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

2021-10-21王建花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4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黄土区域

王建花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与总体育人目标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课堂变革需要以总体育人目标为导航,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来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和品格。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使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对接,充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教学设计;黄土高原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教育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特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与初中地理课程性质是相对应的(见下表),同时与课程基本理念的的要求是一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地理教学应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

本人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带着对地理学科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深刻贯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黄土特色”显著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3]。区域认知不仅是对区域本身进行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式与能力的策略和途径。在本节课中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来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在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上体现黄土高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为进一步分析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奠定基础。紧接着以图片的形式介绍黄土文明,并启发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则是对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使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更加深刻,建立起“现象—原因”的地理思维,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文地理特征,突出了区域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表特征和地貌景观也是这里特有的“黄土特色”,展示景观图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区域特征的认识,水土流失则是其缔造者。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众多地理环境特征,因此“水土流失”成了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到黄土高原我们最先想到水土流失,也成为“黄土特色”的重要部分。

“黄土特色”—这些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区域认知的重要方法,当学生能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便具备了基本的区域认知能力,便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

二、建立问题思维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是重难点,围绕着水土流失涉及多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置一条思维链,即原因—危害—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植被、土质、降水等自然因素和人口、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了人地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那么,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结合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对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形成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思维建构图,在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影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各要素,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结构图,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目标。

在本节课中引入小明和黄土的人物形象设置情境,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了真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身临其境地去探索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地关系,整节课分为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三个环节,逻辑关系清晰,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整堂课进行把握,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在导入中一粒黄土是在黄河入海口发现的,“黄土的家乡在哪里,又是怎么到这里的?”这个问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黄土的两个家乡,两次迁移构成另一条思维链,同时也建立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三、开展地理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践、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4],同时也是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和户外实践活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领悟、理解地理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地理实验是最常用的地理实践方式之一,也最能直观地展示出地理现象,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这一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植被、降水强度、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对自己亲自探索的、亲手做过的、亲眼看到的过程和结论会记忆、理解得更加深刻。

本节课最后选用了调查探究式作业,旨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原因。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5]。实地考察重视生活体验,使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促进深层思维,锻炼学生的行动力和意志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以水土流失为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6],“人地关系”是贯穿初中地理课程的主线,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才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千秋大业。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水土保持的措施,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最后教师引用热播剧《山海情》,从学生喜欢的电视剧入手介绍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和取得的成就,目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作业设计则是学以致用,从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中入手,调查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在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人地协调的观念。

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的地理教学,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终极目的,那就是回归地理教育的初心: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并幸福的生活。前苏联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的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7]。

参考文献:

[1][2][3][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黄土区域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黄土辞
分割区域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擦桌子
陌生的房间(组诗)
区域发展篇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土坟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