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2021-10-23邹银凤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9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素质技能

邹银凤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21世纪,计算机是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项工具,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让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建立起计算机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如今,高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系统性不足、创造适应性缺失以及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展开了分析与讨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计算机行业当中。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一席之地,企业便开始抢夺人才,在招聘时,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高职类院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构建起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如此,才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

1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内涵

1.1 复合型人才

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复合看作是事物变化的过程。我国学者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含义所给出的解释大多一致,即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学科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优秀人才。换句话说,复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跨专业和学科的背景,更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广泛且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意识[2]。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正不断发展,加之互联网在工业领域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只拥有单一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一些学者将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如邹彩屏学者就将复合型人才分为了复合学术型、复合工程型、复合技术型以及复合技能型4种。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即同时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里的复合不单单指技术或专业知识上的复合,更是指技能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复合[3]。

1.2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

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知识面广、思维辐射度宽、社会适应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还拥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在其工作岗位中具有4个特点。一是多接口,多接口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个性、品格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因此这类人才除了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外,也拥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及较好的品格修养,这也为其日后适应多个不同岗位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主要根据生产操作、生产管理、技术设计以及业务营销等4个职业技术岗位来开展有关课程;三是适应能力强,由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多个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也拥有较好的知识交互和渗透能力,与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比,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掌握了单一的职业岗位技能,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则精通多个不同岗位技能,对于不同的职业岗位也能够快速适应;四是可迁移性,可迁移性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跨领域或跨方向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融会贯通,其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并且能够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快速抓住与其他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很大帮助[4]。

2 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2.1 素质模型构建方法的选择

素质模型的构建有多种方法和思路,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创造法过程驱动趋势、驱动产出法等思路来进行构建的。现阶段,也有专家小组法、直接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回顾法等多种方法被运用到素质模型的构建当中。而目前学界公认的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以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为核心来构建的素质模型。由于这类方法最为有效,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也可以参考此类方法。在构建人才素质模型时需要考虑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但由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对象不能面向未来,因此在这一模型的构建当中,样本的数量和类型也是有限的。并且,一些企业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的素质要素(企业的个性特征等)也无法在访谈中进行展现。考虑到这些情况,在对人才素质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专家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5]。

2.2 素质模型构建的原则

高职院校构建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目的是针对企业具体的岗位绩效标准或企业岗位群,培养出适合的优秀人才。基于此,在素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为保证素质模型的科学有效性应坚持以下4项原则。

2.2.1 开放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要基于各大构成人才素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这些要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由于模型面向的是计算机行业,随着行业的发展,体系也需要不断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模型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逐步合理化与科学化,因此在进行模型的构建时,要坚持开放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以发展、开放的眼光逐渐对模型进行完善[6]。

2.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素质模型是依照素质模型理论指导来构成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设计培养的途径及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高职院校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满足岗位工作绩效,就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来对素质指标进行设计。

2.2.3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并存

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为了满足各大企业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市场不断在变化,企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动。因此,素质模型是动态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所采取的措施又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基于此,高职院校素质模型的构建需要秉持动态性与可操作性并存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2.2.4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尽管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高职院校构建素质模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素养,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选择适合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多元化发展的优秀人才。

3 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应用实践

3.1 目标定位

以计算机行业发展导向及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见图1),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学习的特点,以适应计算机行业可持续发展为需求,以培养多接口、即插即用、可迁移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此外,对于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此,学校也特别组建了调研团队,对学校所在地区的就业市场进行了有关调研。经过调研后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是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需求,笔者所在学校的调研组也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方案。

图1 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

3.2 方案的制定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与人才培养绩效之间存在的差异,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并明确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模式,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模型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来进行人才培养,针对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进行输入培养,并根据培养过程中的评价检测,对教学管理的方式进行适度调节,以找出最佳的要素组合模型。

3.3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针对数字模型中对各素质要素的绩效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搭建专业通识能力平台以及专业特殊能力平台。另外,课程体系的设计也要与学科的知识相融合。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如何化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非常关键。对于课程的设置是非常灵活多变的,而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也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因此,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划分上将课程分为三大类: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能力课程。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坚持以培养多接口、即插即用、可迁移性较强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而这也需要高职院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只有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共同联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够做好。

3.4 对实践平台进行整合

在对于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主,并搭建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培养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还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这种螺旋式的培养模式除了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印象。在学生完成了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后,在每学期的期末会增加一次专门的综合性的实训课程。这样,学生每学期对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都是有递进的,并且随着实训难度的增加学生也会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会为学生引进一些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当中进行虚拟团队的运作。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项目开发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日后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搭建起多专业融合的智能化教室外,还可以开展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条件。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训与研发基地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5 加强校企合作

尽管学校与校外企业之前已经开展过合作,但力度远远不够。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于人才的供给上,而更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进步。本文中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也是根据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开展实训课程,能够真正让学生得到锻炼。校方积极与校外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让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4 结论

本文结合计算机行业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并进行了应用实践,实践成果表明,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因此可以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是有效的。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素质技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模电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