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吴让之篆刻中的代刀现象

2021-10-21陈卿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2期
关键词:泰州篆刻弟子

陈卿

摘要:关于开展吴让之(1799—1870)的篆刻研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对于其存世篆刻作品的甄别问题。甄别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伪作的甄别,第二是代刀作品甄别。这二者大多都与吴让之在某一时间段的真实作品风格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可以进行相应的判断。对于吴让之篆刻作品真伪问题的甄别,学术界早有关注,而对于其代刀现象的研究却没能引起重视。因此,笔者将试图通过对吴让之的疑似代刀作品进行挖掘与比较研究,对这类作品的代刀人,及其作品风格等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吴让之;吴样初;篆刻;弟子;代刀;泰州

关于篆刻中的“代刀”现象,孙慰祖先生在《吴昌硕篆刻创作的代刀现象》一文中解释道:“时间相同或者接近,但风格和技法特点上存在一些距离的创作现象,这种距离当然是指超出了作者一定时间尺度内和相似条件下创作面貌变化的一般尺幅,表现为非规律性的技法个性特征的弱化或变异。则,如果排除伪品,而又没有其他特殊主、客观因素可以考虑,就有必要探究代刀的可能性。”但所谓的代刀一般都是由篆刻家本人直接授权,或者由篆刻家本人篆写印稿,甚至最后的修葺也由自己完成。所以,一般的代刀都是完成篆刻中的刻制阶段,而篆写印稿与印章的收尾工作大多由篆刻家本人完成,仿制者则不在代刀人之列。

晚清吳昌硕的代刀情况就比较突出,如在“景张所得金石文字”一印的边款中有云:“老否篆,新州刻。”可见,此印是由吴昌硕篆写印稿,由弟子徐星州所刻。再如,上海博物馆藏“一亭之子”朱文印,其边款云:“乙卯冬,家大人为季眉篆,令臧刻。”此印亦为吴昌硕篆写印稿,而由其次子吴涵捉刀刻制的。又如,由其篆写印稿,夫人季仙操刀的“保初”印,其边款中有云:“君遂索刻,臂痛不能应,乞季仙为之,尚无恶态。壬辰八月,缶庐记。”这些代刀作品均有明确记录,而印人采取代刀情况的原因一般也都是健康问题,如眼疾,臂病等,但这类代刀情况均是由篆刻家本人篆写印稿。

四知堂藏有《吴让之自钤印存》一册,此册为吴让之自钤印存,所钤均为其自刻之印,也有收录几方古印朱痕,但均有其注释,如“永固”白文小印,印下有其自批“‘永固’,汉玉印,谈巽夫藏。”再如“永真”白文印,印下有“此宋瓷印,巽夫所藏。”又如“莫放春秋佳日去”朱文印,印旁有“小湖物”三字注。但在印谱中有几处不同于以上的吴让之自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如在“梅亭心赏”朱文印旁有其所书“汪宏甫捉刀”五字行书;“家丞”朱文印旁有“此黄仲称作”五字行书;“身作孙枝又报孙”白文印旁有“钱文熊”三字行书;“苕花馆主”朱文印旁有“□刻”,“刻”字上字有残损,应为某人姓名。这些印花既非吴让之本人篆刻,又非古印印蜕,而出现在自钤印谱中,且风格均是吴氏之面貌,是否为吴让之代刀之人所作,值得我们思考。

吴让之曾为泰州好友康发祥刻制过一方“有诗千首,有酒一斗,有田百亩,有丁廿口,行年七十三,日事牛马走”白文大印,印中有边款云:“伯山老兄属刻,目力昏秏,未定似酬雅爱也。庚申五月十八日,弟熙载,年六十二。”再如,吴让之曾为好友姚正镛刻制“盖平姚正镛仲声诗词书画之章”朱文印,其边款云:“咸丰七年秋八月,坐转蓬吟馆,近日读仲海之作,兴会既集,为作此小印而钤之,惜目力昏秏,不能工也,熙载记。”又如,吴让之为魏锡曾篆刻的“鉴古堂”白文印,其款云:“让之今年六十有五,目力昏秏,已近于瞽。责以刻印,无乃老苦?稼孙一笑,弃之如土。癸亥立秋日记。”由此可见,吴让之应有目疾之患。咸丰三年(1853),吴让之因避兵乱流寓泰州,来到泰州后,吴让之的篆刻创作十分频繁,在寓泰十余年的时间,吴让之创作了大量的篆刻作品。而刻印是十分费眼的事情,吴让之在目力不济之时,偶有代刀现象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印存中所说之“汪宏甫”、“黄仲称”、“钱文熊”与“苕花馆主”朱文印旁残损之姓名者,极有可能是吴让之的代刀人,这些代刀人,或为其好友,或为其弟子,因未留下任何资料,故难以考证。

吴让之所遗留下的资料不多,其弟子的资料更加少见,一些弟子更是鲜为人知,如耿廷瑾,字光奇,清代扬州人,居耿家港。工草书,精篆刻,为吴让之弟子。家传医学,复得鲍方珍、初唐珍及东台夏雨田之传,医术尤精。吴让之之子吴样初,字雪陶,亦工篆刻,西泠印社藏有其所篆刻的“江都潘氏伯子名杰字梓卿画印”白文印,其款云:“甲子正月,吴雪陶刻汉碑意,惟法家正之。”再如《丁丑劫余印谱》中所著录的“家有余欢始爱闲”白文印,兰楼旧藏的“言易招尤不可说”朱文印等,均是其代表作品。印学史上父子皆擅篆刻者不多,明代有汪关、汪弘度父子;清代有吴昌硕、吴涵父子;黄士陵、黄少牧父子等,其文风、家风皆一脉相传。吴让之与其子吴样初亦是,吴样初的篆刻作品虽存世不多,但从印风来看,为典型的家父风貌,且深得其神韵,用刀流畅劲健,爽朗圆活。边款的刻制也多以行书入印,笔中有刀,刀中见笔。同观父子二人的印作,非内行者难以进行分辨。

泰州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印本《集古印谱》六卷,此书原为泰州戈嘉德望岳楼的藏书,书中钤有“曾在泰州戈秉直家”白文藏书印,此印入眼即为吴让之印风。戈嘉德(1899—1951),字秉直,世居泰州城南西打渔湾,为泰州著名藏书家。1940年,戈秉直仿照铁琴铜剑楼之制,兴建藏书楼于泰州打渔湾。藏书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各五间,四厢房,共计十四间。楼上西面一间西山墙开一门,出阳台便可看到城西之岳墩,故名“望岳楼”。戈秉直出生时吴让之早已作古,所以此印绝非吴让之所治,但是此印的风格是明显的吴氏遗风,且篆刻老到成熟,功力深厚。可见,在吴让之去世的几十年后,其篆刻艺术在泰州的影响依旧十分深远,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吴让之篆刻在泰州的传承者,这些传承者极有可能就是其当年的代刀人,或是再传人。

和历史上书法、绘画的代笔现象一样,吴让之篆刻中的代刀现象也不是个案,只不过是历史上不同的艺术家所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各不相同罢了。鉴于目前的资料有限,我们还不能将吴让之的所有代刀作品一一挖掘出来。但是,仅通过目前这些现有的印作来看,吴让之的篆刻影响力,在当时社会与其去世后的几十年间,乃至今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及巨大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泰州篆刻弟子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弟子规
弟子规
扫净心尘
泰州学案刍议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