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察与护理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康复的影响
2021-10-22张述萍
张述萍
(日照港口医院儿科,山东日照 276800)
在临床上,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且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相关研究显示[1-2],病毒性脑炎的根本发病原因为多种病毒感染,病发后,患儿多有意识或精神障碍,并伴有发热、惊厥与意识模糊、头疼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与全身僵直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也有少部分患儿会出现精神异常、面部扭曲或肢体行动障碍等后遗症,故及时诊治,不仅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还能显著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指出[3-5],系统的疾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患儿康复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对象,探究系统观察与护理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且伴有不同程度高热、惊厥与意识、肢体功能障碍者;患儿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标准:既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神经遗传代谢性疾病者;合并癫痫、颅脑畸形或脑发育不良、脑瘫病史者。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成甲乙两组,各32例。甲组中有男17例,女15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为(6.6±2.3)岁;病程3~19 d,平均病程(11.1±1.3)d。乙组中有男18例,女14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6.3±2.6)岁;病程2~18 d,平均病程(11.6±1.1)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通过常规身体检查,准确了解患儿各项身体指标;对患儿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及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药物,动态测量患儿体温,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做好消毒、通风工作等。
乙组在甲组基础上采用系统观察与护理,具体如下:(1)动态体征观察。定时监测患儿体温、脉搏与血压等指标,结合病情合理设置测量间隔时间,一般每4小时1次,危重患儿需随时测量,注意病情变化;观察呼吸异常情况,对伴有肢体瘫痪或意识障碍者,动态观察皮肤受压情况,避免压疮出现;动态监测大脑功能状态,判断是否伴有嗜睡、情绪波动情况,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儿瞳孔变化,若出现大小不定、对光反应迟钝等情况,需及时处理,以免耽误救治时间,形成脑疝;观察患儿是否伴有呕吐、头疼等情况,若出现,考虑颅内压增高可能,需告知医生并积极采取降颅内压措施。(2)异常情况护理。对于发热患儿,若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擦浴、多饮水等;若超过38.5℃则需采取药物降温,同时注意观察患儿出汗情况,及时更换衣物、床褥,加强皮肤清洁工作,避免感冒,减少压疮;对于痰液较多患儿,可采取叩背方式促进排痰,如有必要,可进行吸痰处理,同时帮助患儿调整舒适体位,对昏迷患儿,可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出现误吸;若患儿出现惊厥,需及时抢救,将其平卧,头朝一侧,将柔软棉垫垫于头下,及时清除口腔与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窒息;饮食方面,意识障碍患儿可采用鼻饲支持,待其意识恢复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3)康复训练。待患儿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缓解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①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儿进行咀嚼吞咽与发音锻炼,训练舌肌、软腭与面肌、声带运动功能,帮助其支配自己的声音与口型,做好唇舌控制,合理协调口腔肌肉与舌头;同时指导患儿进行简单发音模仿,做好反复卷舌练习等,以促进语言功能的康复。②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部分患儿因长时间卧床,可能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或关节性强直情况,故需每日帮助其活动四肢,100~200次,并注意动作轻柔;由卧床锻炼转向站立锻炼期间,则需指导患儿进行头背部抬升练习,2~3下/组,3~5 min/次,1周后可引导患儿坐在靠背椅上,护士双手握住其肩部,使其双足踏地,20~30 min/次,结合患儿恢复情况,逐渐松开双手,使之自行坐稳;最后进行站立练习,3~5 min/次,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调整练习时间与次数,并逐步展开行走训练。需注意所有练习均需遵循循序渐进与适度原则,对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较明显的患儿,护士与家属可采用食物诱导、玩具吸引等方式积极引导患儿自主运动,提高其治疗信心。此外,家属也需积极配合护士,每日帮助患儿按摩肢体,以免出现肌肉萎缩。(4)心理疏导。受疾病、年龄等因素影响,患儿恢复期间易出现恐惧、烦躁不安等情绪,护士需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转移其注意力。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还需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详细告知其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情况,消除其恐惧感,与之一起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两组患儿护理时间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高热、惊厥等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及语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出现后遗症;有效: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及语言功能有所改善,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分,满分226分,分值低于80分代表重度受损,分值81~100分代表显著受损,分值101~120分代表中度受损,分值121~160分代表轻微受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乙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甲组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乙组患儿头痛、高热、恶心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分析[(±s),d]
表2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分析[(±s),d]
组别头痛高热恶心呕吐惊厥意识障碍住院时间甲组(n=32)乙组(n=32)t值P值5.4±0.7 3.1±0.4 4.4±0.6 2.8±0.4 3.6±0.6 1.5±0.5 2.6±0.6 1.1±0.4 7.9±0.9 5.1±0.5 16.138 0.000 12.551 0.000 15.210 0.000 11.767 0.000 6.6±1.6 4.2±1.5 6.190 0.000 15.384 0.000
2.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Fugel-Meyer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及疼痛、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乙组患儿的各项FMA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Fugel-Meyer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Fugel-Meyer评分比较[(±s),分]
注:同该组护理前比较,*P<0.05
项目时间甲组(n=32)乙组(n=32)t值 P值运动功能0.272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及疼痛总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治疗后34.3±11.7 52.5±10.2*6.2±3.6 8.4±2.9*24.6±6.5 28.2±7.1*70.4±4.9 87.5±20.7*33.5±11.8 85.2±11.4*6.1±3.3 12.3±3.3*24.7±6.8 47.5±7.3*70.3±7.1 156.2±50.1*12.092 0.116 5.022 0.060 10.721 0.064 7.169 0.786 0.042 0.908 0.034 0.952 0.022 0.949 0.039
3 讨 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多因肠道病毒、疱疹病毒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等病毒侵入到机体软脑膜与蛛网膜造成[6-7],有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将造成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而诱发脑坏死、脑水肿与脑软化等情况,致使患儿出现言语或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8]。由于病毒性脑炎患儿普遍年龄较小,沟通能力不足,医护人员较难准确获取患儿的主观感受,从而影响对病情的判定[9]。因此,在诊治期间对患儿病情进行重点监护,对及时获取患儿病情变化情况有着重要作用。
王庆[10]研究发现,给予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运动功能评分,效果较好。故该次研究中,乙组患儿采用了系统观察与护理。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非常差,对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反应,更加容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因此,需加强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若患儿持续发热,不仅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还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做好降温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病毒性脑炎患儿处于高消耗、高分解、高代谢状态,加上不能正常饮食,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缺乏,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故应加强对患儿的饮食干预。病毒性脑炎患儿,特别是重症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通过咀嚼吞咽、发音锻炼、简单发音模仿、卷舌练习等训练,可帮助患儿达到声音和口型一致,并合理协调口腔肌肉与舌头,促进语言功能的康复;通过头背部抬升练习、坐稳练习、站立行走练习等,可促进患儿肢体功能恢复,减少肌肉失用性萎缩的发生[11-12]。由于患儿年龄小,一旦出现不适感,情绪变化很大,不利于后续治疗,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是非常关键的。该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甲组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儿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且乙组患儿护理后的各项FMA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甲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系统观察与护理可较快地缓解患儿症状,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在脑损伤患儿体征稳定且神经症状不再发展之后的48 h内给予其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使其肢体运动能力明显提高[13-15],因此系统观察和护理均应尽早展开。
综上所述,病毒性脑炎患儿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采用系统观察与护理,可改善患儿症状与运动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