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多维阐释

2021-10-24陈雅莉

学理论·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共产党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多次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契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确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包含着将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有机统一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的“热词”需要从多重维度做出科学、客观的阐释已获得全面的认识。

一、“以人民为中心”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让人民获得解放,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由平等的社会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在马克思之前,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以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要以革命斗争为手段使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从资本的剥削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它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求。是否体现人民性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时代我们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并以之作为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列宁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1]688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人主体实践的产物,劳动群众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因此,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指出资产阶级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不是资产阶级自己创造的,而是平民大众为其争取的;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即人民群众是自我解放的主体,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蕴含着实现自我解放的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探索,探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否则,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3]6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百年讲话中由衷地喊出“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的庄严口号。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问题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在实践中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实践主体地位、鼓励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二、“以人民为中心”契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共產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同时,也指明其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为逻辑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是真正的主人,社会生产必然服从于资本的增值,社会存在着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是以其内在优越性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首要任务是利用政权的力量“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52,未来社会的优越性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未来社会在否定资本统治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非常迅速,在价值上“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满足人的要求和实现人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思想的“左”的认识束缚,不顾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够清晰。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上认识的不彻底,导致社会主义实践出现挫折,生产力发展滞缓,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逐步得到满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决不允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鸿沟,造成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循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色之一。

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实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决不能做患有“左派”幼稚病的共产党员,列宁曾批评认为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想法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要时刻记住: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百年奋斗,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根本成就。启航新征程,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事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过程。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必须发挥共产党人的高度组织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也需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群众性,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应使各项政策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继续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新进步。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新阶段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当然,也必须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付出更为持久的努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做出明确界定: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发展观。“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实践要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现共同富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能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达到价值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我们社会主义实践只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还是有限的,还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人民为中心”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

政党的根本性质是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共产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4]44。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28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是否认同,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抗日战争;还是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后来的实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斗争。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如前所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的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要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问计于民,虚心向群众求教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求,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解决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党的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一切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体现人民利益。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899如面对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让党旗在抗疫前线高扬,党成为人民战胜疫情的主心骨。坚决打好脫贫攻坚战,精准扶贫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进小康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兑现了承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自豪地宣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5]2。党通过具体的工作和政策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列宁曾指出十月革命后能够战胜白匪叛乱原因在于“劳动群众支持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那里。”[6]53人民是力量的源泉,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磅礴的力量,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全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会走向失败,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眾则失国”。离开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人民主体这个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能因为在前进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就变得骄傲自大起来。列宁曾告诫布尔什维克党“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脱离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的。要时刻注意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风险挑战,特别是脱离群众的风险,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防止脱离群众;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不接近群众,就会一事无成”[6]53。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继续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努力,真正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党的实践中要多做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以党执政取得的成就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的主张就会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形成在新征程中推动事业发展的宏大力量。同时,我们要深知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道理,还要继续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要驰而不息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之中,开启新征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1-09-27

作者简介:陈雅莉,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