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2021-10-23樊晓兰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9期
关键词:信贷绿色金融

樊晓兰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面临一定威胁。绿色金融可以引导处在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的资源流向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从而推动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金融在兼顾我国经济发展责任的同时,更重视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绿色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16日—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家重点任务[1-3]。这是因为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携“手”并进,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金融是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金融实践中,且在遵循市场基本发展规律的同时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最终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绿色金融主要有3个明显特点:由政府引导,在生态环境方面,如果政府处于旁观者的位置,那么那些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将不会顾及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盲目快速发展以获取利益,所以政府的监管和指导非常有必要,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不以高收入为发展目标,追求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点;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助推环境保护项目的顺利进行。

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也提上日程,虽然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相较国外起步晚,但是其发展快速,规模不断壮大,政府参与度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功能;绿色债券在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发展,丰富了绿色金融的内容;绿色保险作为近些年来最新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使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本文分别从以下3个方面介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2.1 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绿色信贷指的是通过银行贷款或“信用”通用等信贷活动为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提供一定的支持,一般为融资政策优惠。绿色信贷的另外一个名称为可持续融资,这充分体现了银行要在放贷和投资时增加对环境问题的衡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早在2007年,在国家的推动下,我国环保部门就连同多家权威金融机构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意味着绿色信贷正式进入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绿色金融在环保领域中被认可,也意味着绿色信贷的发展开始慢慢规范。2012年,为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绿色信贷指引》,该指引提出,要让主要商业银行调整其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实体的服务,将绿色信贷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强调商业银行作为实施绿色信贷的主体,要衡量好环境问题和成本问题。2021年,利用绿色信贷推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文件更是层出不穷。在政策的引导下,各个银行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绿色信贷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整体信用质量良好,发展方向明确,绿色信贷产品的种类也呈增长态势。

我国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不断壮大,贷款余额不断增加,见图1。据统计,2020年全国绿色信贷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金融迎来密集政策支持。从投放规模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依然保持着绝对优势。

图1 我国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贷款余额

由于国家开发银行是最能体现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的银行,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因此笔者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环境效益表来探究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的保护作用,见图2。

图2 2019年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环境效益

由此可见,通过绿色信贷我国环境问题得到了缓解,资源得到了节约。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优势很明显。同时,发展绿色信贷对环境污染治理也有很大的帮助,许多企业开展项目前会考虑项目是否对环境有影响,项目结束后要考虑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这就使得企业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会首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2 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绿色债券是一种融资工具,其为符合绿色发展的项目筹集资金,对绿色金融和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2015年,《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明确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方向,并要求在以后的发展中,绿色债券要走规范路线,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2020年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长江大保护”融通绿色债券,规模近50亿元。随后,很多政策文件连续出台细化了绿色债券的分类标准与准入原则,同时在新的绿色产业发展时加大了债券的占比。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规范[5],其发展最迅速的年份是2018年和2019年,2018年有44个发行主体,发行规模为2 179.5亿元;2019年发行主体为144个,发行规模为2 817.6亿元。据统计,我国2020年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达2 786.62亿元,累计发行突破1.4万亿元,规模仅低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在绿色债券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种类也在增加。其中金融债券在政策的影响下,一直是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的全券覆盖,其种类也更加的多元化。

2.3 绿色保险发展现状

近期,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受到银行保险机构的热捧。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子系统,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助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扩大绿色产业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我国绿色保险市场通过开创多种绿色保险产品为各个行业提供风险保障。绿色保险目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完全被梳理出来,政策也不是很健全。2016年,我国开始探索和发展绿色保险,提出相关政策,为绿色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目前已开发了多种绿色保险产品,其中公众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认知最充分,可见绿色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改善,在环境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6]。但同时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保险公司初次接受绿色发展理念,其专业化程度偏低,相关技术不成熟,绿色保险要求保险公司要有精湛的技术、专业化的管理和风险分散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不具备这些条件;二是我国绿色保险市场行政干涉严重,市场化程度低,绿色金融本身是建立在市场上的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在供需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易,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推广,同时委托给保险机构去做项目,许多保险机构出于各方面的压力接受绿色保险项目。所以,绿色保险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国家、保险机构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不规范并缺乏统一标准

绿色金融在发展绿色产业,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因此要在实际操作中应衡量企业或者项目是否达到了绿色认证的标准。但我国的认证标准由民间机构或企业自发定夺,这就导致出现多重标准,且认证结果和评估报告表现形式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人的决策。另外许多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界定绿色金融认证标准的规范,但实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

3.2 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完善

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近些年来,虽然一系列关于绿色金融体系及绿色金融产品的政策被颁布,但内容大多都是对绿色金融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并没有更加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在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力规范下,绿色金融的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当遇到各种问题时,很难规范快速解决,致使效率很低[7]。

完善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绿色金融中发挥可持续的作用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环保企业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相关商业银行在提供服务时,政府也并没有赋予相应的补贴减税优惠政策。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政策保护以及明确的法律规定。

3.3 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创新度低

为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我国许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研发具有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但都集中于绿色信贷层面,而且内容集中于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同质化金融产品比比皆是,缺乏具有创新意义的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导致金融服务单一。

由此说明,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并不深刻,也没有长久的发展机制与计划,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发展势头不够明显。

3.4 没有与国际接轨

国外绿色金融发展比较早,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突出优势如下:产品多样化,设计、内容、形式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均衡,能够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注重给社会、环境、经济带来效益,而且在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上也有很大收益。

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对于绿色理念和政策方面认知很浅,绿色金融理念和世界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衔接出现了问题。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助力环境友好发展的同时,给企业或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8]。

3.5 缺少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进入门槛很高,只有获得相关银行和机构的认证才能开展绿色金融活动。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对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人才匮乏,不仅相关绿色金融机构缺乏专业化管理的人才,政府部门同样缺乏。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晚,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也只经历短短的几年,绿色金融体系不健全也导致人们不能系统地对其进行学习。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阐述绿色发展理念,使绿色概念深入人心,所以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创新

4.1 建立标准统一的绿色金融认证和管理体系

绿色金融的不标准化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客户需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建立标准统一的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和合理化的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国家要尽快指定相关部门或行业专家建立统一详细的绿色金融指导目录,使金融机构或企业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让各个相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标准形成统一认识,且一旦建立应尽快实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短时间内让我国绿色金融规范化[9]。

4.2 健全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

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我国绿色金融顺利进行和持久经营的基础保障。根据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健全政策和法律法规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和完善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增加关于绿色金融的内容,权威的文件会让大众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同时让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二是设置绿色金融专属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同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更重视低成本、低消耗,企业或相关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依据;三是加大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对风险的管控尤其重要。

4.3 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

我国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要创新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绿色金融产品,改变绿色信贷占据主要地位的结构特色,充分发挥证券、信托、保险等其他产品在绿色金融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低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绿色金融创新项目的发展,以金融机构为主要阵地,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创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吸引人才积极交流,结合日常生活,从交通、旅游、建筑方面着手,研发真正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产品。要拓宽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使用范围,满足多元化主体的需求。同时,创新绿色金融业务和服务,在服务实体行业方面要加强,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要根据行业前景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信贷利率和支持政策,争取让绿色金融的发展多元化、合理化。

4.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是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交流大会,学习国际经验,相关金融机构与企业可利用有效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和经验借鉴的窗口。这样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还可以使中国具有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被世界所瞩目,帮助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走上世界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10-11]。

4.5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可以为我国未来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为此,我国要赶上国外绿色金融发展进度,积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互鉴,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加快人才引入,增强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其在绿色金融项目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方面更加专业、更有效率,可通过与高校合作,联合培育人才,让学生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实践项目中;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要在内部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为绿色金融专业化人才储备增添力量。

猜你喜欢

信贷绿色金融
绿色低碳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