到如上标准,但是心情不好、提不起劲的感受持续2年,可以考虑为恶劣心境。如果只是短期发生,只能归于抑郁状态。

产后抑郁和老年抑郁有什么特点吗?

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基本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等,严重时会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患产后抑郁症,产后一个月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老年抑郁: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国外资料表明,老年人人群自杀死亡的比例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自杀和自杀企图有50%~70%继发于抑郁症,孤独、歧视、生离死别和躯体疾病是主要的原因。且老年抑郁常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改变,面对临床精神检查也常难以配合。

抑郁症有哪些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抗抑郁药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安非他酮;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调节剂,如米氮平。除上述药物外,一些抗精神病药如维思通(利培酮)、奥氮平等也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问题解决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等。其适用于轻度抑郁发作,或严重抑郁发作的恢复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急性期治疗提倡与药物治疗合用。

焦虑症为什么会有焦虑症?

焦虑症跟一般的焦虑有什么不同?

焦虑是对事件的一种不安的情绪反应。持续发生焦虑情绪形成焦虑状态;如果自我不能摆脱焦虑情绪就会形成焦虑障碍,也就是俗称的“焦虑症”,并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功能受损。

焦虑症有哪些症状、分类?

分类: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又称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又称社交恐怖症)、强迫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不同?

焦虑症侧重于紧张、担心、烦躁的情绪体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且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而抑郁症身体不适情况较少,主要是情绪低落、不想做事、自我评价低等,容易出现睡眠问题,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

焦虑症有哪些治疗方式?

临床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同时,还可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等。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之外,还可以做脑刺激治疗。如低频刺激抑制局部神经元活动使皮质的兴奋性下降,可改善各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社交焦虑症、惊恐障碍等症状。

失眠、酒瘾情绪问题的症状表现

失眠、酒瘾的不良症状你了解多少?失眠有很多类型,治疗失眠也要对症下药。

失眠人为什么会失眠?

睡眠是哺乳动物维持体内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睡眠和觉醒都是一个由多种神经调节系统复杂融合调控的主动过程。学界较为公认的是,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网络失调、神经电生理、认知行为模式等机制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人类的失眠。

多梦、睡睡醒醒算失眠吗?

多梦者虽然也在睡眠,但几乎整个睡眠过程都处于浅睡期,严重缺乏深度睡眠,睡眠质量下降;睡睡醒醒属于睡眠维持困难。以上两者都会影响日间功能,可以算作失眠。

原发性失眠、特定睡眠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共病性失眠有何不同?

原发性失眠一般是由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变化引起的失眠表现,比如被某事困扰、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等,会导致入睡困难、维持睡眠障碍或睡醒后无恢复感,且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失眠所致的不适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特定睡眠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和不安腿综合征等。

目前普遍认为的共病性失眠是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既往称作继发性失眠,如慢性躯体疾病:如疼痛、慢性心肺疾病、关节炎、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精神类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药物及其他物质使用: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等易致失眠;昼夜节律紊乱:时差反应、夜班工作、不良的睡眠习惯、作息不规则等,都可以共病失眠。

失眠还分急性、慢性,治疗方式一样吗?

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急性失眠达不到慢性失眠发病周期(≥3个月)和发作频率(≥3次/周)的诊断条件。

急性失眠是指短暂性、一过性的失眠,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如运动、放松操、调节呼吸频率等方式来改善睡眠,或者短期使用安眠药物安神助眠。而慢性失眠为长期过程,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需要规范合理地进行药物、认知行为等治疗,并且常常合并一些抗抑郁药治疗。

如何预防失眠呢?

酒瘾为什么会造成酒精成瘾?

酒精是常见的成瘾物质,酒精成瘾主要是因为人体细胞生物膜(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频繁地暴露于酒精中,也就是人体组织经常处于一定浓度的酒精环境之中,神经系统就会对其产生生物依赖性,而使个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所有酗酒者均有慢性酒精耐受性。就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对酒精的行为反应异常和酒精成瘾,这就形成了人体对酒精的生理性依赖。

酒瘾有什么并发症?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了酒瘾?

酒瘾有哪些治疗选择?

多动症、自闭症、厌学儿童常见情绪病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家长们虽无奈却还没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孩子呢?

多动症孩子为什么易患多动症?

多动症也称“ADHD”疾病,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好动,二是无法按规定顺序活动。迄今为止,多动症的发病原因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科学解释。通常我们认为多动症和遗传、孕期中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或汲取某种化学物质)、在孕期或分娩时造成了脑部的某种损伤有关。

因为多动症的症状和小孩活泼好动很相似,家长很难区分开来,所以很多家长察觉孩子得了多动症是在孩子6岁上学之后。此时孩子出现多动症的特征,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改善,已经造成了学业困难或交友困难。

孩子患上多动症如何治疗?

有多动症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意识来预防或减少注意力缺陷、多动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依靠家长、学校和医生的配合,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环境干预:首先家长和学校可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创造一个舒服、易于集中精神的环境,避免外部环境影响孩子的集中力。其次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把某一活动分割成若干个3~5分钟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规定的活动。多次成功后延长时间。

行为干预:父母要宽容孩子,责骂或歧视会使得孩子否定自己、丧失自信心,从而引发其他心理疾病。可通过奖罚措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达到目标时马上给予奖励,未达到目标时减少奖励。奖罚的时间对于抑制或减少孩子问题行为频率很重要。

药物干预:哌甲酯(利他林)类药是治疗孩子多动症的常用处方药品,可以减轻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服用此类药品会产生食欲下降、头晕等副作用,应根据医嘱合理服用。

此外,家长和孩子对于治疗效果的感受是不同的,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家长、老师和医生的配合必不可缺。

自闭症为什么会得自闭症?

自闭症在医学上被称为“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多动症一样,目前自闭症的病因还没有公认的科学定论,大家比较倾向于由遗传因素引发的脑功能障碍的解释,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胎儿环境或分娩时婴儿脑部受到了某种损伤造成了自闭症。

自闭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不愿与人交往,或语言发育迟缓,很多时候用肢体方式与人交流;兴趣狭窄,重复刻板动作;行为容易程序化、固执化,只按照自己确定的方式或顺序行动,一旦被他人要求改变方式或顺序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自闭症该如何干预治疗?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擅长的事情要付诸行动,成功之后就会获得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不擅长的事情要学会向社会求助。养育方式的不当可能会引发二次性心理障碍,如癫痫、亢奋、抑郁等。

培养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自闭症的孩子善于遵守自己确定的规则,很难理解外部的社会规则,特别是当社会规则发生变化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配合,帮助他们理解并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可以把社会规则进行结构化,如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什么顺序、做什么事情。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醒目的地方展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社会规则并转化为自己的规则。

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在知觉(视、听、嗅、味、触、痛)方面比较敏感,如有的自闭孩子在闻到辛酸味道,或听到救护车声音时,会变得烦躁不安。家长发现这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学校,避免学校老师或同学误解为是任性,继而发生歧视或疏远行为。

厌学孩子为什么会拒绝上学?

厌学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当厌倦情绪达到某一水平就会付诸行动拒绝去学校。据统计容易厌学的孩子特征有:任性、自我为中心、社交障碍、缺乏忍耐力。造成厌学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身心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

身心方面原因又分为疾病、体质(如低血压)和发育障碍。例如低血压时早上起不了床,进而无法上学;发育障碍也会导致孩子厌学,如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或者由于情绪混乱导致的抑郁、神经症。

家庭方面的原因有父母对孩子学业的过度期待、夫妻关系(如父母离婚)、家庭环境的急剧变化(如亲人过世)、亲子关系恶化(如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生活,或对孩子生活漠不关心)等。

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校园霸凌、人际关系恶化(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业成绩下降、转校等。这三方面的原因会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种压力,当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孩子就会退缩,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上学。

如何预防孩子厌学?

如果孩子有了厌学行为,家长应尽早寻找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越早治疗和干预,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就越少。

日常生活中,父母为孩子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对预防孩子厌学极为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更是关键。良好的夫妻关系、母子交流、父子沟通是孩子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学业进步和心理成长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父亲在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建立自信心方面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千万不能因为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关怀。

学校也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包容性的教育环境,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杜绝虐待或歧视行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孩子的人格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同样重要。

你并不孤独 好情绪的“生态圈”

为什么情绪问题会导致躯体疾病(肠胃不健康)?情绪问题还能导致哪些躯体疾病?

精神心理和躯体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作“心身医学”,作为在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我们也叫作“心身医学科”的原因。

情绪是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一个表现形式和结果,是受到脑神经递质环路、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的。例如,情绪的异常可以通过胆碱能神经系统、单胺能神经系统等神经通路影响胃肠蠕动、胃酸分泌等多种过程,导致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等多种表现。

由此可见,情绪和躯体的紧密关系。情绪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问题导致的躯体症状。据统计,69%的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首发表现求助于各科临床医生,这些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悸、喉咙梗阻、躯体游走性疼痛、便秘、腹泻、消瘦、体重增加、失眠等;焦虑障碍同样如此,惊恐障碍作为焦虑障碍急性发作的一个亚型,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常常已经多次因心悸、胸闷和濒死类似心梗发作的体验,到急诊科就诊过多次。例如,一位患者腰背疼痛,他在上海的数家知名医院的骨科、脊柱外科等反复就诊一年有余,检查无明显异常,治疗也没有显著效果,其最后由骨科转介精神医学科,才明确其腰背疼痛是抑郁症的表现,接受抗抑郁治疗后就彻底康复了。

另一方面是情绪问题会促发或者加剧已有的躯体疾病。研究证明,抑郁症会增加患痴呆、风湿病和肺炎的风险,焦虑症会增加罹患心脏病和风湿病、甲状腺疾病的风险。例如,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大和控制困难,但合并有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接受抗抑郁治疗后,每天使用的胰岛素量有显著的下降。

所以,我们强调并呼吁,把躯体疾病和情绪心理看成整体人的各自方面,在寻求健康和幸福的路上,统筹兼顾。

为什么想要心理健康,还要强健大脑?我们还能怎样打造自我疗愈力?

国际权威的科学期刊《自然》曾经报道,大脑中杏仁核功能受损的患者再也不能主动感受和识别恐惧情绪,伏隔核等区域受损的患者对快乐的体验有所下降,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叶萎缩或者受损的患者性格、情绪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所以,好的情绪需要好的大脑。

大脑可以锻炼吗?答案是肯定的。从智力而言,智力确实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主要是指晶体智力部分。但智力还包括流体智力,依赖于后天环境、反复学习和培训。

我们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关于认知功能的研究,还有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如《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也表明,对于老年人,锻炼身体,如识别地图、抛球训练(就是反复地用手往上方抛球并接住,每天练习)能锻炼大脑,让老年人的脑皮层的厚度和体积增加。有研究表明,太极拳等锻炼方式也能让大脑的激活程度和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有所改善。大脑功能增强,必然有利于情绪和思维等的改善和维持。国际上有一个对33908名社区个体随访11年的研究发现,每周锻炼一小时或以上,能让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44%。这也表明锻炼对情绪有改善作用。

例如,我们在紧张担心的时候心会跳个不停、肌肉紧张、呼吸加快,而心脏跳个不停会让人更加难受、紧张、担心。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状态来调整情绪。如通过缩唇呼吸(深呼吸憋气10~15秒,再非常缓慢地呼气,连续10次)就能让紧张担心的情绪有所改善。惊恐障碍有濒死感体验的患者朋友可以在发病时试一试这个动作,会让您感受到显著的效果。对于慢性焦虑紧张的患者,通过体系化、规范化的肌肉放松动作,也能改善情绪,缓解紧张。此外,冥想、太极拳、有氧锻炼如跑步等方法也有助于改善情绪。上海同济医院心身医学科有一个治疗项目叫作“生物反馈”,就是系统通过体系化、规范化的训练,帮助患者学会控制身体进而改善情绪,最终达到不依赖药物的情绪控制和改善治疗。

据说,色氨酸、欧米伽3、维生素、一些矿物质也有助于缓解情绪,这是什么原理?

发表在专业核心杂志《BMC医学》上的研究对69名抑郁症患者合并了饮食治疗方法,食物包括谷物、水果、蔬菜、坚果等。对照组则仅仅采用常规的抗抑郁治疗,结果表明,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一种评价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工具)评估 ,合并饮食治疗的患者组,平均情绪改善增加7.1分。由此证明,合并饮食治疗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改善。对于焦虑障碍而言,饮食的控制也是有帮助的。

我们知道,色氨酸、欧米伽3和维生素等都是神经活动的重要参与物质,它们的正常水平是躯体生理功能和神经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保证。

碳水化合物能暂时升高大脑中色氨酸的水平。许多女性在精神压力大的时候就想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蛋糕、点心、饼干、糖果等,可能与此有关。

很多人不知道,微量元素钙与神经系统功能有关。当钙元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显著下降的时候,神经系统会处在过度兴奋状态,不能做到宁静、耐心和坚韧。情绪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容易急躁,发脾气。缺钙还会促使神经过度兴奋而加剧失眠。若一个人睡眠不好,情绪自然就充满了负能量,更加容易烦躁和发脾气,形成了恶性循环。

情绪和精神活动也需要B族维生素等。比如维生素B1缺乏时,人们会出现疲乏无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的感觉,还会出现情绪沮丧、反应迟钝、感觉异常等症状。也有研究报告称,缺乏维生素B1会增加老年人罹患抑郁的风险。维生素B12因为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和代谢,若缺乏也会让人的思维能力下降、空间感障碍和敏感等。

有研究表明,高脂高热量的西方饮食习惯,使患焦虑障碍的风险增加了25%~29%;鸡蛋、豆腐和肉类中的胆碱含量较高,但很多人不愿食用,而胆碱摄取过少也让焦虑障碍的风险增加33%。

所以我们要合理规律的进食,包括谷物主食、蔬菜水果等,均衡膳食,适当运动,这都是帮助我们拥有健康情绪的重要手段。让我们行动起来,锻炼身体、合理膳食,拥抱健康和快乐!

猜你喜欢

多动症焦虑症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