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对策
2021-10-23李畅李素英石家庄铁道大学
李畅 李素英 石家庄铁道大学
近年来,我国日益关注和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已成为当代国家有效治理的工具之一。2020年,财政部印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 号),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的要求,深化预算绩效改革,推进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日益加大,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是高校落实国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战略部署的必要途径,也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高校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引,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及指标评价体系,但受传统预算管理理念限制影响,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在制定、实施等环节仍存在不足。
(一)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理念尚未树立牢固,大多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重收支、轻管理、轻效益、轻评价的问题,尚未将全面预算绩效理念融入自身发展规划目标当中。此外,大多高校并未设置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通常由财务部门担任此项工作,各职能部门对绩效评价认识不足,权责不明晰,认为绩效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致使应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和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较为困难,管理效果不理想。
(二)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当前大多高校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实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维度有待扩展。多数高校以财政部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主要参考借鉴对象,因而评价范围主要集中在项目支出层面,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及实际情况联系度不高,层次性不足;部分三级指标的选取也较为简单,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二是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有待完善。当前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为财务指标;指标量化程度低,定性指标过多;指标侧重于结果评价,缺少聚焦于事前立项、事中执行等环节的评价指标,未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和监管。
(三)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结果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和成效的真实反映,也是高校合理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和有效开展下一年度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但当前大多高校不够重视绩效评价结果所蕴含的有效信息。一是缺少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分析和利用。二是缺少相应的奖惩措施及问责机制。尚未能真正落实“用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难以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了解程度、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遵循统筹兼顾、动态完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以高校发展规划目标为导向,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高校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中,探索其管理优势与高校预算管理实践工作的最佳结合。同时,遵循二八原理,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PI)聚焦高校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指标,实现指标与维度的点面结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且兼具系统性与实用性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旨在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表1 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维度
经费是高校教育科研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高校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财务维度主要衡量和评价其对资金的筹措和管理,以及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有效。高校应重视财务维度,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从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两个层面出发,同时考虑到高校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举债和风险之间的矛盾,将财务维度划分为筹资能力、预算执行、风险控制三类,并进行指标细化。
(二)顾客维度
高校的首要职能为教书育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其次,科学研究也是高校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科研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的服务职能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顾客维度主要反映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及家长、社会公众对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升服务效益的评价和反馈。从服务对象评价角度出发,将顾客维度划分为教师学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社会服务三类,并进行指标细化。
(三)内部运营维度
高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高效稳健的内部运营机制有助于强化高校自身素质,提升教育科研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内部运营维度主要反映高校自身职能的履行情况和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进度,将此维度划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内控管理三个层面,并进行指标细化。
(四)学习成长维度
学习成长维度主要反映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综合实力的提升程度。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日益成长与壮大是高校得以良好运营的关键因素,也是其学科建设取得积极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同时,国际交流合作也日益成为衡量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积极推进和予以支持。在此基础上,学习成长维度的绩效评价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三个层面,并进行指标细化。
三、保障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顺利实施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提供思想保障
学校领导层应转变传统预算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思想,将预算绩效评价真正融入高校的发展规划目标之中,充分发挥领导层的组织领导和核心带动作用。高校可定期开展宣传和培训活动,增强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此外,高校应加强全体职工对相关制度的学习,使其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积极配合的过程化管理工作,使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理念深入人心,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思想意识氛围。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架构,提供组织保障
为确保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落地,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应在遵循分层级管理的原则下将预算绩效管理嵌入现有的组织形式中,可以设立不挂靠财务处的独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成员参与,明确责任主体,纠正认知偏差,加强各部门联系。同时,高校可成立一支具备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和素养的专业队伍,起到辅助配合和传上达下的作用,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再应用机制,提供机制保障
高校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再应用是影响后续评价指标体系顺利施行的重要因素,对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放松管理,致使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高校应探索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再应用机制,切实做到追责问责,与奖励惩罚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通过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及应用的公开透明化和全员监督,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积极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通过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或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实现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控、绩效评价、分析等一系列工作的动态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推进力和技术保障。同时,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高校提高信息质量和降低管理风险,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决策,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总之,高校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是突破预算管理现实困境的自身发展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战略部署的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的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是一项动态发展的长期工作,因此高校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同时需要借力完善组织架构、信息化建设等保障措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高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高质量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