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及协调发展研究

2021-10-22王新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方 芳 王新新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及协调发展研究

方 芳 王新新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通过对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描述性比较统计分析,找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并选取相关指标,运用2010—201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与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都呈正相关,每个指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市场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区域间贸易协调发展和发挥政府作用等五个对策,这五个对策能促进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协调发展;经济差异指标

区域经济差异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消除。早在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将“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指导江苏发展的五个战略之一。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53956.8亿元、19000.8亿元、21366.0亿元[1]。区域经济总量跃升的同时,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1],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不平衡并没有缓解,甚至还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一方面,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能够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间过大的经济差距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对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指标体系评价各区域间的经济实力差异,对江苏省主动适应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对比分析

由于历史、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五市[2]。近十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三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区域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开放经济水平五个方面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1 区域经济总量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首先从总量指标来进行整体评价,以此来分析存在的差异。其中,区域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反映了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3]。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指标列于表1。

从表1可知:2018年,经济总量最高的苏南地区是最低的苏中地区的3.80倍,是苏北地区的3.44倍。三大经济区域差异最大的是进出口总额指标,最高的苏南地区是最低的苏北地区的14.18倍。三大经济区域从总体来看,苏南的经济实力比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实力强了很多,三大区域之间经济总量差距十分明显。江苏省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苏南地区远远领先于其他两个地区。可见,江苏省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1.2 人均经济总量差异

人均经济总量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区域内部人口因素,能够更好地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情况。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人均经济指标列于表2。由表2和表1可知: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都占绝对优势;但苏中和苏北却是相反,在经济总量上苏北比苏中要高,但是在人均经济总量上却是苏中比苏北高46 163.35元。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均经济总量。

表1 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2019江苏统计年鉴》

表2 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人均经济指标 单位:元

资料来源:《2019江苏统计年鉴》

1.3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异

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与比重大小对区域内部生产总值有较大影响,若产业结构比例协调且比重合适,则能够反映该地区产业体系的优化程度,从而影响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财富收益来自农业的比重较高,因此,用三次产业结构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解释能力。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指标列于表3。从表3可知:三大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由南至北逐步上升,第三产业由南至北依次下降,苏南、苏中、苏北都已形成“三二一”格局,其中苏中、苏北相对苏南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各产业比重相差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

表3 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指标单位:%

资料来源:《2019江苏统计年鉴》

1.4 人力资本水平差异

区域内的人才、科研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区域经济、科技、课题项目申报和开展情况等来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前景则能够由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来反映。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普通中学与普通高校发展情况列于表4。

表4 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普通中学与普通高校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2019江苏统计年鉴》

从表4可见:在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中,科教水平整体上苏南地区具有绝对优势,普通高校数量和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苏北地区虽然在普通中学数量及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方面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但普通高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不多。苏中地区无论是普通中学数量及在校人数还是普通高校数量及在校人数都少于其他两个地区。

1.5 开放经济水平差异

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尽可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开放经济水平可以用区域开放度来进行衡量,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区域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度[4]。区域开放度越高,说明区域内开发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技术和管理的能力就越强,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越紧密,则此区域内国际化程度越高[3]。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列于表5。从表5可见:2018年,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进出口总额与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很大差异,苏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开放经济差距,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表5 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资料来源:《2019江苏统计年鉴》

2 影响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

2.1 地理区域与自然资源因素

一个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到该区域经济发展[4]。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区域与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弱化,但不可否认,它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大的影响。自然区位因素决定着地区资源禀赋、交通便利程度,进而影响地区经济活动类型、区域开发难易程度,最后对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产生影响。

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一开始可能是自然资源、地理区域的差异。自然资源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优化组合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人均占有量方面。从江苏省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来看,南北两区域各有侧重:苏南制造业较发达,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于资源型地区。近几年来,苏北加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结构再造的难度很大,开始形成支柱的大多是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业[5]。这明显是地理区域和自然资源因素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生产部门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通常是指由第二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总值中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江苏省整体工业化水平高,因此用第二产业产值来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平。苏南、苏中、苏北2010—2018年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苏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直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从2010年到2018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工业化水平都呈稳定上升趋势,苏南地区的上升跨度更大;苏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比苏中地区甚至稍高一些。2010年到2018年,江苏省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强劲。

图1 苏南、苏中、苏北2010—2018年第二产业产值

(资料来源:“2011—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

2.3 人力资本因素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典经济学理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概括为两个部分: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和要素投入效率的提升。通常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提高要素的投入效率是行之有效的经济增长路径。

作为教育大省,江苏省众多的高等院校在为国家和地区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江苏省2010、2015和2018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分别为865.36亿元、1 746.22亿元和2 055.56亿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是2010年的2.38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三大区域间教育支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教育投入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从江苏省三大区域教育程度来看,苏南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最高的,2018年普通高校109所、普通中学1007所;其次是苏北地区,2018年普通中学1203所、普通高校33所;2018年苏中地区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555所和25所。这些区域学校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水平和程度,体现了科教水平,也影响着人才的素质培养及其就业去向。因此,江苏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的差异,都会成为影响其区域内部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

2.4 对外贸易依存度因素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同样,在区域内部,不同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开放发展程度。贸易开放对资源配置优化有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区域内部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样,区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大小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数据可知,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8.5%、22.7%、12.2%,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6978.03亿元、4318.43亿元、 2608.42亿元。可见,苏北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的地区,苏南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地区,苏南与苏北在对外贸易之间形成了很大差异,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总量影响力度也存在差异。

3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以下指标研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数据来源于“2011—2019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以江苏省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各区域经济的差异程度,单位为亿元,用DP表示;区域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中的市场发育水平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用SC表示;以江苏省三大区域二三产业总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百分比衡量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用TST表示;将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实践证明这一指标易于量化而且具有可比性,是衡量人力资本的一项基础指标,计算方法是对小学、普通中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校四阶段分别赋值6、10.5、14、15,以每阶段的在校学生数乘以相应的赋值之和,再除以各地区年末总人口,用J表示;采用出口总额表示区域开放程度,由于统计年鉴上进出口总额这一变量的数据是以美元为单位的,所以利用各年人民币的平均汇率将出口总额换算为以“亿元”为单位的值,用R来表示[6]。

3.2 苏南、苏中、苏北的计量差异模型

考虑到经济系统本身具有不稳定性,会导致多数经济指标数据出现不平稳,而这也会导致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做回归分析时可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为了减少非平稳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可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同时取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关系并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综合以上四种因素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差异的影响,以江苏省三大区域为单元,以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为因变量(lnDP),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自然对数(lnSC)、各地区二三产业总产值在GDP中所占百分比的自然对数(lnTST)、受教育年限的自然对数(lnJ)、进出口总额的自然对数(lnR)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区域开放程度等四个指标都进入模型。将模型设定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形式为

其中:lnDP,1lnSC,2lnTST,3lnJ4lnR。

对苏南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最终模型结果为

其中:2=0.998 3,=1 916.002,W=1.527。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2为0.998 3很高,联合F检验的统计量=1 916.002,也显著,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各变量(自变量)对因变量lnDP的解释能力比较强,模型整体显著也说明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W用来检验残差序列的相关性(德宾-沃森自相关检验),W=1.527,说明各变量自身间不存在自相关,其中各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整体呈现的是正相关的影响,这与预期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

分别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数据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三大区域间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及拟合优度检验统计量分别列于表6和表7。

表6 江苏省三大区域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7 江苏省三大区域多元线性回归可靠性检验(p值)

从表7可见:对于苏南地区,lnSC和lnR对应多元线性回归系数的值分别为0.000 0和0.033 3,说明其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lnTST和lnJ均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此模型中lnTST和lnJ对lnDP的影响可能不是很明显。

从表6和表7可见: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983、0.9980、0.9989。说明三个区域的模型显著性是显著的。对于苏中、苏北地区的lnSC和lnR的对应系数联合显著性检验是0.2%显著,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可见,社会消费品总额和进出口总额能解释苏中苏北2个地区生产总值99%以上的变化。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老师讲过很多遍的知识,学生仍然出错”,针对此困惑也开展了相关的专题式阅读,在期刊阅读过程中郑学涛老师刊发于《中学数学杂志》、《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中学数学(下半月)》等专业期刊的《平方根计算失误分析及教学建议》、《寻找学生的解题困惑———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分析与启示》、《有理数加法法则应用失败分析及教学建议》一组文章引发了笔者的浓厚兴趣,三篇文章一口气读下来,让笔者对学生的出错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也让自己的解题教学有了更大的进步.

3.3 实证结果分析

从回归系数来看,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区域开放程度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都是呈正相关的影响。对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发育水平,其次是产业结构,而人力资本和对外贸易影响较小;在苏中地区,仍然是市场发育水平对其地区产值影响最大,接下来是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而人力资本的影响最小;在苏北,对外贸易对地区产值影响最大,其次是市场发育水平,而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

3.3.1 市场发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表6、表7的回归结果来看,江苏省三个区域的市场发育水平的值分别为0.000 0、0.000 0、0.000 5,因此其区域市场发育水平因素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苏南、苏中、苏北的市场发育水平回归系数分别为0.811 7、0.6825、0.4514。可以看到市场发育水平对苏南地区的影响很大,消费品销售总额1%的增长,就会带动区域经济0.8117%的增长;市场发育水平对苏中也有很大的影响,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起0.6825%地区经济的增长;对苏北地区,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起0.4514%。因此,综合来看,市场发育水平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继续重视。

3.3.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的影响下都不是很显著,甚至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而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0 5、0.168 4、0.064 3,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二三总产值在GDP中所占百分比1%的增长,分别可以带动当地经济0.170 5、0.168 4、0.064 3个百分点的增长。从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2018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步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大规模增长,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也更高。

3.3.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4 区域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值分别为0.033 3、0.0013、0.0005,因此进出口总额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苏南、苏中、苏北的进出口总额回归系数分别为0.0839、0.2541和0.4630,说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分别可以带动当地经济0.0839%、0.2541%、0.4630%的增长。三大区域中以苏北的进出口总额回归系数最大,分别是苏南和苏中的5.52倍和1.82倍,苏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弹性之所以比苏中苏南大,是由于苏中苏南地区工业基础好,对外贸易相对发达,而苏北地区对外贸易程度还有待加强,所以影响更大。因此可以看出,提高苏北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是促进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4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历史证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如何去解决区域内部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之前的实证分析,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推动江苏省经济协调发展。

4.1 继续深化合作,提高市场化程度

市场发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市场反应经济的准确性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可靠性。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说到底是市场化发展差异的体现。建立统一有效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发育水平,消除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是推动江苏省三大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苏南地区可借助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招才引智,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补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产业结构。三大区域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营造机会和竞争平等的投资环境;落实国家鼓励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以及转让的优惠税收政策等。

4.2 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不断地通过产业调整,使得区域内各产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中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要想实现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可持续增长,区域协调性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讲,江苏省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实行政策聚集,推动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苏南苏北苏中地区要根据产业发展梯度和自身优势,以及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主动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优化提升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如苏北、苏中主动承接苏南、上海,共建南北园区,深化区域间合作,通过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4.3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效应,即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所能带来的效率;二是外在的传染效应,即通过人力资本和其他要素的结合,带动其他投资者的竞争和投资,从而促使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得以提升。加大三大区域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人才教育的投资力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资本倾斜,更能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来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能够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如通过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载体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促进无锡、常州、泰州等区域联动发展。沿江地区通过协调共享人力资源实现沿沪宁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沿江智能制造中的绿色制造产业等的集聚。

4.4 继续扩大开放,促进区域间贸易协调发展

由分析可知,江苏省三大区域差异较大的方面体现在对外贸易上。苏南地区在早期的发展中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抓住了机遇,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大大提高了苏南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水平,给苏南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实现区域间贸易协调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对苏中苏北两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为了缩小江苏省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差距,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策给予引导,加强招商引资,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进出口商品市场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三是创造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招商引资、招商选资的“引进来”模式,促进区域间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4.5 继续实施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战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宏观调控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综合实力的强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一发展水平是和政府挂钩的。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地发挥其作用,加快区域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全力推动苏北地区振兴发展”“苏南地区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苏中地区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苏北地区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服务与引导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制定长期普惠性政策,完善对苏北的省级帮扶和南北合作机制,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对接。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扩大参与,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在主导产业、对外开放等领域协调发展。如引导徐州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盐城以钢铁和黑色金属为主导;连云港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主导。

[1]江苏省人民政府.区域发展突飞猛进沧桑巨变共谱华章[EB/OL].(2019-09-16)[2020-11-15].http://www.js.gov.cn/ art/2019/9/16/art_34151_8712881.html.

[2]郑小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基于苏南和苏北的对比[D].东南大学,2008.

[3]米海峰.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4]何悦.重庆与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比较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4):72-75..

[5]佚名.地区经济发展平台-提高经济发展平台的区域协调发展对策[EB/OL].(2016-04-16)[2020-11-15].https://www. doc88.com/p-4929734044251.html.

[6]吕志宁.互联网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省份层面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7): 8-12.

F427

A

1673-2219(2021)03-0070-05

2020-12-12

湖南科技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XKYJ 2019012)。

方芳(1981-),女,湖南岳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电子商务。王新新(1999-),女,湖南娄底人,湖南科技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

(责任编校:宫彦军)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中苏南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南年俗亦动人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凝侨心 聚侨力 助推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
路先生,我错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