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教”与“扶”,提升散文教学成效
2021-10-21王丽周凤
王丽 周凤
对于散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散”。莫怀戚的《散步》,其教学切入点为“责任意识”。如何揭示“责任意识”,通过对家庭温馨氛围的体会,围绕散步这一活动展开,让我们从中体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结构,确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框架,教读课居前,教师需要综合多种教法和策略,纳入精细化教学,完成教学预设和目标。在教读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还在“扶”,让学生从教读课中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学习能力。
一、深入解读教材,确立散文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启用新教材以来,对教读课文而言,要深入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抓住教学重点。部编语文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突出问题意识的启发,教师要从整体上研读教材,综合单元说明、教辅等内容,设定具体的教学重点。散文《散步》一文所在單元的目标有三:一是感知、理解亲情,唤醒学生的亲情体验;二是把握朗读方法,增强学生的情感基调;三是分析散文的写作特点,体会抒情。在本文中,一家四口三代人,漫步田野,从“路”选择上出现分歧。走大路,平顺,适合年老的母亲;走小路,有趣,适合年少的儿子。当决策权回归到作者时,作者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如果拆散一家人,可以分成两路,但不妥。最后决定走大路,因为作者陪伴母亲的时日短,而陪伴儿子的时日长。但母亲却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在走不过去的地方,母亲让作者背过去。如此,作者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实现了和睦的亲情,也展现了散文主题“责任意识”。
在细化教学目标及任务时,教师要结合学情、文本,确立重点内容。七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相对不足,对亲情的理解、感受却很真切。《散步》作者围绕“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来释读“孝”。整篇文本叙事简洁,语言朴素,脉络清晰。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责任意识”时,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如下: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并查找体现人物情感的句段,从多个视角来解读散文的思想情感;第二,研读关键词句,提炼散文主题,请学生思考,除了对亲情的解读,还体现了哪些内容?第三,把握朗读方法和技巧,体会文本的语气和节奏,品读散文的情感基调;第四,关注散文的语言,探析写法特点。总体而言,对照单元目标,立足散文教学重点,落实好“理解体验”“朗读技巧”“抒情特点”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探究中发展语文素养。
二、优化朗读策略,强调“教”与“扶”融合
朗读散文要读出文本的情感内涵。《散步》一文,从题目字面意义上看,是作者尊老爱幼的良好情操,但其意义绝非仅限于此,教师还要让学生去体会文本的内在价值。怎样来朗读?怎样来探究文本的主旨与意趣?通常,朗读指导是让学生从朗读中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朗读策略的运用,不同教师要合理选择。有的老师善于朗读,声音圆润、悦耳,可以发挥教师的朗读特长,鼓励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朗读。有的教师善于指导朗读,就发挥其指导强项,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提升朗读技能。最终,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在《散步》一文朗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让学生对比、思考,改进自己的朗读策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孩子~~。”从范读中,让学生结合“∕”,稍微停顿一下;结合“~”,语气适当增加一点颤音效果。同时,关于“我”的朗读要加重,突出“我”在文本讲述中的地位。整个朗读过程,语气、停顿要维系相对的平衡,要注重朗读的节奏,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有了教师的指导,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如读下面这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能够渐进读出母子的情感。在停顿与颤音中,学生感受到母亲的年迈、对作者的顺从,也从中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关切、孝顺。
三、揣摩言语表达,探究散文文本主旨
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解析与鉴赏。散文的语言,其形式多样,情感充沛。阅读散文,要从反复品读中,抓住文本的主旨与情感。该文的语言有何特色?写法美在哪里?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责任意识”?解读散文可以从关键词句来揣摩语言的表现力。在第四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有“新绿”、有“嫩芽”、有“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等。有所见,也有所闻,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来展现初春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母亲虽然年迈,却在初春时节迎接新的希望。在第七段,对小路的描写,有“金色的菜花”,有“整齐的桑树”,有“水波粼粼的鱼塘”等。这些秀美的田园风光,让“小路”变得更加有趣、有魅力。由此,来联想春日的田野,让人抖去慵懒,从活动筋骨中投入崭新的生活。
散文的语言,其写法与主旨是密切相关的。《散步》全文按时间逻辑展开,以叙事表达为主,也穿插了一些写景、抒情的内容。初一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找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句段。围绕散步,体现了一个家庭温馨、和睦的生活,面对“分歧”,体现了一家人的理解与宽容,对生命的珍惜与向往。从《散步》中,要引领学生去探究“尊老爱幼”“谦让和谐”“责任担当”。本文语言也体现了小说风格。故事发展有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同样,对称句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让散文语言更富趣味和艺术魅力。
四、展开对比阅读,拓展文本解读视野
《散步》情感的表达聚焦于“孝”字,对于“孝”的解读,又与传统思想有别。《说文解字》中将“孝”解读为“善于侍奉父母的人”。《论语》中将“孝”解读为“能养”,强调晚辈对父母要心存孝敬。《散步》中当母亲与儿子的想法产生分歧时,母亲却顺从了儿子。作者在做出决定时,“却想到委屈儿子”。其间的“父权”意识还是很重的。同样,对于作者的决定,依据是“陪伴母亲的时日还短,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因此,这里的“孝”并非是真正的“孝”。通过对《散步》的不同解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唤起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我们围绕“孝”展开拓展阅读,将从《散步》中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其他文本阅读中。如拓展阅读“中华孝道故事”,拓展阅读“担当责任的小故事”等书籍,让学生从中体会不同作家对“孝”的不同解读,对比不同的语言写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读课文在编排结构上是“重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把握“教”与“扶”的关系,以“教”来促学,以“扶”来导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