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希法亭“创业利润”理论关系考察
2021-10-24李素琴张习康
李素琴 张习康
摘 要: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灭亡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对他所处时期的虚拟资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希法亭对帝国主义时期的股份公司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创业利润”理论。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是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息资本;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资本化;创业利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58-0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对“虚拟资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主要阐述了虚拟资本是在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并进一步指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实现资本增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成为最普遍的形式。希法亭对这一时期的股份公司进行研究,在其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金融资本》中提出了“創业利润”这一“特殊的经济范畴”,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做出了时代性的拓展。
一、虚拟资本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从产生、发展再到灭亡,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范畴之一的虚拟资本,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运行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从根本上讲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虚拟资本不过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存在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起初,并没有货币,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五种使用价值,这五种使用价值也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使得一部分人开始把货币储藏起来,这部分人便演变成了高利贷者。高利贷者把他们手中的货币贷给商人、农民和封建贵族,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息。
但是高利贷只是适用于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借贷者从高利贷手中借入货币,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另一方面,由于高利贷本身所具有的利息,使得大量的封建贵族和农民走向了破产。
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后,高利贷资本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资本家阶级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反对高利贷者的斗争,高利贷资本发展成了生息资本。生息资本从根本上讲,并不同于高利贷资本。生息资本获得了一种追加的货币使用价值,即生息资本作为一种可能性的资本贷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生息资本从根本上讲是要服务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发展的需要。生息资本在同高利贷资本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现代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
随着生息资本的出现,建立起了以银行为主导的比较完整的现代信用体系。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得到了广泛发展。银行信用是在生息资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反映的是银行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债券和债务关系。现代信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促进了以银行券、票据、国债和股票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资本的产生。
现代信用制度,以及建立在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虚拟资本,从根本上讲,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满足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但同时,这种形式本身造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现代信用制度表现为二重性:“一方面,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造成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724
二、虚拟资本的资本化
1.建立在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是在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银行是如何提供信用的?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所提供的信用。起初,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所能提供的信用形式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只是局限于货币资本。银行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从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信用。随着现代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银行资本家所能提供的信用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比如,银行资本家对商业票据进行贴现,这种贴现不过是使流通中的票据在到期前提前转化一定的货币,银行完成这种贴现要扣除一定的利息。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资本家对流通中的票据进行的贴现,往往是以银行券的形式完成的。银行券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由于“有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它们的银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1]454,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了信用,以银行券作为流通手段的信用货币代替了商业票据作为流通手段的商业货币。
金、银行券以及各种有息证券,构成了银行资本的主要内容。不过,银行资本最初的构成形式是比较简单的,银行资本家只是把货币资本的垄断权从高利贷手中夺取了过来,货币资本构成了银行资本最主要的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银行资本构成也得到了发展,在货币资本的基础之上,银行资本取得了银行券和有价证券等形式。总的来说,银行资本按其物质组成部分来说,有两部分组成,即现金(金或银行券)和各种有价证券(汇票、国债券、股票等等)。
2.虚拟资本的独特的运动
现在,我们所要考察的是在现代信用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即各种有价证券(汇票、国债券和股票等等)是如何实现其价值增值的。我们的考察暂且撇开其他的一切因素,只是单纯去考察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独特的运动”,是如何实现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的。
所有的这些证券实质上都不过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表示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或对“未来生产的索取权”。同现实资本相区别的是,虚拟资本本身不代表任何价值,“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1]532。既然这些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们的价值完全是虚拟的,那么这些虚拟资本到底是如何实现其增值的呢?虚拟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关键在于生息资本的存在。
生息资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由于国债券和股票可以进行流通,国债券和股票也通过生息资本这种形式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增值,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们可以脱离现实资本而完全自我增值。并且由于这种独特的运动,还造成了这样一种假象,它们可以形成现实资本。虚拟资本由于可以流通,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同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一样,获得了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对于国债券来说,国债券的年收益率早就已经被法律规定好了,并且有国家的信用作为支撑。那么国债的市场价格完全取决于银行的市场利息率,国债券价格的高低跟市场利息率成反比。
这样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便受到银行利息率的影响。经济是处在繁荣阶段还是危机阶段,货币市场的供给是充足还是短缺,这些会对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在经济危机时期,货币市场的供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资本的价值表现为双重的下跌,这是因为:一是在危机阶段,由于货币市场供给不足,导致银行利息率会非常高,虚拟资本,这些有价证券的价格会下跌;另一方面,由于有价证券下跌,市场前景不是很好,人们纷纷想着把他们手中的有价证券抛售出去,转变为现实的货币。这种行为会导致虚拟资本的进一步下跌。而一旦危机过后,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便会恢复到它原先的水平。
三、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
1.“创业利润”的提出
马克思所处的时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股份公司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希法亭所处的时期,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成为最普遍的形式。希法亭对这一时期的股份公司进行研究,提出了“创业利润”这一“特殊的经济范畴”,这一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產物,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对利润的争夺。
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是希法亭是如何一步步提出“创业利润”这一经济学范畴的。
股东在性质上与货币资本家类似,但是又有区别。货币资本家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资本,可以把自己的资本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收回来,这过程实现了价值的增值。但是股东的资本一经投入到产业资本,便被固定下来,并且不能够再收回来。股东的资本一旦进入产业循环当中,那么股东对这一资本“没有要求权,而只是对收益的一个部分的要求权。”[2]105那么股东如何才能够把他的资本随时随地收回来?
原因就在于如马克思在前面所讲的生息资本的这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息资本这种形式的存在,每一个货币额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息,每一个货币额都可以按照一般利息率资本化。而实现这种资本化的前提是这个货币额能够进行交易。
因此,股东可以通过出卖他的股票,即对企业利润的索取权,而随时随地收回自己的资本。而这种转让之所以能够完成,还在于一种特殊的市场——证券交易所的存在。由于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使得每个股东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交换收回自己的资本。由于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得游离的货币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投资于股票,使得股票市场出现了竞争。由于竞争,使得股票的市场价格越来越接近固定利息投资的价格,而股息也越来越趋于利息水平。
如果说,股票的收益完全趋近于利息水平,那么对于拥有一定货币资本的货币资本家而言,他把这些货币资本是用于购买股票还是说把这一笔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贷放出去,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股票可以不断增值,股东因此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那么,现在我们所要考察的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收益是如何来的?
原因就在于在股份资本这里,股份资本获得了“资本的二重化”性质。这种二重化表现为,首先由股东最初预付出去的资本,是确定的作为产业资本而存在的。企业经营者用这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力,购买生产资料,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生产领域中去,实现了由生产资料向生产产品的转化。其次,股票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以股票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股票的价格一般是由企业的利润率和一般利息率所决定的。因此,股份资本的二重化性质,一方面表现为股东最初预付出去的资本额,另一方面表现为股票在交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市场价格。
2.“创业利润”的确定和分配
“股票是收入证书,是对未来生产的债券证书,是收益凭证”[2]108。而股票的价格不过是股票收益的资本化,这里似乎存在着“第二资本”。然而这“第二资本”纯粹是虚拟的,只不过是由于“纯粹的计算性质”而产生了股票价格。
现在我们所要考察的是,由于“纯粹幻想的观念”,股票的价格是如何超出股东最初的预付资本的总额。这种差额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原因在于产生平均利润的资本和产生平均利息的资本,即初始股份资本总额和按银行一般利息率资本化的总额,产生了巨大的差额。“这种差额表现为‘创业利润,是仅仅由带来利润的资本向带来利息的资本形式转化而产生的利润的源泉。”[2]109这部分巨额的“创业利润”往往是归银行所有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银行资本也开始走向集中和垄断。银行垄断了整个社会上的货币,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日益融合到一起,并且对产业资本的控制不断加深。面对如此巨额的“创业利润”,必然会使得银行家对这部分巨额的“创业利润”展开争夺。由于银行垄断和集中所具有的强大的实力,使得银行家们在争夺“创业利润”的过程中往往是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于是,银行垄断了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权,不仅如此,还对股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企图从中获取巨额的利益。
这样,银行便获得了一种新的职能。希法亭把它称之为银行的“第三种职能”,银行获得了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权。银行资本家通过一定的货币资本购买了企业一定量的股票,这一部分货币资本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产业资本而存在。而对于银行资本家而言,银行资本家可以通过股票的出售,把一定的货币资本转化成虚拟资本,银行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由于银行垄断了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权,交易所的主要职能被剥夺,于是交易所的作用在不断减弱。
四、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和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关系
笔者认为,希法亭的“创业利润”理论是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好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在这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现了虚拟资本。虚拟资本的存在表现为二重性:虚拟资本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因素而存在,虚拟资本的出现,以及建立在虚拟资本基础之上的虚拟经济的运行,使得资本主义现代信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因素而存在,由于虚拟资本的存在,虚拟经济的发展,投机和赌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相比于经济危机而言,金融危机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显得更大。
不过,马克思所处的时期,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虚拟资本的发展而造成的危机只是初露头角,但是却预示着将来更大的危机。马克思对他所处时期的虚拟资本的状况进行研究,概括出了这一时期的虚拟资本的特点。
而希法亭所处的时期与马克思所处的时期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希法亭所处的时期,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不仅产业资本走向了集中和垄断,银行资本也走向了集中和垄断,并且出现了金融资本。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以股份制为形式的企业得到了普遍的确立,虚拟资本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虚拟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情况都是马克思在其所处的时代很少遇到过的。因此,希法亭需要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加以研究。而希法亭提出的“创业利润”理论,就是对这一新的状况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这一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是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的资本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希法亭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希法亭不是从生产领域进行研究,而是从流通领域进行研究。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希法亭的逻辑起点是货币。他认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决定着其他一切经济活动,只有从商品交换开始,才能够对其他經济活动进行正确的说明。希法亭的这一错误导致了其不能对帝国主义进行准确的认识。希法亭看到了帝国主义时期金融资本已经普遍出现,但是希法亭并没有说清楚金融资本的内涵以及金融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就是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3]612。列宁指出,这一定义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指出工业的集中和垄断在金融资本产生中的作用。
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是《资本论》逻辑的延续。而希法亭则是对马克思某一具体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希法亭.金融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简介:李素琴,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张习康,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