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初心使命 倾心为民办事
2021-10-22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路畅人安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今年以来,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期待的事情做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口碑。本刊选登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扎实为民办实事工作经验,供借鉴。
跨省通办 快捷方便
截至今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84亿辆,汽车驾驶人4.31亿人,申领驾驶证、购车上牌等已成为群众日常需求。过去,一些交管业务需要回原籍办,给群众带来很大不便。全国公安交管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逐渐实现交管业务一证办、异地办、网上办、就近办,解决办事痛点、提升服务水平。
不久前,天津市民李猛选中了一辆二手轿车,该车为湖北省武汉市号牌。6月1日起,天津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二手车可以异地直接办理交易登记,档案信息通过网上转递。李猛在二手车市场购买该车时,“一站式”办理了车辆查验、登记转入天津手续,无需前往武汉市验车、办理转出,“两次登记查验”变为“一次登记查验”,减少了两地折返的麻烦。
从推行异地车检、异地考证、异地处理交通违法再到“互联网+交管”改革,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不断推进跨省办理机制革新,逐渐实现交管业务一证办、异地办、网上办、就近办。目前,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驾驶人考试领证和审验换证、交通违法处理等交管业务已经实现跨省通办。
探索全国通办、一证通办
近年来,公安交管部门充分考量跨省通办实施效果和审批风险,推动驾驶证异地通考、机动车异地通检等重大改革措施省内先行、全国推行,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驾驶证电子化等关键改革举措试点先行、加快推广。
“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异地车辆跨省登记检验等政策,极大减轻了群众多地往返的办事负担,群众对交管创新服务挺满意。”天津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车辆管理所车务科工作人员刘宁宁说。截至目前,共有26万异地申请人在天津享受“一证通考”考领小型汽车驾驶证,4600余名机动车所有人享受到异地车辆电子档案转籍服务。
上海市民崔先生喜欢自驾出行,以前在外地被记录的交通违法行为,只能在机动车登记地或者交通违法发生地处理。实施非现场交通违法跨省异地处理后,崔先生可以选择任何一地公安交管部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交通违法,不需要返回上海或者交通违法发生地再处理,减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探索交管业务全国通办、一证通办,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是系统性很强的改革。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于法有据、有策可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完善制度、调整流程、优化服务,保证改革新措施精准落地,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实惠和便利。”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刘宇鹏介绍。
近年来,公安部不断深化交管领域“放管服”改革,对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梳理,对与改革不一致、相冲突的规定同步开展配套修订,完成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10余个规章规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等30余项技术标准及互联网服务管理规定等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订,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化网上快办、自助快办
跨省通办业务的实施和扩展,离不开交管网上业务办理能力的增强。公安部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互联网+交通管理服务”,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交管互联网服务平台、“交管12123”手机App,结合群众新需求不断完善服务,全面开通了31项网上业务,并实现与国家以及省级政务平台对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前很多需要窗口办的业务,现在直接登录‘交管12123’手机App,就可以办了。”刘宇鹏说。截至目前,交管互联网服务平台、“交管12123”手机App提供各类服务29亿次,日均访问量2500万人次。
6月1日,天津、成都、苏州三地试点驾驶证电子化,两个月以来已经有160多万群众申领了电子驾驶证,为群众提供在线“亮证”“亮码”服务,深入推进“减证便民”,大幅度提升了交管现代化治理和服务水平。不久前,在苏州市工作的李先生刚刚申领了电子驾驶证。“当天申领,当天就能审核通过。整个过程操作简单,确实很方便,再也不用担心开车忘带驾驶证了!”李先生说。截至今年8月,苏州市车管所已经累计申领核发电子驾驶证60余万张。
“试点推行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是公安交管部门深化拓展电子证照应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苏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车管所工作人员刘伟说,“电子驾驶证动态显示驾驶证状态,方便实时查询、实时出示、实时核验。有了电子驾驶证,群众在办理交管业务、驾车出行、租赁车辆时更方便快捷。”
此外,为了方便群众网上申领、查看、使用车辆检验证明,全国交管部门为车主、相关行业和部门完善电子证照服务,共向车主发放了3.7亿个检验标志电子凭证。
推广一站能办、就近可办
交管业务跨省通办链条长、涉及面广,需要多部门联动协同。面对信息共享、缴费电子支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安交管部门密切协同财政、工信、交通、生态环境、商务、海关、税务、银保监等部门,对接协调邮政、保险、汽车生产等企业,健全合并审批、协同执法、联合惩戒等共治机制,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交强险信息联网核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体化”处理等措施陆续出台,让群众体验到“一次速办”的快捷。
为提升便民服务整体效果,公安交管部门还推出了就近办业务。充分发挥邮政网点覆盖城乡、贴近群众优势,公安交管部门把邮政网点代办交管业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全国共有1.2万个邮政网点开通交管服务,其中,浙江、广东等地创新推行“警医邮”“警邮家+”,实现一站能办、就近可办、上门代办。
公安交管部门加强警企合作,推行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银行等设立交管服务站和自助办理点。目前,全国有2.3万个汽车销售企业代办车驾管业务,城市交管服务网点覆盖半径由10多公里缩短至平均3公里以内。
当前,随着交管领域“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陆续暴露出来。据介绍,一些地方改革推进不平衡,服务落实不精细,部门联动协同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公安机关将加快推进驾驶证电子化、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等试点改革措施推广应用,继续推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改革新措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群众企业的水平。”刘宇鹏说。(文/张天培 图/杨霖)
潜江:“六窗合一”集约化处理交通事故
亡人交通事故处理需要多长时间?湖北省潜江市给出的答案是14天。今年初,潜江市园林办事处辖区发生一起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逃逸案,警方历时7天将嫌疑人抓获归案,受害人家属获得法律援助,法庭组织各方庭前调解一周内达成协议。案件快速处理背后,是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转。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由潜江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主抓,建成了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中心、事故施救和车辆损失鉴定中心,实现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调解、保险“六窗”集中服务。“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我们瞄准交通事故处理的痛点难点,以集约化解决效率问题、以规范化解决公平问题、以法治化解决稳定问题,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潜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黎喜斌说。
效率数倍提升
6月13日3时21分,田某挖完虾驾驶三轮摩托车载着帮工陈某经潜江市高石碑镇一路口左转弯时,不慎将虾筐和陈某甩下车。听到虾筐落地的声音,田某心里一惊。陈某头部着地,送医救治无效后去世。事发第二天,陈某亲属一行20多人来到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服务中心。“当时双方就要打起来了。”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昌子国说。后经各方协调组织,陈某亲属和田某均表示愿就民事赔偿部分接受调解。6月24日,田某与陈某亲属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和解。7月1日,潜江市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田某取得陈某亲属谅解,被取保候审。“资源整合、优化流程,让这起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交通亡人事故得以迅速处理到位。”潜江交警支队事故调处大队大队长张波说。
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服务中心设有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调解室、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室、市人民法院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市人民检察院道路交通事故调处检察官办公室、道路交通事故保险理赔中心“六大窗口”,实现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保险理赔、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立案诉讼、审判执行等“一站式”办理。
据统计,2021年初以来,中心共接处警道路交通事故4000余起,其中通过行政调解占14%,人民调解占78%,司法调解占8%,致人死亡交通事故全部调处成功,参与调解的案件当事人无一反悔或上访。“一站式服务中心让交通事故处理效率实现了数倍提升,结束了以往交通事故当事人多头跑、重复跑、跑不快的现象,全市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全面减少。”潜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玉琳说。
确保安全有序
6月30日上午,武汉籍货车驾驶人黎某驾车途经竹根滩镇竹苑小区门前路段时,与正在骑自行车横穿马路的65岁贺某发生碰撞,贺某被撞当场死亡。经现场勘查,张波第一时间将事故情况上报。当日下午,事故调处大队将《关于2021·06·30竹苑小区门前死亡交通事故的预警》报送至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并写道:“死者已送殡仪馆,肇事车辆已投保交强险和100万元商业三者险,能够保障法律范围内的正常赔偿。但死者家属可能因后期赔偿事宜引发不稳定因素,请相关部门及时介入维稳,依法处置。”该预警报告被及时报送潜江市委政法委、市政府总值班室等,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处理服务中心的各方力量同时反应,协同配合。办案民警肖霄、潘功华与事故双方沟通协调,肇事方先期赔偿受害人9万元。考虑到贺某为失地农民,中心及时为其办理了法律援助,引导案件走向依法处置。
目前,潜江市已构建起全市统一的交通事故情报平台,实现了信息畅通、及时预警。同时建立起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分析事故案情、通报赔付进展、研判维稳风险等。实行交通事故双方亲属、法定代理人实名登记和人身安检,确保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有序、公平公正。
全程跟进服务
“我们家那位是停车在路边的吧?对方是逃逸吧?”一死者家属“托关系”找到办案民警,希望“照顾一下”。“我们会依法公开所有证据。”说起4月30日发生的这起交通亡人事故的处理过程,潜江交警支队事故调处大队民警何滨很坦然,虽然现场无视频监控,但事故发生时段骑摩托车的受害人正在跟妻子发文字消息说“车子坏了”,可以证明是停车状态。另外,据第三方对事故现场痕迹鉴定并结合目击证人证言,可以证明肇事驾驶人是没有注意到而非逃逸。
警方用证据“说话”,令事故双方都认可。针对交通事故处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故中介、定损、修车等“说不清、理还乱”的问题,潜江市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服务中心以联合执法、阳光办案推动事故处理全过程公开、透明。潜江市公安局安排了3名具备中级执法资格的交通事故民警常驻服务中心,依法对有争议的交通事故进行证据公开,认定事故责任,消除争议。潜江市人民检察院派驻服务中心的检察官们对交通事故涉嫌交通肇事罪的立案、侦查活动及法院的审判进行监督,受理群众对公安侦查活动证据收集规范性、事故认定合理性及对法院判决、裁定合法性的咨询,提高执法公信力。同时,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入驻各部门对同一案件全程跟进服务,既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互相监督各环节处置,有效杜绝了关系案、人情案。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将继续把推行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处理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调解难、诉讼难、理赔难、救济难、矛盾多等问题再下功夫,不断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潜江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李海东说。(文图/李陕南)
嘉兴:“社区交警”为群众解难题
今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港区分局交警大队围绕民生需求、实战化改革和所队警务融合,积极探索“社区交警”模式,民警和辅警入驻社区,深化交通安全源头治理,着力抓基层、打基础,成为隐患排查的“监督人”、社区平安的“守护人”、为民服务的“解忧人”。
入驻社区 探索警务新机制
港区交警建立大队领导包干负责制、普通民警入驻相应社区的层级捆绑警务机制,通过日常基础管理与社区警务室定时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交通安全源头管理、交通安全大会战、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化解纳入社区警务室总体工作职责,并细化分解成6个方面的履职内容,落实综合评估和监督检查,推动入驻交警和派出所社区民警主动高效开展工作。
基层交通管理事务纷繁复杂,存在“交警队管不到、派出所管不了”的管理盲区。据港区交警大队大队长汪大用介绍,港区内活跃着600多辆危化品运输车,车辆的检验合格率、报废率、违法处理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但是驾驶人流动性很大,容易存在“漏网之鱼”,这就要求港区交警要及时掌握危化品运输车驾驶人在本地的动向,才能以人找车,“顺藤摸瓜”地排查消除隐患。“大队把未年检车辆的驾驶人资料发送给入驻交警,由他们上门督促驾驶人完成年检,基本上做到‘一摸一个准’。”汪大用说。
乍浦镇山湾社区是旅游文化特色村,不但有400多名常住人口,逢年过节还会涌入大量游客和车辆。社区书记张勤燕介绍,社区工作人员人手有限,也不懂交通管理,面对拥堵等问题束手无策,自从交通安全社区警务机制“落地”后,社区内外交通监控设施接入了交警指挥系统,一旦出现交通拥堵,交警会第一时间赶来疏导指挥。
同时,港区交警加强乍浦镇和各村社区及群众之间的多方联动,最大限度争取工作支持,切实增强机制运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月份以来,由于天妃路龙湫路口新增交通信号灯,港区交警协同中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每天在该路口开展早晚高峰交通文明劝导。“第一次作为劝导员站在路口与交警一起劝导,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微小的交通陋习对通行秩序的影响有多大。”一名志愿者说。
推动自治 拓展警务新内涵
乍浦镇的汤陈绿道依山傍海,是一处“网红”景点,但是入口处存在转弯盲区且坡度较大的问题。港区交警依托交通安全社区警务机制,在接到居民反映的问题当天就在入口处安装了凸面镜和减速带,及时消除了隐患。
今年以来,港区交警积极组织各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及群众常态化开展道路微隐患排查。针对辖区机动车拐入小区借用非机动车道时,因非机动车车速快,经常发生与机动车碰撞事故的情况,入驻交警通过实地勘查,联系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在事故多发的小区门口、单位门口、路侧开口非机动车道内安装减速丘,此举大大降低了事故风险。在雅山新村等社区,交警发挥业务优势,联合各社区推进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规范施划交通标线,统一更新、增设交通标志牌,不但规范了小区内行车、停车秩序,而且改善了治安环境,居民纷纷点赞。今年一季度,全港区涉及社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0%。
针对辖区内老年人骑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的问题,入驻交警联合社区工作人员排查建档60周岁以上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挨家挨户上门劝导,分发特制“发光腕带”和宣传资料,加大高年龄段人群的安全宣传力度,如今社区居民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已成习惯。除此之外,港区交警扎根农村社区,结合交通安全大会战、反诈人民战争,整合宣传内容、拓宽宣传渠道,共同开展农村社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今年以来,以“美丽乡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累计开展18场次。
加强沟通 打造和谐警民关系
交通事故发生后,如何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港区交警大队全面落实“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积极推行在职党员、民警在入驻的村社区承担政策法规宣传、平安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职责,主动参与村社区治理,注重搜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底,建港一村应某在驾车转弯时撞倒了骑车出行的应女士,双方在赔偿问题上存在分歧,由于应某经常出海,而且出海时间长,所以拖了2个多月也没有完结此事。“认领”此案的港区大队副大队长兼事故处理中队中队长谢再青与社区工作人员、派出所社区民警共同努力,找到了事故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成功解决了纠纷。
为提升社区安全感,港区交警坚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紧紧依靠网格长、楼道长等力量,推行村社区“一支劝导队、一名网格员、一处宣传阵地”的交通安全“三个一”网格管理模式。加强与社区物业管理、村委会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将社区的电子显示屏接入港区智慧交通平台,把违法曝光和交通诱导功能延伸至社区,滚动加强警示宣传和交通序化管理的内围分流和外围管理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