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的技术与心智

2021-10-22刘超

书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学生

刘超

众所周知,由于新冠疫情原因,世界已然发生深刻的改变,各行各业深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此不同,许多校园亦因之变化。对高校来说,所受冲击尤为显著,国外有部分高校曾临时停摆,有部分高校被永久改变,有的学校或从此消失。

在疫情期间,学校普遍实行在线教学,是在极端状态下的重要尝试,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社会试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这场试验和探索中,现代科技彰显了惊人的力量。现代科技所孵化、所支撑的在线教育,展露出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

其最突出的优势是便捷,借此可以跨越时空藩篱进行畅通的交流和教学。流疫期间,教师都通过相应平台授课,而遍及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听课、互动。在这里,师生之间处于不同的空间自如交流。在时间方面,在线教育也弥补了线下授课的不足,有个别学生若因种种原因难以在预定时间参加课程学习,则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录制课程,以便学生在此后方便地时间观看学习,不耽误学习进度。同时,许多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线下宣传所需要的纸张、器材和场地,学术活动参与者也可以不再舟车劳顿,只需通过连线便可与各地听众交流、探讨,这极大地节省了嘉宾、接待方和听众的交通及时间成本。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网络“最强大的方面之一”,在于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而不必考虑他们的地理位置和时区上的差异”。这样的技術突破,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力量,也为人们日后在各种条件下的教学和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由于师生都可以在家中上课,因此节省了路上往返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对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停车场地有限等问题无疑是大为有利的。

同时,由于师生上课都可以在家中进行,不用直接出门赶赴教室,因此不用经过人多的地方,不用在人多的地方聚集,而且也无须师生拥挤在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的大教室中,这些因素使人们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家上课,也成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支持。

便捷、节能、环保、安全等是线下教育难以企及的优势。而且,线上教学的开展客观上也进一步减少了学校办学工作中许多非必要的形式主义的环节和流程。可以说,正是由于在线教育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模式的崛起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教育实践,“极大地增强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工作效率。在此意义上,在线教育无疑是现代科技的一种新的结晶,前所未有地丰富和便利了教育实践和人们的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克服了时空因素对教育及人类活动的限制,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样态。然而,科技发展至此,仍未克服其固有的局限。线上教育的优越性源于其对时空障碍的克服,但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在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时空中完成。

第一,制约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客观条件限制,在线教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线上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至于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则基本没有可能,这将明显地制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要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更是要努力以此为手段锻炼学生的大脑、开发学生的心智、磨炼学生的品性,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对塑造新的精神面貌是意义深远的。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而作为科学家的巴甫洛夫则说:“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结合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而击木游戏正是能锻炼你的臂力、腿力和眼力!”

第二,明显压缩了学生的视野和生活的内涵。课堂学习固然是校园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绝非其全部。除此之外,完整意义上的校园生活可能还有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如课外阅读、宿舍交流、学术活动、社交、班团活动、社团活动、体育休闲娱乐、参加会议、课外兼职、志愿者活动,以及田野调查、支教、国际交流等,这样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也是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们不仅仅能收获知识、能力,而且能收获同窗情谊和人生阅历。而在疫情期间别无选择的线上教学条件下,这一切内容都已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内涵明显压缩,学习生活体验受到相当的限制。由此,也就大幅度缩减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也制约了人才培养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三,制约了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许多大学校园都有较好的环境,环境育人的功效不言而喻。杜威便指出:“想要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历史,是用建筑材料造成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文化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物理空间则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校园的建筑和设施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意涵。大学还有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实习实训基地、调研基地等,每一个场所都可能发挥联动的育人作用。这些空间场域不仅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还有显著的、持久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图书馆中的学术文化、实验室中的科学文化和运动场上的体育文化(如拼搏精神及团队精神),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学生的文化气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这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出来的。这种教育作用的发挥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其条件就是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基本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物质”才能更好地承载“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以大学图书馆为例,其所包蕴含的浓郁的学术气息和博大的知识体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干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许多实验室也是如此,其中可能蕴含着一代代人的学脉和精神传承。蜚声世界的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和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y),以其严谨、自由、注重传统而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国际水平的成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科学界的奇才巨擘。其中,后者尤其堪称传奇,历史上曾先后成就过许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如颜任光、赵忠尧、霍秉权、李国鼎、张文裕等。对任何研究者而言,若能直接亲临现场、在实体的环境下接受熏陶,无疑是一种不教之教。这种耳濡目染的“无言之育”,胜却无数的说教和思想灌输,这种良好的环境,使得这些机构的成才率极高。我国高校中,环境优美、育人成效显著的名校也不胜枚举。而在线上教学的条件下,大学的物理空间被悬置,“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条件难以具备。而人的心智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脱离了坚实可感、丰富多样的时空因素,其效果难免受影响,不仅收效慢,而且实效性也会减弱。

除以上三方面外,线上教育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于交往方面。

从现有条件看,在线教育明显地制约了人际交往与社会共识的形成。教育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需要真实的自由的、自主的空间,人只有在真实的时空中才能得到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教育场域既有学术文化功能、实践功能,也有另一项重要的功能,即交往功能。人际交往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人的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学校所提供的空间场域,不仅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为学生与校内外不同类型、层次和年龄的人之间充分的自由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适应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平衡。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其中的拟态特征固然丰富了人的表现力和沟通渠道,但也架空了现实场域(情境)中的人的本真和原生态的社会现实。

祖国的未来在青年,时代需要青年立大志、有担当。需要青年在广阔天地和社会大舞台上去历练,在实践中学,在战斗中成长,在社会中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成就自我。线下交往与线上交往尽管都是交往渠道,但仍有显著区别。除了空间距离的显著差异外,线上交往作为虚拟社交,自主选择性更强,所选对象往往是同輩群体,同质性较强。而线下交往则更为真切,对象也更为丰富多元,不仅有自己的同辈群体,还有自己学业共同体中的教职员工、同学朋友、同乡,以及其他人士等。在交往实践中,青年学子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社会的历练中更好地了解自己,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正是这样,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在人际互动中参与社会实践和自我建构。也正是在这样自由而丰富的持续交往实践中,他们经风雨、长知识、见世面、健全人格,开拓胸襟,日趋成熟,不断走向成长成才成功。

另一方面,这种自由而普遍的真实社交还有另一种重要功能,即凝聚共识。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够通过共同经历、记忆来促成共识、互信和共情。交往的过程是文化传承传播的过程,也是学生历练成长的过程。交往无疑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学生容易敬业乐群,实质性地提升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学校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但也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交往、理解、共情、沟通协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不可或缺,却并非来自天生,而是需要在不断的观摩、研习、体知、反思、历练中才能切实地持续提升。而这种目标,仅仅依赖于线上的虚拟交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线下的真实交往中才能更好地实现。

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组织的。有组织就需要有最基本的规则和公共生活,对处于受教育者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低限度的集体(共同)生活,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教育作为凝聚社会共识、弥合社会罅隙的场域,学校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反而扩大了社会差异,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分化与撕裂,加剧“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之类的感知和现象。长时间缺乏最基本的集体生活,不利于培养人的集体精神,使学生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难以高质量地实现个体社会化,难以更好地迎接未来可能的挑战,这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这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造成了重重困难。“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而“个人的全面性……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这又取决于和他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这种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更应该努力确保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真实交往。

在线教育的局限制约着线上教育的实效。在目前条件下,这是线上教育难以解决的,也很可能是其最终也无法彻底解决的困难。而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恰恰需要解决这几个关键问题:

正如约翰·邓恩(John Donne)所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任何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大地相连,与世界相连、与社会融为一体。正是在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生成、呈现和维持着自己的社会性,人构建出了社会的自我,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存在。尤有进者,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信息时代的进展,未来社会的第三产业会持续扩张;而第三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在提供优质服务,仰赖于人员的频繁流动和密切互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大量交往。无疑,这对人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诉求;对人才培养和人的生存方式自然也会有新的更高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无论是从提高自身水平看,还是从更好地服务社会看,都需要在这方面有充分的回应。

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实际动手操作的磨砺、丰富的生命体验、开放自由和多样的人际交往实践,对人的成长无疑有着更深刻的影响,对人的心智的成长成熟有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意义。青少年学生只有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大地,把文章(作业)写在大地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也只有通过接触现实,才能更好地面对种种挑战,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交往与劳动、科学研究等一样,都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在这种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才能从社会和自然中汲取营养,实现自我的成长。这种实践,让他们更接地气,才能更有底气,才能更具现实感和历史感,更能磨炼出把握当下、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提升全球化时代的胜任力。

马尔库塞曾指出:“技术,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剧人的软弱性。”如此,技术的持续猛进确已深刻地改变物质生活,拓宽了人类视野和能力边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存形式和交往方式,甚至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智,但并没有改变社会规律和人的本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人的生存逻辑、认知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结构,更没有改变人类心智成长成熟的基本规律和路径。

如是观之,在线教育诚然可喜可贺、威力巨大、成效显著,但它终将无法取代人类长期以来的校本教育。勤劳而有力的双手、明澈而开阔的双眼、温热而坚韧的心灵、聪慧而冷静的头脑,乃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只有线下教育才能充分提供的,是线上教育所难以企及的。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