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辨证施治结合穴位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10-22岳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神经病组间穴位

岳巍

(北大荒集团总医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综合康复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极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其中30%~90%的患者会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局部感觉异常等,严重者将出现肌肉萎缩,导致残疾,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控制血糖水平、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为治疗原则,在减轻症状方面效果不理想。中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纳入“痿病”“痹病”范畴,中医药在该病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为脉络瘀阻、阳虚寒凝,进而引发肢体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常用疗法包括中药、穴位注射、灸法、电针、针刺、温针灸等,能够直达局部病灶,迅速起效,在促进患者神经病变康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基于此,该研究分析了中药辨证施治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均遵医嘱接受基础治疗,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7.5%以内,空腹血糖7.0 mmol/L以内;(2)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3)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医师用药治疗;(4)对研究知悉,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2)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代谢紊乱引发酮症酸中毒患者;(3)感染等其他因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合并精神疾病或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糖尿病教育,包括:每日控制糖类摄取量,多运动,遵医嘱用药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控制血糖水平在目标范围内等。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中药辨证施治,痰瘀阻络型患者以桃红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方剂药物包括:白术、当归、苍术各15 g,桂枝、茯苓、红花、桃仁、赤芍、川芎、熟地黄、小茴香各9 g,白蔻仁、细辛、甘草各6 g;合并失眠者加合欢皮、茯神各15 g;合并胸闷者加丹参15 g,厚朴12 g;合并身痒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5 g。阳虚寒凝型患者以血府逐瘀汤合桂附八味丸加减治疗,方剂药物包括:熟地黄、仙灵脾、山药各15 g,黑附片、肉桂、茯苓、枣皮、牛膝、枳实、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各9 g,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各6 g;合并肢软者加黄芪15 g;合并口苦者加龙胆草9 g;合并肢体疼痛者加独活9 g。脾虚络阻型患者以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方剂药物包括:黄芪24 g,白术、党参、巴戟天、熟地黄各15 g,黑附片12 g,陈皮、桂枝、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牛膝各9 g,细辛、干姜、甘草、地龙各6 g;阳虚者加仙灵脾15 g。中药方剂每日1剂用水煎煮,取汁服用,分早晚两次服用,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方法如下:选双侧两组穴位,一组为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另一组为阳陵泉、血海、悬钟、丰隆,选定穴位后使用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177,规格:10 mL/支)注射,取1支5 mL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针头型号为4号半,穴位常规消毒,抽取4 mL丹参注射液垂直进针注入选定穴位,每个穴位注射1 mL药液,两组交替注射,每日注射1次,每周注射5次,休息5 d后进入下个治疗周期,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膝跟腱反射改善情况、疼痛、肢体麻木及拘挛等症状缓解情况为标准判定疗效,其中神经传导速度提高>10 m/s,振动觉、膝跟腱反射恢复,症状消失为显效;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10 m/s,振动觉、膝跟腱反射改善,症状减轻为有效;振动觉、膝跟腱反射未改善,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中医症状积分:从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局部灼热、局部冷感、腱反射共5个中医症状进行评估,无症状或正常均为0分,偶有症状2分为轻度,常有症状4分为中度,终日或持续有症状6分为重度。

(3)神经病变程度:采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从感觉功能、神经症状、神经反射3个维度进行评价,神经症状包括下肢的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等,0分为正常,1分为有相应症状,满分6分;神经反射包括膝反射及踝反射,0分为正常,1分为减弱,2分为消失,满分8分;感觉功能包括右侧拇指温度觉、痛觉、振动觉、触压觉、位置觉异常,0分为正常,1分为异常,满分5分;总分19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局部灼热、局部冷感、腱反射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局部灼热局部冷感 腱反射研究组(n=55)治疗前治疗后3.42±0.92 1.14±0.27 3.57±0.84 1.29±0.17 1.52±0.46 0.47±0.23 2.43±0.67 0.91±0.38 0.82±0.21 0.26±0.07 t值P值17.635 19.730 15.141 14.635 18.762对照组(n=55)治疗前治疗后0.000 3.37±0.94 1.83±0.41 0.000 3.53±0.79 2.31±0.39 0.000 1.49±0.43 0.75±0.28 0.000 0.85±0.19 0.47±0.12 t值11.137 10.270 10.695 12.541 P值0.000 0.000 0.000 t值组间治疗后比较10.424 17.780 0.000 5.731 11.210 P值组间治疗后比较0.000 0.000 0.000 0.000 2.51±0.71 1.42±0.47 9.494 0.000 6.258 0.000 0.000

2.3 两组神经病变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神经病变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各项神经病变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病变比较[(±s),分]

表4 两组神经病变比较[(±s),分]

组别时间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 总分研究组(n=55)治疗前治疗后2.74±0.93 1.34±0.22 3.46±1.06 1.57±0.41 2.13±0.56 0.74±0.21 8.94±0.95 3.53±0.57 t值14.634 15.730 12.731 15.464 P值对照组(n=55)治疗前治疗后0.000 2.81±0.91 1.91±0.37 0.000 3.38±1.02 2.23±0.82 0.000 8.91±0.87 5.93±1.12 t值10.532 11.258 10.535 P值0.000 t值组间治疗后比较0.000 8.749 14.234 0.000 9.427 P值组间治疗后比较14.234 0.000 0.000 2.25±0.51 1.23±0.34 8.282 0.000 6.722 0.000 0.000

3 讨 论

糖尿病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同时患者多存在脂代谢紊乱,由此导致周围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另一种说法认为,除了上述病理因素外,患者多存在部分血管管腔的狭窄性改变,在缺氧、缺血情况下,氧自由基合成量增加,由此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3]。中医学认为[4-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虚,痰瘀阻络为标实,长期脉络瘀阻,则会引发肢端脉络失养,脉络不通,则会在该部位出现麻木痛感。糖尿病患者本身消渴日久,一旦脉络失养,则会导致疾病发生。中医认为久病致虚,因虚致瘀,因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益气健脾、活血通瘀为原则,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病情的好转[6]。该研究分析了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注射疗法在提升疗效方面获益明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显著。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神经症状、神经反射、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各项神经病变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结合穴位注射疗法能够明显改善神经症状。分析其原因为:穴位注射是将针刺作用与药物作用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一方面起到了调节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是以经络为传导媒介,刺激末梢神经,改善末梢神经氧供,恢复神经与其所支配的肌肉功能,进而达到减轻麻木、疼痛症状及改善神经病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中药辨证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肢体疼痛、局部灼热等临床症状,减轻神经损害,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病组间穴位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夏季穴位养心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