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现的《共产党宣言》译本
2021-10-22徐情
徐情
2015年是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九十五周年,先生的故乡义乌市政府准备在这一年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及由该室主办的《义乌史志》编辑部也想在这个基础上出一本专刊。2015年1月9日,我接到该室的工作人员、《义乌史志》的编辑贾胜男老师的一个电话以及1月12日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她在电话及邮件中说,现存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全国仅11册,其中你所客居的温州就拥有一册,因为存量少,年份长,估计每本册子后面都会有一个极好的故事。
按照事先的约定与计划,一踏入温暖宁静的温州图书馆,我就乘上电梯,直奔七楼的古籍部,接待我的是衣着朴素、举止文静得体的王妍女士。经过简短的交谈并看过我的相关证件以后,按照我的采访要求,王妍女士就从隔壁的善本库中帮我把那本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小心翼翼地给拿了出来,温州市图书馆真的是把它保存得很好亦很到位。因为从整本书中没有看出被人为撕坏的地方,封面上的颜色虽然浅了淡了,但文字却还一笔一画均具在着,自右至左,自上而下四行文字依次分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产党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其中“共产党宣言”五个字作为书名显得比较大,其他的三行字作为说明性文字,它们的大小较为一致,一幅马克思的坐姿半身图像占据了该书封面的绝大部分。因此,单从这本书的封面、文字及排版设计来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它坎坷不凡的命运以及它悠远的沧桑历史感。
已退休的老馆员陈钧贤先生说,最初发现这本《共产党宣言》的是他们的副馆长朱伟星先生。那时的温州图书馆不在现在的府西路1号,而是在中山公园著名的温州池上楼附近。“文革”时期,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朱先生被“下放”到当时温州市图书馆所办的一个旧书店里,有一天,在整理书刊时朱先生偶然地在成堆的旧书中发现了这本薄薄且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当时的朱先生虽然对馆里的图书采购、收藏、捐赠等业务没有了发言权,但是经过仔细思量与考虑,他还是把这本书带到了图书馆,并嘱咐相关人员说,这本书虽然很薄,但历史信息却很厚很浓,它是极其珍贵的,我们不能把它当成旧书给卖了,我相信将来它还会派上用场的。1998年2月,陈钧贤先生在图书馆成千上万的藏书中注意并接触到了这本其貌不扬的薄书,并且对它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后来又通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陈先生这才发现这是一本“错印本”的中文首版的《共党产宣言》(之所以把它称为“错印本”,这是因为其书名“共产党宣言”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至于印错的原因,限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当然不得而知)。同时,在查阅相关史料的过程中,陈先生又首次发现它是戴树棠先生的藏书,因为在其红色封面的右下角有一方形的私人印章,虽然经过岁月的风风雨雨,但红色印泥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四个阳文篆刻“荫良藏印”依然清晰可辨。另外,在这几个字的旁边还有藏者用蓝墨水钢笔书写的“一九二四、略哲”等几个文字也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正是通过对这几个文字的仔细辨析与研究,陈先生才意外地发现了这是一本戴树棠先生的读本,因为戴树棠先生的字为“荫良”,而其印的私章为“荫良藏印”,所以这本《共产党宣言》“错印本”它当然就是戴树棠先生的藏书无疑。早年的戴树棠先生就读于杭州法政专门学校,在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影响下,戴先生作为温州地区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很快地就有了激进的思想与行为,并与温州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胡公冕、谢文锦、胡识因与郑恻尘夫妇等有广泛的交往与联系。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由郑恻尘、胡识因夫妇等人创建,戴树棠任独立支部的宣传委员。另外,早在1922年,戴树棠就在我国亚洲文化史专家陈经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创办《瓯报》,以提倡新文化,传播新学说。1925年,戴树棠还到过北京,参加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主办的干部训练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有幸聆听了李大钊的教诲。而这样一来,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条件下,在《共产党宣言》首次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并通過海路流通到温州生活书店的历史情境下,戴树棠先生作为温州觉悟了的早期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与传播实践者,他能够拥有并阅读这样的一本书再正常不过了。他的朋友、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师陈望道先生的同事胡公冕还在1922年在苏联的伊尔库茨克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上,亲自聆过列宁的演说并荣幸地受到了列宁的亲切接见。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温州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它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之地,它能够拥有这样的一本初印的《共产党宣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