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21-10-21叶词平
叶词平
摘要:技术型人才最终是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为特定领域做贡献的。最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及其趋势的莫过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BIM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符合教育实效性和人才就业的具体要求。所以,本文就如何在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BIM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
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特定领域发展提供特定人才,因此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应面向行业发展动态,将BIM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并且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将BIM技术融合其中,是提升教育前瞻性的要求。
一、“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而言,在校教育相当于一片平静的海湾,而真正的岗位环境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为了促进学生装配式建筑技能的有效提升,学校要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实训的机会。比如,在建筑结构部件的生产加工阶段和工程建设的图纸设计阶段,都会应用到BIM技术。建筑设计初期,设计研究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对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设计出内容充实且信息完整的建筑零部件设计图纸。教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网上校企沟通平台,了解真实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的相关要求。首先,学校可以聘请装配式建筑岗位精英为客座教授,邀请其定期来院校开办讲座或者进行现场指导,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岗位的应用。其次,学校要根据装配式建筑课程开发的相关需求,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岗培训协议,促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更新知识与技术体系。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人才培养
信息化的BIM技术在建筑装配模拟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施工现场的三维立体化布置,以及对相关物料摆放在三维动态图中的展现。这有效提升了零部件和原材料信息的准确性,为生产厂家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它们可以根据建筑项目进行零部件和原料的生产,提升了加工制造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风险,是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际教学中,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有效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比如,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勢,建立BIM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在仿真教学系统开展实践学习提供更多案例素材。
三、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最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及其趋势的莫过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BIM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深化的校企合作基础之上。学校可以利用入学的前两年时间,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装配式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把学生领进门。当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装配式建筑工作岗位上对所学的BIM技能进行检验,并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市场行情进行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专业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实习教学管理平台,对学生的校外实训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出技能人才,装配式建筑教师对BIM技术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学术研讨层面,而是需要对其应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了解。也就是说,装配式教师既要掌握BIM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理论体系,又要掌握其应用技术,才能有效完成目标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满足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双重要求,教师要熟悉BIM技术标准,并在BIM的应用实践中总结工作要点,从而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此外,学校还应打通企业精英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互聘渠道,实现双方在人才方面的互补与流通。为了让人才自由地“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其优势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发挥,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员工互聘协商机制,让每一个人才都找到最适于自己能力优势发挥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学校应给予“引进来”的教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在教学创新与实施中的热情。学校要组织好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帮助企业人才进入教育系统之后,快速适应讲台和实训室,促使其更快地在人才培养中发光发热。
五、结语
总而言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反作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发展,在校教育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对BIM的标准和应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佘勇.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218-219.
[2]杜园元,葛贝德,张建华.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8):142-143.
[3]张康.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策略[J].人力资源,2019(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