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长沙》写作技巧赏析

2021-10-21李海彬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寒秋沁园春

李海彬

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有数不清的吟咏秋天的作品,且“悲秋”者众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修的《秋声赋》,宋玉的《九辩》等,但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壮美的秋景图,词的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哲理深远,堪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每当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都会让人油然而生崇敬、赞叹、振奋的情感,我们不仅被毛泽东那恢宏的气势、浪漫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更由衷地佩服他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写壮景,抒豪情”的高超写作技巧。

一、精妙的炼字

词的上阙主要写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几乎每个字词都经过了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使用得精当贴切,堪称字字玑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立: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引出下文,同时透过“独立”二字,我们仿佛看到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热血青年词人毛泽东站在湘江边苦苦思索的高大形象,“独”字,也激发了读者的种种联想与想象。去:展现了滔滔湘江一去不复返的浩荡壮景,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地引起诗人缅怀那逝去的峥嵘岁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下文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写景时,诗人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做到了画面“由分而总,动静结合,远近互衬,对比鲜明”,从眼前的“山、舸、水、树、鹰、鱼”,扩展到“万类”(世间的万物),对寒秋严霜下万物活跃、自强的情态做了哲理性的概括,为下阙的抒情做了铺垫。漫江碧透。“漫”字写活了江水溢满之状,显然比“满”更形象;“透”,写出了江水清澈见底之状,形象地表现出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为后文“鱼翔浅底”的“翔”做了铺垫。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舸”,是指大船。词人眼中所见的是“舸”,而不是普通的“船”,“百舸”言船之多,一个“争”字,展现了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击”是搏击,“翔”本为飞翔之意,像鸟一样盘旋,此处用来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呼应“万类霜天竞自由”。

赏析这幅“湘江秋色图”,我们不由地赞叹词人那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高超的炼字技巧。写鹰不用一般的“飞”,而是选用了具有冲击力、速度很快的“击”,形象准确地展现了雄鹰那迅猛、矫健的身姿;写鱼不用普通的“游”,而是选用了充满活力的动词“翔”,让我们感受到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的那份舒适;万山“红遍”,“遍”写红之广,“红”的程度深,“万山”写山之多,指范围广,无一例外;“层”不仅写出“林”的分布特点,而且写出了“林”随着山势起伏而变化的特点;“尽染”,是从多角度观察,不论高树低树,全是一片火红。这几个词,共同突出了“竞自由”的“竞”字。既写出了秋天岳麓山枫叶红似火的壮景,也暗示了革命形势将如熊熊火焰,燃遍中国大地。

二、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的对偶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句词中,“鹰”对“鱼”(名词对名词),“击”对“翔”(动词对动词),“长空”对“浅底”(形容词对形容词),对偶工整,内容互补,动感十足,构成了一幅从高空到江底的巨幅画面,画面里有雄鹰搏击,有锦鳞游泳。形式、意境优美,内容完整,联想丰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主语都是“同学少年”,意思是既赞叹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我们”经常发表文章,评论时事,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这两个句子生动地描写了一群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热血青年的豪迈气概。

三、形象鲜明的对比句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红”与“碧”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击”与“翔”,“指点”与“激扬”,都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出身门第的对比(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人民受压迫的黑暗社会现实形成对比(暗比)。

四、发人深省的问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全词来看,这是一个设问句。内容上,它是词人感情发展的必然,看到眼前中国的锦绣河山,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作为一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革命者,词人自然会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形式上,这一句相当于过渡句,由上阙的写景转入下阙的抒情。“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一个“怅”字,表达了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思索。“大地”和“沉浮”寓意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结尾的一个疑问句,问同伴们是否还记得当年到湘江游泳、激起的波浪阻遏了飞驶的大船的情形。這是一个比一般陈述句更有肯定意味的问句,表明了词人对昔日“浪遏飞舟”(劈波斩浪、奋勇进击)壮举的自豪,令人不由地联想到“中流砥柱”,想起祖逖中流击楫、立志复兴祖国的典故,明确有力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意蕴丰富的意象

“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巧妙地将词人的主观情感寄托于可感可触的客观物象,借助众多意蕴丰富的意象,达到了抽象语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寒秋,在古诗词中,“秋”是最常见的一个意象,“秋”往往是寄托作者的“愁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不如意类感情的载体。但在毛泽东的笔下,寒秋却充满活力与生机,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

再如霜天。在古诗词中,“霜”一般象征着“离别的痛苦、羁旅的艰辛、思妇的愁情、孤高的操守”等“哀伤、孤苦、思念”类情感。但在这首词中,作者用“霜天”表现的却是深秋季节里欢快明朗、万物蓬勃旺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再如万山。“万”极言山之多,“万山”表现出枫林之多、色彩之浓;“万山红遍”中的红色象征着激情,象征着燃烧,也象征着革命;枫林如火,是作者内心热情如火、喜悦欣喜之情的外在表象。

再如湘江。是作者抒情的具体场景,由湘江的北流自然地引出下文“看”的内容,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再如鹰。在鸟类中,“鹰”自古以来就有“天鸟”的美誉。“鹰”是“高度、力量”的象征。在这首词中,作者用“鹰”来展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也寄寓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再如鱼。在古诗词中,“鱼”象征着“从容、自由、率性”。在这首词中,作者用“鱼”和“鹰”来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界、对生命及万物的热爱。

上述这些经过精心构思、意蕴丰富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渲染了一种“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也表现出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那“高瞻远瞩、胸襟开阔、昂扬乐观”的革命豪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寒秋沁园春
沁园春·赞中原
诉衷情令·夜花吟
图案纹样设计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七绝·寒秋(新韵)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