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点串联散文教学的线索
2021-10-21于闪娜
于闪娜
阅读是一个重温经历,唤起读者情感的思维过程,所以,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几轮散文教学后,我慢慢思索,深入咂摸,发现只要我们找到散文中那条“不散的神”,即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并且抓住散文中这条时隐时现的“情感”线,理解体味文本中的那些人与事,就会更易读懂散文。
一、初读散文,寻找情感点,读懂情感
散文贵在“有我”,字里行间总是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洪流。读散文,有时读的就是一种情感!为此,我们要梳理表达情感的句子,前后比较辨析、筛选、圈定,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情感句的引领下,我们再走进文本,去细读文中的人和事,文本内容就更易读懂。如讲授《老王》时,我让学生静静读文本,自主寻找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话是什么?“先睹为快”之后,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交流统一,汇总为那一句话:“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聚焦这句话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体验,谈谈自己对这句话字面含义的理解:“愧怍”怎样理解?,“一个幸运的人”在文中指的是谁?“一个不幸的人”指的又是“谁”?在初体验的基础上,班级交流汇总,或许杂乱无序,但贵在真实,基于学情,教师引领,疏通不解之处,最后形成清晰的情感认识,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立足情感点,精准设计主问题,细读文本
王君曾说过,我们在学习散文时,要“挖掘出情感奔涌的生命河道”,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散文中表露情感的载体——一件件普通平凡的小事,一处处打动人心的细节。如何细读文本,一个画龙点睛的主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用一颗慧心,精心设计主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教学《老王》时,我结合“情感句”,再次抛出课堂的主问题:你如何理解句中“幸运”与“不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事件或某些语句谈谈你的发现。
《老王》一文,语言整体风格为平淡叙述,饱含深情,言浅意深。围绕主问题,我们细细寻找着老王的“不幸”: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不幸”,两个推测句,细细去读,每一种不幸的含义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包含太多的深意:老王身体有缺陷,眼瞎本就不幸,但缺陷背后的原因就值得咂摸,营养不良和恶病都让人同情,“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側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如此解读后,“那种深深的不幸”定会让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内心也会深深理解那份厚重的情感:老王的人生真是充满不幸!当然,老王的不幸不仅仅停留在这一点,还浸润在其他段文字中,再看:“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人生的遭遇本已不幸,社会的苦难更多地降临在这个苦命的人身上,周围不理解不和谐的声音仍会时时伤害到这位苦命的“老实人”。居然有人说他“不老实”,此处的“不老实”指的是“为人不地道,不正经”,如此解读后,我们分明看到了老王人生的处境:被人嘲笑,被当做笑料!人生的不幸本已让人心痛,可是周围的猜测与讥笑犹如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痛彻心扉,不幸的深重又多了一层。
同时,这种“不幸”还折射了“老王”的“善良”,当时是一个荒唐动乱的时期,杨绛夫妇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人人唯恐惹祸上身,纷纷躲避。但是,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老王,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用微博的力量尽心帮助杨绛一家,默存腿不好要上医院,老王不仅送他上医院,还把默存扶下车,自己生活困苦艰难,却坚决不肯拿钱,竟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多可爱的一个老实人,如此之善良,心地之可贵,真的不易!虽然杨绛也曾送老王大瓶鱼肝油,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等等。这种种做法无疑也彰显了杨绛的“善良”,可是在老王的“大爱”与“大不幸”面前,杨绛的这些帮助似乎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愧怍”的深意似乎更易理解了。
三、探究细节,深化情感点,感悟成长
主问题的引领让我们深读了文本,但细节的铭记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以此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个人的成长。细节的探究关键在于品读关键字,学习《老王》时,总是难以忘记那个画面: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细读这段文字,首先你震惊的必然是那“吓人”的外貌描写,令人心生恐怖,人生的苦命与疾病的双重打击终于压垮了老王,身形的枯瘦暴露了他极差的健康状态,生命力正在慢慢流失,此时的老王本不应该也没有什么精力去关心他人,可是就是这位老王却拿着新鲜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来看“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带着亲人般的深厚情谊来看望“我”。近似于“贬义”的外貌描写,一个似乎不合时宜的比喻,却让我们看到了老王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再来体味老王朴实的话语:“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三句话,看似简单,却让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老实巴交、没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艰难度日,却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不顾重病,不顾形象,执意送来自己的心意,这真的是一个穷苦人所能拿出的最大善意。再推敲:“我不吃”“我不是要钱”似乎都在答非所问,却别有深意,试想如变成直接明确的回答,可以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跟我提钱。”但这像一个垂死的、忠厚老实的平民说的话吗?当时,面对这份“厚重”的情谊,“我”并没有真切领会,甚至用自认为非常好的安慰品——钱打发了老王,看着老王滞笨的身体,“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我”直担心,回屋感到抱歉,但我什么都没做,直到十多天后,获知老王的死讯后,“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我”一再追忆老王,总觉得心中不安?回想最后见面中的种种细节,必有懊悔自己做得不够周全的心意。
此时文章戛然而止,本无异议,可是作品的经典恰恰在下面:几年后,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漫漫人生中,“幸运”与“不幸”本就没有一个标准,风风雨雨中,“我”看透了太多的人情世故,豁然明白“真心”的难能可贵,今日重温当年老王对自己的那份情谊,心必生反省,这折射出一个知识分子高度的自省精神!读文至此,再次感悟到的“愧疚”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意味深长,一份人生的顿悟。
散文就像一部个人成长史,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因其真实与厚重吸引了无数读者。作为初中学习的常见文体,教学的原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说的是,或许情感才是我们最佳的切入点,顺着“情感”这一脉络,循序渐进,用问题与细节做媒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然就会在字里行间咀嚼出散文独有的人生味道,真正读懂散文!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