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2021-10-23宋倍韩露宋楠楠
宋倍 韩露 宋楠楠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 汤阴456150)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于冠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堵塞,出现心肌严重缺血、心功能急剧降低的急性致命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新生,但难以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生物进程,术后仍无法排除再次形成血栓和发生狭窄的可能性。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可为PCI术后患者从住院期间到居家康复提供持续医护一体化康复干预服务,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和心脏相关疾病死亡率。本研究观察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1±6.10)岁。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6~73岁,平均(59.50±6.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初次行PCI手术;心脏射血分数>50%;患者及家属知情。排除标准:合并心源性休克;伴有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为患者讲解术后心脏保健知识,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方案;待患者心功能稳定后指导患者抬腿等床上运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组增加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第1天,PCI术后对患者病史进行评估,嘱患者适量饮水、进食低脂流质食物,嘱咐患者家属减少探视时间。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关节、核心肌群被动训练,床上坐起,15~20 min/次,3次/d。第3天,向患者讲述体力康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双脚悬挂于床边坐位,30 min/次,2次/d。第4天,增加膳食纤维食物,避免刺激性和胀气食物的摄入。可在床旁自行排便,独立在椅子上坐1~2 h,床旁站立、原地踏步10 min,3次/d。第5天,建立科学化饮食结构,室内行走100 m,3次/d。第6天,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室内行走150 m,上楼梯1层,3次/d。第7~8天,患者进行步行200 m,上楼梯2层,3次/d。制定出院后心脏康复和运动计划,患者居家自行运动时需佩戴运动手环监测心率,运动前后在家中自测心率、血压并及时记录。两组均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1)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MI);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直接法-表面活性剂清除法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心肺运动功能:采用瑞士Cardiovit CS-200心肺功能测试仪检测患者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e)、峰值千克摄氧量(Peak VO2/kg)、最大代谢当量(METmax)。(3)预后相关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比干预后观察组BMI、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LDL-C(mmol/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BMI(kg/m2)干预前 干预后TC(mmol/L)干预前 干预后49 48 t P 25.44±3.62 25.47±3.64 0.040 7 0.967 6 22.85±1.33*24.60±2.08*4.925 5 0.000 1 5.24±1.12 5.29±1.13 0.218 9 0.827 2 3.23±0.98*4.57±1.07*6.434 2 0.000 1 3.88±0.96 3.92±1.02 0.198 9 0.842 7 2.13±0.38*3.00±0.82*6.681 4 0.000 1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肺运动功能对比干预后观察组VE/VCO2slope低于对照组,Peak VO2/kg、MET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肺运动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肺运动功能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METmax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VE/VCO2 slope干预前 干预后Peak VO2/kg[ml/(min·kg)]干预前 干预后49 48 t P 26.77±5.30 26.82±5.35 0.046 2 0.963 2 23.05±2.18*24.79±3.06*3.219 7 0.001 7 19.55±3.64 19.59±3.62 0.054 3 0.956 8 24.56±4.52*21.16±3.65*4.190 6 0.000 1 5.02±1.10 5.05±1.12 0.133 1 0.984 4 7.01±1.45*5.67±1.13*5.069 6 0.000 1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指标对比干预后观察组cTnⅠ、NSE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NSE(μg/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cTnⅠ(ng/ml)干预前 干预后49 48 t P 1.15±0.24 1.16±0.25 0.201 0 0.841 1 0.58±0.07*0.99±0.12*20.500 0 0.000 1 75.96±11.63 76.10±11.69 0.059 1 0.953 0 32.08±5.20*53.84±7.01*19.543 9 0.000 1
3 讨论
PCI术以机械血运重建为治疗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但手术本身可能会造成冠脉内皮细胞损伤、冠状动脉痉挛,同时斑块碎片或血栓可诱发冠脉栓塞,导致心肌缺血和损伤,影响心肺功能恢复[2]。在术后给予患者常规干预,制定科学化饮食计划,督促患者适量运动,可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术后身体机能;但常规措施干预需要做大量时间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只是执行医嘱来处理事务,缺乏规范化目标和具体流程。对照组在实施常规干预过程中对患者的活动和体位具有一定的程度的限制,长时间卧床极易造成患者活动耐力减低、腰肌劳损,严重者可发生深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进而影响康复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MI、TC、LDL-C、VE/VCO2slope、Peak VO2/kg、METmax、cTnⅠ、NSE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干预,可有效降低血脂异常危险因素的侵害,促进心功能和肺功能恢复正常。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是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入院后进行综合性评估病情程度,早期进入至院内7~8 d的心脏康复过程,在患者出院前给予心脏康复指导,嘱咐患者准备运动手环实时监测运动时心率,并鼓励患者在家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我康复进程,便于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监测,进而解决了康复地点的限制;通过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近阶段饮食习惯、运动情况、体质量及正确用药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管理意见,全程对患者进行监督和随访,提高了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3]。通过运动形式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建立,有效抑制血栓再次生成,提高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进而减低心脏负荷;同时通过增大迷走神经张力,使交感神经神经兴奋性下降,进而使心率减慢。通过长时间且规范化运动训练,患者运动系统已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变化,运动肌群对氧气的代谢及利用能力加强,运动量的增加机体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促使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吸收更多氧气,满足患者机体对氧气的需求量,进而增加心血管效应,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4]。心脏康复训练与肺功能紧密相连,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改善气体交换,通气血流比值被纠正,进而促进肺功能恢复;同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功能得到有效锻炼,优化胸腹呼吸运动形式,进而减低过度充气现象,提升肺功能。通过心脏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脂肪细胞和肌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运载体数目,有助于两种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运,提高脂肪细胞和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功能,加强患者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进而改善糖脂代谢水平,降低危险因素的侵袭。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谢能力,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提升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