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021-10-24钱程霞温佳琪
钱程霞 温佳琪
摘 要: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影响,人们在应对地球危机的实践中选择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摆脱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对策。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重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科学的理论源头和发展过程,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16-0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也是历史发展阶段中社会文明的更替。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生态化的转变;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三是物质文明的合理性,主要是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四是制度建设生态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与制度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总体对策,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切活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意义的生态保护不同,传统意义的生态保护注重的仅仅是控制污染,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更为丰富科学,还包括人类在探索可持续发展型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形成的进步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在物质文明层面和政治文明层面的延伸。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内容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并以此理念指导实践,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此实践过程中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和谐原则、综合效益原则、统筹兼顾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资源节约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可循环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撑,增强监察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途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以生态文明为支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对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得以确立,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他们基于科学的历史观,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三方面构成。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生存,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阐明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且做到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自然以及能动地改造自然。
二是生态经济思想。“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马克思在对生态经济思想的论述中充分认识到了自然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具有深刻性,还具有前瞻性。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关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减少废物排放的观点,这也充分体现了“循环发展”理念。
三是生态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揭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构想。他们认为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一味追求利益的生产方式却不能得到合理应用,反而成为破坏生态的帮凶。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无法解决,就无法使人与自然达成真正的统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解”,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超越,解决生态问题。
(二)文化根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吸收外来先进生态文明思想,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思想。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儒家用“仁”将人界定为人生、人性和人类社会,又用“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看待自然,并延伸至“仁爱万物”。“天人合一”的关键就在于合,人的行为要与天的行为相融合,是古代中国一种对宇宙以及自身的认识,是一种生态智慧和整体的世界观,这并非儒家所独有。“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自然现象和过程来说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居于天地之间需要继承和发展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与天地融合。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仁”的对象是众人,也包括人之外的万物生命及整个自然界,这就是“仁愛万物”。孟子强调“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从“仁民”到“爱物”充分体现了“仁爱”广泛的精神内涵,不仅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更丰富了其内涵,这与儒家所阐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不谋而合,认为天下最高的道德就是尊重并珍惜自然界的所有生命。
2.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儒家是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而道家是以“师法自然”为内容的自然主义。道家崇奉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其中的“道”指的是规则、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存在于大地就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师法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的发展进行。而道家提出的“无为”“不争”“守柔”等观点都体现了道家奉行的自然主义,其中老子的“无为”观念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他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不应该妄为,要遵循生态规律,借助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除此之外,道家依据对自然现象以及自然规律的辩证认识,提出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观点,认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规律行事,并且懂得适度,充分考虑自然可承受限度,这样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对儒家人文主义的补充与发展,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佛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佛家主张用“万物一体”的思想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佛家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也相互制约,人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做到保护自然。基于“万物一体”的思想,佛家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观点,认为“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由此可见,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应该平等和谐。佛家把世间万物看成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世间万物休戚与共,整个世界处在循环发展之中,所以佛家主张善待万物,这也就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他们倡导对所有生命慈悲,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除此之外,佛家的平等主义将人与自然的相处上升到精神层面,还提出了珍惜自然的节俭观。
(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成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中叶以后产生的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是西方生态理论的“红绿”派代表,它的理论特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生态学相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加剧的现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明确把生态破坏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问题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不可忽视的问题,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必定会使自然平衡被打破,生态危机必然会成为资本主义的危机,因此,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不平等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生态学相结合,其理论具有明确的现实性。首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们需要有理性的消费价值观,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防范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袭。其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市场经济要在以生态理性为原则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这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发展符合生态理性原则的“软技术”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明确指出了生态技术的重要性。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全新的理论形态,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它的理论本质,既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合理性,又要鉴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带有的局限性,要在去其糟粕的前提下吸收其有益的成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所有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階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长期的战争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毛泽东同志认为绿化山川、植树造林等林业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其次,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实践中,他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使得我国在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另外他还提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思想。这些措施和思想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2.孕育阶段(1978—2002)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了想要社会发展首先就要保证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观点,认为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率转变,减少环境损耗。这些生态协调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孕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将生态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一步。
3.发展阶段(2002—20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逐渐显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出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再一次得到创新与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并列,形成“五位一体”新发展格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等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念立足于国情,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全局性,既放眼宏观又着眼微观,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丰富阶段(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第二,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第三,推动全社会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稳定性;第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把生态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张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错误观念的指导而发生的不当行为所引起的问题,所以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固树立全社会的科学生态文明观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分析,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张基本概括为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以及生态安全。
1.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达到和谐一致,友好共存,这也是人和自然之间应有之状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首要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其次,把握经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发展准则。除此之外,还需要构建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的和谐发展绝对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
2.绿色发展
绿色是大自然预示生命的主色调,也是希望的象征,它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只有建立绿色思维,形成绿色价值观,才能开创绿色的生态文明世界。21世纪,绿色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标志,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基本观念,也是政治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基本方向。推动全社会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主张之一。
3.生态安全建设思想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生态安全是人类发展最基本的需要。生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外延,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安全的内涵,不仅为自然体系的健康稳定提供保障,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国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维护生态安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环节。
四、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的深刻反思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道路,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了理论条件,这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解决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全球的生态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4]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慧
收稿日期:2020-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生态财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BZX022)
作者简介:钱程霞,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温佳琪,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