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奈唑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指标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2021-10-23邱云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

邱云霞

(河南省汝南县中医院 汝南 463300)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结核病,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脑膜及脊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1]。脑膜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膜炎发生后,患者脑内组织也可受损,致死、致残率高,且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抽搐、发热、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导致正常工作、休息受影响,危害严重需及早治疗。因脑部手术风险较大,且手术治疗尚难以有效缓解炎症,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疗法。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通常采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的治疗药物,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作用[2]。但药物治疗见效缓慢,近年来研究也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发生基因突变增多,而抗结核药物研发滞后,导致可选取药物仍较少,患者短期获益有限,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低[3~4]。利奈唑胺是新型治疗药物,对多种病原菌有杀灭效果,对结核分枝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利奈唑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5岁,平均(37.95±5.68)岁;结核类型:颈部淋巴结核11例,肺结核21例,骨结核10例;病程1~9年,平均(5.39±1.07)年。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4~63岁,平均(38.06±5.74)岁;结核类型:颈部淋巴结核10例,肺结核20例,骨结核12例;病程1~8年,平均(5.82±1.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脑脊液白细胞数升高,葡萄糖含量及氯化物下降;有呕吐、抽搐、头痛、发热症状;治疗依从性好。(2)排除标准:中途服用其他药物者;利奈唑胺过敏者;伴急性脑血管疾病者;伴脑外伤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口服盐酸乙胺丁醇片(国药准字H44021829),0.75 g/d,1次/d;口服吡嗪酰胺片(国药准字H44021983),1.5 g/d,1次/d;口服利福平胶囊(国药准字H31021101),0.45 g/d,1次/d;口服异烟肼片(国药准字H43021039),0.3 g/d,1次/d;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国药准字H20094009),0.5 g/d,2次/d。观察组抗结核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对照组,另外给予利奈唑胺片(注册证号H20130609)口服,1 200 mg/d,2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4 评价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3管,每管1~2 ml,用无菌试管留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脑脊液指标,包括蛋白定量、葡萄糖含量、白细胞计数。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后遗症发生情况,包括头疼、癫痫、视觉障碍、眼外肌麻痹。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炎、贫血、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皮疹。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脑脊液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低于 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脊液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脑脊液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白细胞计数(×106/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蛋白定量(g/L)治疗前 治疗后葡萄糖含量(mmol/L)治疗前 治疗后42 42 t P 1.83±0.79 1.92±0.54 0.587 0.559 1.12±0.41*0.78±0.25*4.422 0.000 0.93±0.21 0.94±0.34 0.156 0.876 1.57±0.38*2.13±0.42*6.175 0.000 109.41±9.83 108.62±9.78 0.356 0.723 76.32±7.84*45.65±6.58*18.713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若未得到及时控制,可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5]。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免疫缺陷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随之升高,在结核病中发生率高达10%,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6]。

大量研究表明,当前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案效果多不理想,可选取药物尚有一定局限[7~8]。这是由于在结核性脑膜炎中,40%的患者发病与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有关,耐药结合分枝杆菌具有对多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对此类患者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难以获得显著效果,临床需在患者疾病早期选择在脑脊液中浓度高的药物,以加强抗结核强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利奈唑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脑脊液指标水平及预后。分析其原因在于,利奈唑胺是一种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由人工合成而来,具有快速杀菌的作用,对敏感菌也能发挥杀菌效果,且对静止期和快速增值期菌群有抗菌活性,对脑脊液屏障渗透性高达80%~100%,在脑脊液中浓度显著高于抑菌浓度,疗效显著[9]。利奈唑胺主要作用机制为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0]。除此之外,利奈唑胺可强效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在多重耐药结核菌感染中有高应用价值。利奈唑胺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抗菌类药物,不会出现交叉耐药,且其脑脊液穿透性高、耐药率低、使用安全性高,无须调整血药浓度,即可快速控制感染。综上所述,利奈唑胺可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指标水平及预后,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莫西沙星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对初治肺结核患者病灶吸收情况的影响
Vaccination
抗结核药+保肝药≠预防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