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埋进土里
2021-10-24张意雪张燕
张意雪 张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四环游戏小组,那时我第一次听到‘妈妈老师这个称呼,感到无比亲切。这里的每位家长起初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告诉孩子:有任何事情找老师,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们。‘妈妈老师也用行动证明了老师像妈妈,孩子们都喜欢这里的老师。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把两岁半的小女儿留在四环游戏小组。而这一留就是三年多的时间,我也从一位家长变成了‘妈妈老师。”这是四环游戏小组的“妈妈老师”张意雪写下的一段朴实又动人的文字。来到四环,融入四环,参与四环,是许多像张意雪一样的家长共同享有的记忆。究竟四环有何独特之处?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从2004年创办至今,四环游戏小组着眼于对弱势人群的育儿支援,注重激发当事人的内在力量——外来农民工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和育儿自信心,寻求不同于主流幼儿教育的发展思路。从零起步,四环游戏小组至今走过的17年风雨历程甘苦自知,周围的朋友们也时刻在关注,并以各种方式支持着这颗别样的种子。实践证明,好的幼儿教育一定是接地气的,是把种子埋在土里的教育,而不是脱离真实生活、脱离社会的封闭式教育。
幼儿教育回归本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源头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相较于教育机构作用更大,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四环游戏小组实施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儿童和引导家长同步,将家长工作作为重点,创新方式和途径,如成立家长委员会、组成“爸爸老师”“妈妈老师”、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读书会和自制玩教具等活动。家长通过参与教育,以及与志愿者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交流分享,逐步转变育儿观念和教养方式,做到“教育父母就是教育儿童,支持父母就是教育儿童”,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在参与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实现育儿互助,解决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他们因育儿结成教育共同体,成为游戏小组的主人。
历经十几年的浸润,无数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在四环游戏小组沉淀下来。这些故事以孩子为纽带,发生在游戏小组和一个个家庭之间,是从大地和泥土中生长出来的。
2016年元旦前夕,家长们讨论新年游园会的节目,商议表演一个“三句半”。笑笑妈妈以两年来对游戏小组的深入关注和了解为基础,围绕小组的日常活动和现实情况,将“三句半”的内容梳理出来。而今,“三句半”成为四环游戏小组的保留节目。
在四环游戏小组,家长深度参与教育,同时参与办学和管理,例如,从家长委员会中推举校长,为大家义务服务。第六任何校长曾经身体力行坚持家庭阅读,并鼓励和带动其他家长一起读书。他认为,四环的家长应该做学习型家长,每天睡觉前二十分钟的亲子阅读一定要坚持下去,逐渐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今年7月份毕业的杨群原要回老家上学。他的妈妈在育儿日志中写道:“游戏小组就像我的第二个家,看着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想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插曲,有什么愁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真的舍不得离开。”
举全社区之力,让资源存在于社区。教育孩子应举全社区之力,把老师、家庭和社区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共同体。
四环游戏小组的标志是四个圆环围着一个萌芽,寓意区域性、社区性教育。游戏小组强调就地取材,能者为师,它是一个家长教育自助、发动民间力量的不同于正规幼儿园的教育组织。为了增加亲子互动和社区凝聚力,四环游戏小组的日常实践活动,除了开展蒙氏操作活动、做早操、举办综合主题教育、晨间阅读,还会组织孩子们走出去,利用社区周邊的活动场所进行教育活动,让社区资源为我所用。之前的四环农贸市场看起来很嘈杂,但是换一个视角,就是游戏小组的课程资源库。
每年春秋,四环游戏小组举办两次亲子运动会,带孩子去后海或西海亲近大自然,开展充分的体育运动。游戏小组附近的胡同很多,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串胡同,感受胡同里的文化。春天带着孩子们去奥森公园找小蝌蚪,感受大自然的变化;秋天去动物园秋游,看动物的同时,感受秋叶的五彩缤纷;冬天,会有独特的“冬游”,孩子们在雪地上打滚,印各种手印、脚印,也可以打雪仗。在诸多的活动中,新年民俗展是最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一件件具有家乡味道的民俗作品让人惊叹,祖辈、父辈把积累的乡村生活经验和民俗传统文化传递给晚辈。孩子和家长制作的过程,是用钱买玩具无法获得的宝贵体验。
谷姥姥家住在游戏小组旁边,她是游戏小组的铁杆粉丝,更是忠实的志愿者。几年前,谷家新得了个小女孩,三年后,谷姥姥在周围物色幼儿园,最终决定把孩子送来游戏小组。而今,孩子已上小学三年级,谷姥姥来四环却已成为习惯,只要有需要帮忙的,她都义不容辞。打扫卫生、清理死角、照看植物、帮忙提水、协助老师照看孩子……她总是说:“能来这儿帮点忙,很高兴,也乐意,老师们不嫌我麻烦就行。”
作为面向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公益组织,四环游戏小组是依托社区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不仅如此,它还创造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公共生活空间,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历经民间教育道路的探索,四环致力于使学前教育回归本位及本源:生活常识、简易朴素、家长与社区参与。
内生力量具有可持续性,社区非正规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四环游戏小组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和农民工家长的平等互动,激发家长的主体意识,自下而上地发挥民间内生力量——即造血而非输血,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收益的办学道路。
游戏小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群体关系的调整转换:从最初以专业大学生为主要力量到大学生与农民工家长双方配合协作,再到而今妈妈老师作为主要力量、大学生志愿者辅助。
17年来,在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中产生了十多位校长和八位妈妈老师,体现了流动人口群体独立自主、奋发自强的精神,也证明了流动儿童家长身上拥有潜在的教育资源,有着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内生力量遇到合适的土壤就能够生根发芽。
游戏小组的育儿自助基金是第五任校长徐校长提出来的,一直沿用到现在。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家长们意识到自己在游戏小组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游戏小组是一个自助和互助的组织,应主动承担对游戏小组的共建责任。
邱老师是第一任妈妈老师,在小组一待就是7年。2017年因为孩子要回老家上学,她不得不离开。庆幸的是,家长群体中总有扎根大地的种子萌发出来,补充了妈妈老师队伍。她们边做边学,实现了激发内生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这些实践都证明了依托社区的非正规教育是有生命力的。幼儿教育不应标准化、同质化,形式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因需而生,返璞归真,办“以人为本”的教育。一方面,使家长有多种选择,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扩大幼儿教育的受益范围,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的受教育权益。
国际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依托社区,家庭化和微型化。如英国、美国和瑞士出现了大量的“日托中心”“日托之家”等类似于家庭的教养儿童的合适场所。幼儿教育不能以单一标准和简单化一的方式实施管理,而应提倡兴办主体多元化,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便于吸纳专业老师和社区人员就业,同时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还要把发展教育的条件、形式及目的效果统一起来考虑,符合教育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