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2021-10-22曹晓峰
曹晓峰
蓝印花布是南通的地方特产,也是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通州区二甲镇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的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度适宜,很适合棉花的种植和栽培。从很早开始,这里的四里八乡就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土布生产成了当地农户的传统产业。棉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手工蓝印业的兴起,蓝印花布于是逐渐发展成南通地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产品。2007年2月,该镇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
作为南通颇具特色的民间印染工艺,蓝印花布始于宋代嘉定年间,相传由松江嘉定归姓人氏所创,俗称“药斑布”。其工艺方法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手工操作,“以皮纸(柿漆纸或桐油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宽狭为度,錾镞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石灰、黄豆粉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才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有如描绘。”用作染色的染料,是《诗经》和《齐名要术·种蓝》中多处叙述过的纯药性植物靛蓝,其印染成的布,色泽饱满,色度牢靠,蓝白分明,美观大方,且具有消恶防蛀作用,故稱“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而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禧”等,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蓝印花布还巧妙运用粗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人民群众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构图别致,色泽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充分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物色风貌和文化韵味。
自明清以来,南通各地盛产棉布的集镇,一般都有数十家生意兴隆的染坊。随着产量的增加,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大量的蓝印花布产品运往外地销售。由此,南通蓝印花布声名远扬,深受人们的青睐。二甲镇的染坊业是随着土布业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最早要数余东人曹国忠开设于清道光年间的“曹裕兴”染坊,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所染品种有老蓝花布、月白布、青布、黑布等。到了民国初年,每天出布便有200匹左右,经营范围方圆二三十公里,有“裕国财源通中华,兴隆事业达华洋”之誉。民国以后,二甲镇及附近染坊先后发展近20余家,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版刻花艺人,在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曹裕兴染坊得以恢复和发展。此后,蓝印花布的品种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壁挂等实用品、装饰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生产的蓝印花布先后获得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客商的好评。曹裕兴染坊因此也成为南通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基地之一。
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二甲蓝印花布艺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他们大胆吸收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图案元素,使蓝印花布工艺日臻完美,更加丰富多彩。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有关部门授予二甲镇“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的光荣称号。特别是二甲曹裕兴染坊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外报刊杂志上被进行刊登和报道。
如今,南通二甲曹裕兴染坊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研究发掘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产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金奖、银奖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以及诸多省级工艺美术比赛大奖。经过百余年的文化传承,其产品现已发展成印花布衣料、台布、窗帘、壁挂、帐沿、围兜、丝巾、帽子、座垫、抱(靠)枕、杯垫以及大小包具、工艺装饰等十多个品种门类,畅销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际国内市场。而且,推出的产品与多个国际一流品牌合作,以轻奢形象风靡海外,使蓝印花布成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符号”,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
在此基础上,染坊还注重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发掘各种资源和传统配套设施,不断加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将蓝印实物、工具、资料、图册和宣传展示、学习鉴赏、兴趣体验融为一体,使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展现出蓝印花布百年传承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也让南通蓝印花布更加绚丽多姿、精彩夺目,富有时代气息。
南通曹裕兴染坊传承至今已有五代传人,蓝印花布工艺日臻完善。成立了南通本蓝工艺品有限公司,积极弘扬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开展社会培训和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产品,在艺术素质、社会影响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2019年,曹裕兴染坊被授予南通首批老字号单位、江苏省老字号协会单位、江苏省版权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南通蓝印花布的重要传承基地。一方面展示了南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对传承、弘扬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和示范引导作用。蓝印花布已成为镌刻在南通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和充满乡土情结的精神名片。
(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