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长征出发地于都

2021-10-22文图沈海滨

道路交通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浮桥馆内

文图|沈海滨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县城,它的名字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的于都。红军在于都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旧址、旧居,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旧址暨毛泽东长征出发前夕旧居等。为了追溯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为了怀念革命先烈,笔者慕名来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

长征出发地为什么会选择于都呢?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人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地集结。惟有南线,红军与粤军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因而,位于中央苏区西南角的于都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决策视野。于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从政治条件上看,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从军事上讲,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乘敌不备突破敌人在信丰、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西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红一、红三军团作为先锋队渡过于都河,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群众便有组织地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有位老人甚至把自己准备的棺木拆下送给红军架桥。周恩来在听说此事后,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仅4天时间,红军就在于都县30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布设众多的摆渡。歌曲《十送红军》正反映了这一场面。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主题雕塑区,挺立着一座“长征从于都出发”的主题雕塑,旁边屹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该碑为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的真实写照。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从江边渡口来到不远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里陈列着当年红军的许多文物、照片、事迹介绍等。馆内一面展壁上挂满了草鞋,在排列中展现出一幅长征路线图。那是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编制了大量草鞋。馆内展示着一个藤编的摇篮,这是于都人民接收、抚养各军团红军指挥员的后代,解除他们后顾之忧的见证。当时,红军留下的一批家属也由于都人民负责安排或转移,为了保护她们,不少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馆内陈列着一颗从于都出发辗转多地在80年后又重回故地的子弹。1934年7月,杨得志在福建温坊战役中从敌军手中缴获了这颗子弹,一直伴随他南征北战。2014年10月,由杨得志之子杨建华将这颗连同另外两颗子弹,捐献给了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有一面“长征出发地红旗谱”墙,上面挂着几十位出生在于都县的红军战士照片,对于都人来说,几乎家家都有红军、烈士。馆内收藏着两本《红色中华》报影印版,这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真实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在苏区组织动员工作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征路上,两百多期《红色中华》报由挑夫挑着,和中央红军一起走过二万五千里,历经千难万险保存了下来,成为后世了解中国革命史的珍贵资料。纪念馆展示的各种史实资料和文物,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

徜徉在于都这片红色热土上,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源小学……以“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气息。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浮桥馆内
印象·福州新馆
家乡的那座浮桥
寻宝博物馆记
一起跳
逛图书馆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中革军委的由来及其与中央军委的关系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试论周恩来与我党早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职能的演变
为什么说“中央军委”和“中革军委”不属于同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