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契机下如何有效开展本土食育课程
2021-10-21姚淑芳
姚淑芳
摘要: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使他们掌握与食品相关的知识,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素质教育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游戏的作用,提倡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而传统节日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食育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幼儿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等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节日”契机下如何有效开展本土食育课程展开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认知逻辑;系统性;与时俱进
食育是一种以食物为载体的教育形式,它关乎幼儿的营养健康与身心发展,对其人格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食育也是规范个体行为的重要媒介,具有联系家庭情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集德育、体育与智育于一体。“食育”工作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但主要存在于民间。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首次提出“食育”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学校也逐渐开始重视并开设食育课程。
我们都知道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单向获取认知的过程,而是在与同伴或成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和认知系统的过程。然后,通过表现与表达自己进一步内化知识。本土文化教育是传承,也對幼儿园课程的补充,基于本土特色的食育教育,源于传统、来自生活,具有传播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如果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幼儿教师、家长、幼儿都愿意参与到本土食育文化教育中来,内容如何选择、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如何施教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开展节日食育教育活动彰显了传统节日这一载体的重要作用,是开发幼儿园的本土食育文化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可行性分析
(一)节日食育教育符合幼儿的“认知逻辑”
节日食育开展的主要优势是实现了生活与课程的相融共生,一方面为食育课程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源于生活的节日有利于幼儿理解和实践食育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是幼儿接受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幼儿在园内的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和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落实在具体的节日活动中。正所谓“大人望栽田,小孩望过年”,所以节日是较为容易被幼儿接受的一种教育载体,他们喜欢喜庆、热闹的氛围,通过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和家人、同伴的喜悦之情,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过节的时候,一家人总是聚在一起,通过各式各样的美食表达情感、庆祝节日,节庆食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节日食育教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首先从节日的广泛性来讲,其活动内容包罗万有,包括自然节气、人文历史、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也涉及艺术、健康、社会等多个领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未来的向往,是以美而生的一种人类主题活动。自然生存离不开吃,在吃的过程中让幼儿不断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潜移默化中萌生健康生活的积极心态。幼儿园借助节日开展食育课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是实现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从深层的逻辑意义上来思考,节日活动也有着严格的逻辑性,一方面它是多年历史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具有时令性的特点,是经验的沉淀,不是随意的活动。
(三)节日食育教育注重幼儿的情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倾向。在教育评价方面,幼儿教师应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忽略幼儿情感元素。此外,在教学内容层面也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选择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由此可知,幼儿教育极为重视幼儿的情感和态度。节日活动本来形成的目的就是一种情感的聚集,而其表现形式主要以聚餐为主,在节日的气氛中让幼儿学会分享、懂得感恩。
(四)节日食育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点
从大的方面来说,以节日活动为主线能够体现本地域的特点,挖掘本地蕴藏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最大化地整合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结合多方力量,为幼儿构建自主、开阔的学习空间,节日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大自然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活教材,其蕴含丰富且生动的教学素材,对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培养其审美启蒙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在食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能够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二是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在食育课程中的应用,更符合幼儿已建立的情感基础,调动他们的情感认知。当地的文化场所和社会生活都是幼儿所熟悉的,教师借助这些资源开展食育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达到极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幼儿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
(五)节日食育具有实践意义
传统节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节庆活动中更多地参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本土文化。在传统节日里,孩子们可以参与到饮食和用具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制作、品尝食物,感受节日气氛,加强动手能力,增强个人成就感和集体的凝聚力。充满仪式感的节日让我们更能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家长成为食育教育的参与者与方案实施的合作者,通过让家长充分了解食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取得家长的配合。
二、对策探讨
(一)以吃带动食育
吃是人的本能,爱吃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会常常以吃来“引诱”孩子。在开展食育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只注重传统的说教,仅通过枯燥的谈话活动来开展食育教育,但有些食物可能是幼儿不曾见过或吃过的,这样的教育形式一般调动不起孩子的兴趣。把食材与食物展示在孩子门面前,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和吸引孩子的食欲,自然就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幼儿园里举办本土美食分享会、组织幼儿和家长去当地的餐厅或茶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最大程度地为幼儿带来感官刺激和经验积累,收获相关食育知识。
(二)家长进课堂
在“三位一体”教学理念提出的今天,很多幼儿园倡导家长走进课堂。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可以在特定节日邀请家长到园内为孩子们介绍和制作美食,做青团、搓汤圆、打月饼、包粽子等是常见的亲子活动。孩子们见到自己的家长或者同伴的家长会觉得特别亲切,平时家人都只是在家里做给自己吃,通过“家长进课堂”可以让大家认识自己的家人、品尝自家的手艺,既能增进互动,又能活跃气氛。家长群体可谓卧虎藏龙,他们可以使出“十八般武艺”为孩子们展示美食的制作过程,溢满教室的香气能激发孩子们的食欲。通过展示让孩子们明白:美味的食物需要花很多心思,经过很多步骤才能制作出来,不能浪费。对家长来说,能够在节日与孩子们共同制作美食,他们是心向往之的,而且能在参与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了解幼儿教育,从而理解与支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三)不断审视教学效果,完善食育教学策略
食育教育除了让幼儿了解食物,更重要的是传达食物制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的进餐活动渗透饮食文化,包括饮食环境、品尝技巧、餐桌礼仪等几个方面。幼儿的进餐问题也可在食育教育中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纠正和引导。比如幼儿挑食,通过本土饮食文化教育,引起幼儿对食物的兴趣,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关于食物营养的知识,慢慢改变挑食习惯。另外,在食育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教育目标、丰富教育策略,整合教育资源和审视教育效果。
三、问题与建议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
幼儿学习其实是一种社会性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此在教育的形式上要取得家长的认同,积极调动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为幼儿园的课程开展服务,这样能够为家园共育带来更多的创造性。通过食育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开展食育的理念与策略,强化家长的参与感与体验感,重视家园同步,共育健康幼儿。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
利用节日开展食育课程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为师幼之间的良好沟通构建桥梁。良好的师幼关系形成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将幼儿片面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食育是关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更多是扮演分享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及时回应和帮助幼儿,真正让食育课程成为师幼共同探索、相互进步的教学体验。当我们还不了解传统食育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去学习、去理解、去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去,作为中国的幼儿教师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引导幼儿建立文化自信,热爱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艺术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需要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呈现本土的饮食文化。小班年龄段更多是直接感知,通过视频、图片、实物了解当地美食。中班的幼儿尝试了解食物的制作流程,让他们知道食物的制作需要经过食材挑选和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到了大班以后,幼儿需要了解食物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顺序,以及制作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调料辅助、火候控制等,尝试参与到美食制作中,学会介绍本土美食,产生文化认同感,具有爱家乡的情怀。
(四)与时俱进
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必须契合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幼儿教师应深谙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饮食文化背后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参考文献:
[1]程景民,郑思思,日本《食育基本法》對我国的启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6):5-7.
[2]赵节昌,给予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8(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