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甘肃方志祥异观探析

2021-10-25马嘉明

黑龙江史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祥瑞方志康熙

马嘉明 路 虹

(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祥异即“祥瑞”与“灾异”,是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颇为重视的一种文化现象。《礼记·表记》有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最为迷信,每逢大事必占卜、祭祀。“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世间,故“先鬼而后礼”;周人“天命靡常”,在《诗经·大雅·召旻》中以“旻天疾威,天笃降丧”表达周幽王时荒淫无道,政事失调天降灾异谴告君主。古人常将祥瑞视作海晏河清、国家兴盛的标志,灾异被当作指陈弊正、政事失调的警示,认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祥”谓之“福”“善”;“瑞”称之“嘉瑞”“天瑞”,象征祸除福至,天下太平。“灾”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天火”,有分开、奇怪之意,代指以风、火、雷、电、雨等自然现象为主的异怪景象。

西汉时期董仲舒剖析儒家思想时,将“仁义礼智信”同“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对应,借以占星之术将孔孟之道玄学化,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力求在人事与天象间构成紧密联系,成为控制思想巩固政权的工具,至此,天命观初具雏形。同时,“祥瑞”“灾异”这一二元组织形式便成为天命观的重要体现,上行王室贵族,关乎社稷国脉,下至黎民百姓,影响衣食住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变迁产生深远影响,受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一、清代甘肃方志及祥异撰述

满清统治者出于消弭反满情绪巩固统治的目的,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清政府承袭了明代“郡邑莫不有志”的传统,尤其在康熙、乾隆、嘉庆朝三次编纂《大清一统志》,并诏令各地编修地方志,以60年为界进行勘定,现存县级以上方志多达5701种。至此,地方志的编纂工作迎来封建社会最盛期。

清初由于陕甘未分,甘肃诸府划归于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导致甘肃地方志多见于《陕西通志》且出现陕详甘略的现象。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下令各地以 “祥忠孝节以风世励俗”为宗旨编修方志,甘肃巡抚许容奉命修志。雍正十三年(1735)《甘肃通志》成书,共36卷,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甘肃地方史志集成。其中,祥异类单另成卷,列卷22。

从清朝年间甘肃各州县地方志的编纂来看,祥异虽归属于不同门类,但记载内容大体相同。《乾隆镇番县志》《嘉靖河州志》中列祥异属地理志;《乾隆通渭县志》列卷一,称灾祥;《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列卷六,属风俗志;《康熙岷州志》中记灾祥较为详细,列卷二十,与鉴戒、摘伏一并属雜爼类;《康熙河州志》记灾异于卷四,与古迹、土产并列;《乾隆西和县志》主要纪异,与艺文、坟墓、拾遗同属一卷;《民国和政县志》则按“门”分类,灾异同戎事、轶事一并归属纪事门;《乾隆礼县志》编排同《甘肃通志》相近,将祥异现象单另成卷。

二、祥异现象及特点

(一)自然祥异

星象:

古人将星宿与州域相对应,称为分野,同时也将星象与人事相联系,例如,以紫微垣为势星,象征天子,其余星宿依次分布映射百官。为防范民间观星“妖言惑众”扰乱统治秩序,星占之事为统治阶层所垄断,并设星官断战争水旱及国事兴衰。

据《甘肃通志》载,“(顺治)九年三月,庄浪县见瓠瓜星,芒耀西方,岁大稔。皇清顺治二年春,太白经天,见秦分,广武营等堡麦秀两岐。”其中,瓠瓜星又名天鸡星,掌管谋略、后宫、农蔬作物等,其光明亮,预示风调雨顺,岁丰年稔;其光微弱,则有后宫争斗,岁比不登之兆。太白经天又则称“太白昼间”,本是一种天文现象,指金星凌日,但在封建王朝则被视为朝野混乱,战事降临的凶兆。

另有秦州(甘肃天水秦州区)“(顺治)十四年冬,十一月十二日夜,有赤星如斗,陨于西北空中,有声音如雷。(康熙)十七年夏四月星孛于西方。”赤星为火流星,《开星占元》释为“流星如缶瓮……是为使星,所之国,受福。”是天从人愿的福星吉兆。所谓孛,即为彗星。古人认为彗星预示着孛乱、疾病、死丧、饥饿、战争等灾难的发生。甘肃方志中关于彗星的记载颇为常见,如康熙癸丑(1673)礼县(甘肃陇南礼县)“甲寅彗星间于西方”,通渭“康熙三年彗星见长丈余……五宿而隐……故大慧孛。”

罕见天象:

“云”自古以来被视为神明思想的象征,有高升、如意之意。庆云指五色云彩,古时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庆云自天降顺乎天意,故以为祥瑞。“(雍正八年)壬寅,河州庆云见,历午、 未、申三时。”雍正年间,社会上多流有皇帝谋父弑兄,擅改遗诏的传闻。雍正皇帝为了塑造孝感动天的形象而捏造“七星聚曜”,此后,为投其所好,各地庆云等祥瑞现象频繁出现,由此显示人君有德及天,同时又以祥瑞营造太平盛世的氛围,借以展现皇帝是治国有方、顺应天意的明君。

白虹贯日作为一种特殊天象,并非是虹,而是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古人常赋予其特殊含义。《甘肃通志》记载:“(康熙)十九年十一月朔,临洮见白气,自西指东,后渐高下,有小星,月余乃灭。”《通渭县志》亦载:“康熙九年冬,十月夜有白气如虹。”这里所称的白气就是“白虹”,古时认为白虹穿日而过便伴有非常之事发生,是上天所有警示。

(二)山河祥异

山河祥异主要记述甘肃地区河流变化和地震现象,受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黄河水系及其依山分布的祁秦吕贺构造带,导致水患、地震等灾害频发。

河象:

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三大高原的交错地带,治理黄河水患被历朝历代视作头等大事,《甘肃通志》中也存在对黄河异象的大量记载:

“(顺治)十一年,静宁州西河澄清。(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固原州安宁堡等处黄河清。(雍正)四年十二月,黄河澄清二千里。(雍正八年)七月壬申,河州积石关上下黄河清三日,凡百八十里,是岁大有年。”

《推背图》54象中记载:“寰中自由真龙出,九曲黄海水不黄。”《平山冷燕》有诗云:“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 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黄河澄清就意味着祥瑞降临,这种思想观念在清朝也得到了认可和延续,即使雍正皇帝也曾亲撰《黄河澄清碑记》用来宣扬德行。当然,这一现象出现在方志中除了用以彰显地方政府治政有功外,还寄托着民众对河清海晏,太平盛世的美好向往。

旱涝:

旱涝灾害在甘肃地区也表现得极为明显。甘肃地处秦淮线以北,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下渗严重地表水匮乏,人们不科学的引黄灌溉使得荒漠化和盐碱化趋势加深。在农本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收成状况被视作衡量民生政绩的重要标杆。甘肃作为传统的农业耕作区,旱涝都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因此受到格外重视,方志中相关记载较多。

“康熙六年,临桃、巩昌、西宁、庆阳、静宁州、庄浪县旱饥。二十二年,宁州旱。二十三年三月,宁夏天鼓鸣于西南。宁州旱。七月,暴雨大作,河水涨溢,漂没田园,城不没者数版。”

频繁的水患旱涝灾害对依水而兴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亦被视作上天给予的警示和惩戒。

地震:

地震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地理现象往往与地声、地光、天象异常、动物异动相伴而生,平凉、静宁等地位于祁秦吕贺构造带的分支—白银—海源—固原—平凉弧形构造带上,清朝地壳活动频繁,据《甘肃通志》记载:

“(顺治)十一年,六月,临、巩、平、庆等处地震,有声如雷,坏房舍,压死人民。康熙元年七月,静宁州大水。三年六月,秦州地震。四十三年,平凉府地震。七月,宁远地震。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临洮、巩昌、秦州、平凉、庆阳、宁夏等处地震。”

地震往往造成城圮,统治者进而采取必要手段赈灾抚民。顺治年间,遇地震全家被灾者,尽豁历欠钱粮草束,余免本年地粮丁徭。康熙年间,又遇庄浪等处地震,中央派官员前往察赈,蠲免陕、甘巡抚所属通省各府、 州、 县、卫所钱粮米豆草束。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促进了地方经济政治的恢复发展,事后也常伴随频繁的祥瑞之象用来彰显治世有道。

(三)动植物异象

植物:

人生于万物之间,与草木共存,在农本社会植物崇拜的思想中常将一些特定的植物现象赋予祥异。槐树誉为“百木之魁”,象征获得官禄、仕途坦荡,《直隶新志》载:“康熙四十八年秦州老槐树生莲二朶。”槐树之上有加莲二朵是为大祥,被列为地方重要的祥瑞现象,诸如此类双生的瑞象还有:

“顺治八年十二月,镇原县梨生花。十六年冬十一月,庄浪县杏生花,结子如梅。康熙八年,徽州夏麦双穗。九月,阶州桃生花。”

《甘肃通志》记“康熙十六年,秦州南湖开并蒂莲数枝”。古人一直以“花开并蒂,好事成双”为祥,又因十分罕见,寓意高洁,故并蒂莲有花中君子之称。灵芝则象征着吉祥如意,因其菌杆上酷似祥云的云转环形纹称为“瑞征”寓意祥瑞长寿,“三十六年,平凉县朱桥松家园产灵芝,一本高尺余,大如盘孟,五色具备。”此类现象在受制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地区很是罕见,故而当出现并蒂、双穗、植被生花等现象时,往往被视作仓盈之象,载为祥瑞。

动物:

人类对生灵的崇拜自亘古而生绵延千年,衍化出不同的含义寄托情绪。一是将“鹤”看作是来自天上的神鸟,与祥云相配象征长寿和高洁,期望松鹤延年,欲做鹤鸣之士。“康熙二十年六月,秦州水月寺池开并头莲,仙鹤至”,“乾隆二十七年,白鹤见于秦州……十二月有鹤来集次年正月中乃去”

带有浓厚的皇权意味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与皇权联系紧密,亦常与贤者、圣人相适。“康熙四十七年,夏,灵州井中龙见。”龙、鹤之事见于方志,在寄托美好祈愿的同时,也表现出地方官忠贞清正、治阿之宰的形象。

(四)疫病现象

早在殷商时期典籍中就已有关于疫病的记述。“疫”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民皆疾也”,瘟疫作为古代社会荼毒百姓的主要祸首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不可抑制性,往往与自然灾害相伴而生,地震、旱饥现象下大量人畜死亡,发生疫病,导致劳动力骤减。

“康熙三十一年,静宁、清水、两当旱、疫,死者无算;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庄浪、靖远瘟疫大作;死者甚众光绪十四年秋冬瘟疫流行耕牛死者数。”

瘟疫不择时节,四时不定,各朝皆有。加之赈灾措施不当导致灾祸相叠,造成民生凋敝的局面。故将其视作重要灾异现象。

二、方志祥异观之编纂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为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以自然、人事为主的祥异现象在统治阶级的刻意宣扬下转化为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识倾向。自古盛世修志,地方志在祥异编纂中呈现“祥”“异”现象交叉分布,这与统治者的思想有密切联系。康熙时注重灾异而轻待祥瑞,认为灾异是天降垂训,文武百官因秉承天意,常以此自省警戒,因而康熙朝所修方志呈现异多祥少的现象;雍正时祥异并重,尤为看重对祥瑞、灾异的解释,将统治目的植入祥异,借此操纵舆论、稳定统治;乾隆及其以后历代帝王则在秉承祖宗法祖的基础上,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赋予祥异现象特定的含义。

甘肃各地的方志多以县为单位,由地方官主持,其中祥异类名称和分布不尽相同,称“祥灾”“灾异”“灾祥”,各属风俗志、地理志、五行志、杂纪志。各地编修方志均自成体例,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时间上远简近详,内容上详略不均。《甘肃通志》自上古伏羲记至雍正九年;《康熙河州志》自宋神宗熙宁年间起始。受乾嘉学派“无一字不著来历”的原则要求,考据之风盛行,所纂修的地方志多实地勘测与严谨考释,对甘肃境内的重大的祥异之兆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载,成为研究清代各地自然及社会现象的可靠材料。

瑕瑜互见,长短并存。甘肃各地方志在编纂中普遍存在忽视少数民族中的祥异观念,甘肃地区统领西域诸所,分布着汉、回、藏、蒙、满、东乡、裕固等数十个民族,杂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基督教、道教等宗教派别,民族宗教信仰繁多。但各地方志却没有将少数民族单另成部,多融于各县统一编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少数民族独特的祥异现象。

三、地方志祥异观之社会功用

在儒家天命论为封建统治奠定的坚实精神根基中,祥异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受统治阶级意志所左右,在君臣、臣民、中央与地方间推进,成为统治的一种特殊愚民手段,用以控制民众思想、粉饰太平。祥异初以教化扬善,渐次演变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的政治工具而服务于王朝社稷。

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的自然科学思想进入总结阶段,自然观逐渐发展,科学技术日趋成熟。清代就前朝经验总结出较为完善的赈灾制度,但祥异仍作为重要的弭灾之法用以稳定社会秩序。当屡遭战乱、蝗灾、地震等灾害时,方志中会着重增加祥瑞的记载,从而淡化危机、稳定民心。诸如地震、旱涝等一系列建立在自然界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灾异的背后,也藏匿着人为验灵之事。地方官在纂修方志前网罗各地祥异现象,并根据政治需要进行适当甄选,并将解释权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借此来加强世人笃信“天命”的思想。

如果说统治者大多喜灾抑祥,希望借助灾异鞭挞君臣,指陈弊政,使江山稳固,地方官吏则多喜祥抑灾,渴望通过祥瑞来显示治绩,加官进禄。但亦有贪官污吏,借助灾异谎报灾情、中饱私囊之事。例如,乾隆年间甘肃冒赈案获破,观其主要获赈地区,会宁县除三十年六月雹,七月地震外皆为“饿”“旱”“伤稼”类农异记载。出于现实利益需要,地方官员常串通一气,伪灾舞弊,私吞赈粮,也使得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祥异记载有待考证。

在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教化下,世人敬畏天地,才使得赃官蠹役行险以侥幸。然参与方志编纂的士绅大儒颇重祥异之载,也有借助“天文地理人事之纪”监督地方官员廉洁奉公,造福百姓之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万民之忧乐关乎社会稳定,吏治之贤。因此逢天降灾异之时,地方政府除祈福攘灾外,常会采用一定的政治经济措施,以此达到化灾为祥的目的,用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秩序。

结语

原始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无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因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并将万物人格化,甚至借用卜筮与天沟通,接收“天”的示意。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了百姓对自然的敬畏来达到维持统治目的。即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异象的人为刻画仍然是统治者借以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祥异作为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灾自省,以祥固基,并督促统治者内修其德,外修其政的作用,最终达到避凶纳吉,维护皇祚,巩固统治的目的。

在现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祥异产生的原因已有相当科学和完备的解释,对祥异的含义也有区别于传统认知的定义,但社会民众仍会对其怀有向往和敬畏之情,并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诚然,当今社会无论祥瑞灾异之象都反映出工业文明阶段自然界为维持内部平衡的自我调适,我们要在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衡点,抑灾扬祥,实现保持水土则黄河清;防风固沙则星象明;因地制宜则岁稔盈的祥瑞盛况。

注释:

1.6.7.9.12.13.15.16.17.18.许容, 李迪. 甘肃通志[M]. 刘光华, 点校.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803。

2.14.19.20.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六·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41,142.

3.开元占星·卷七十一·钦定四库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5.

4.光绪重修礼县新志·卷之四·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85.

5.光绪重修通渭县新志·卷之四·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39.

8.乾隆通渭县志·卷一·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38.

10.李淳风, 袁天罡. 推背图·五十四象·丁巳[M].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

11.罗贯中.平山冷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1.李雪琴. 民国时期甘肃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祥瑞方志康熙
青山遮不住、江山多娇、天降祥瑞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孔祥瑞:“蓝领专家”坚持创新
昔日皇帝:把“祥瑞”当马屁
如此原因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
抱抱童年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